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油价大跌背后的四大启示

2015-03-19 16:10:25 石油观察网   作者: 邓郁松  

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油价已经经过几轮比较大的波动。在判断这次大幅下跌原因的时候,首先要比较这一次的波动和历史上较大的波动是否相同,是短期下跌还是会长期延续。

供求变化符合油价波动周期规律

国际油价从二战之后经历了几次较大波动:首先是1945年到1973年这一时期油价高度稳定。这个阶段重要的特征是,国际石油市场基本由几家石油公司占据了主要份额,但资源掌握在现在的欧佩克成员国手里。在该阶段,跨国公司最主要的战略是尽可能地从资源国生产更多的石油。这样就造成了较低的油价,完成了对煤炭的替代,因为当时石油价格相对煤炭更有竞争优势。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成为最主要的能源产品,这和当时的市场结构有很大关系。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之后,欧佩克开始控制石油产量,造成油价大幅度上涨。这带来了两方面的结果:

第一方面,由于国有化政策,很多跨国石油公司被迫离开欧佩克国家,资金也随之转向非欧佩克国家。资金从一个地方撤出来投到其他的地方需要一个周期,就石油来说,从勘探到生产需要六到八年左右。

另一方面:高油价对很多能效替代产品的开发有着积极作用。从当时的供给情况来说,短期内由于欧佩克的份额高达53%,有控制油价的能力,在油价提高之后,非欧佩克的勘探开发投资开始增加。从中长期来说,油价大幅上涨在抑制需求过快增长方面的效果也会逐渐显现。

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油价已经在缓慢地回落,回落之后欧佩克实行了限产保价政策。对于欧佩克来说,这个政策有很大的问题。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在非欧佩克国原油产量开始增长的背景下,欧佩克限产保价的结果是:产量限制住了,油价稳中有落,但是非欧佩克国的产量快速增长,限产保价真正的获益方是非欧佩克产油国。

70年代初欧佩克石油产量最高的时候占到世界份额将近53%,但是80年代最低时降到了不足28%。欧佩克国家的收入以及产业结构高度依赖石油,长期的限产保价,使得欧佩克发现自己严重受困。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85年9月,沙特开始提出战略想法,试图拥有一个自己的、合理的份额。

在1985年12月举行的第76次欧佩克部长级会议上,沙特明确提出欧佩克一定要保有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市场份额。此后,欧佩克重新放开产能生产,其结果是导致1986年的油价大幅下降。现在来看,这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跌双保”,欧佩克的份额在上世纪90年代初重回40%,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可以认为,这个份额对欧佩克来说是相对合理的。

第二次油价大幅下跌发生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是由于需求层面的变化造成的,而非供给因素。伴随着金融市场货币的贬值,油价开始下跌。欧佩克一直试图在寻找对供需双方来说都相对合理的价格,但是对这样一种大宗商品来说,相对合理的价格区间很难把握。欧佩克理想中的每桶22~28美元的油价只持续了很短时间就被冲破了。

2002年之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需求快速增长,因此,从2002年到2008年,这个阶段主要是由于需求上涨造成油价大幅度上涨。2008年之后油价快速、短期的回落,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也表现为短期内需求的下降。

对比1986年、1998年、2008年这三次油价大幅回落,我们发现,2008和1998年有类似的地方,都是需求层面的冲击造成的,而需求层面的冲击造成油价短期内下跌幅度虽然很大,但在需求企稳后又会很快反弹。而1986年油价的大幅回落主要是供给层面的原因造成的,供给层面的冲击影响时间要长得多。

2002年之后油价持续上涨,再次出现了和1973年开始类似的情况,一是高油价刺激了很多替代能源产品的发展,第二是各国对能耗的要求越来越高,注重提高能源利用的效果。所以那几年石油替代产品得以发展,混合动力、电动车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但同时要看到,能耗产品的更新换代是需要6~8年时间的。上一轮高油价到目前大概也是七八年的时间,正是新一轮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时候。

本轮油价下跌时欧佩克份额基本稳定

这一轮油价下跌和以前相比,存在两点很大的不同。第一个不同是,到目前为止,整个欧佩克占全球产量的份额,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1985年的时候,欧佩克份额最低时只剩下28%,但目前为止其仍然在42%左右,与上世纪90年代的份额水平是大体相同的。

对于此次油价下跌是由于欧佩克产量过多造成的说法,我并不认同。欧佩克有一定的产能富余,但并没有大到了上世纪80年代那样,整个20世纪70年代欧佩克产量高峰时在3000万桶左右,最低时为1600万桶左右,现在是3600万桶左右的水平。欧佩克的自身的产量、份额仍然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另外一个不同是,近年来的高油价使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3年全球石油消费量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比20世纪80年代初下降了10~13个百分点。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一轮油价下跌不单纯是欧佩克为了应对页岩油这样的新产品,更重要的在于能源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本世纪以来的高油价正在改变能源消费结构,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将对大的能源格局带来重大影响。

替代能源的经济性在低油价下需重新评估

剧烈的油价波动对资源国、进口国的能源政策都会产生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全球石油市场真正生产的都是高成本的油气田,保留剩余产能的都是低成本的油气田。在每一轮油价大跌之后,高成本的油气田并不会退出市场。

原因在于,高成本的油气田主要是分布在非欧佩克产油国,或者分布在消费国。我们把国际石油市场作为统一的市场来看,但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其石油市场都是单独的,可以相对封闭的市场。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很多的政策手段去应对国际油价变化,应对本国石油工业的冲击。这些政策采用的结果,就造成了一旦产能形成,不管产品成本多高也不可能退出的局面。

如果欧佩克降价,更大的作用是形成对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政府可能有补贴和支持,这样的油价需要重新考虑是否有获益的可能。包括替代性的能源产品,煤制油、生物质燃料等的经济性都需要重新评估。

从宏观角度来说,在油价变化背后,无论是资源国、消费国都在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这是持续不断的博弈过程,最终会对油价下一步的走势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对油价的分析,真正有意义的是分析6~8年之内的油价。如果时间过长,所有的供需关系、替代产品都在发生变化。

之所以上限定在8年,是因为从上世纪70年代到目前,所有的耗油设备的更新周期平均是6~8年。一旦油价变化,市场规律一定在起作用,但是起作用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纽约商品交易所开始原油期货交易,原油市场的定价就不再单纯的是实物分配,有越来越多的金融因素参与其中。

金融因素对市场的冲击比较大,长期来看油价反映的是基本面因素的变化。但就短期来说,特别是就某几个交易日,甚至是某几周、某几个月的情况来说,油价的变化并不一定完全反应了最基本情况,可能被放大了。

新能源、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展绝不能松懈

此轮油价下跌,对新能源、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从长期来看,要想使我国国内油价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的话,一定要有一个制衡的力量,这个制衡的力量只能是新能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我们绝对不能放弃新能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展。对中国来说,短期内哪怕是国际油价继续回落,我们还是要设定一个门槛,使得国内的价格水平保持基本稳定,这样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是有利的。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油价 欧佩克 替代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