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能源转型期的创新之路

——第13届中国能源战略投资论坛在京举行



2017-05-27 13:21:39 5e

“能源创新未来十年至少有20万亿的大市场。”4月28日举办的“2017(第十三届)中国能源战略投资论坛”上,联合国项目事务署全球创新方案负责人兼驻中国韩国及蒙古首席代表罗响如是说。

由中国企业投资协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委会、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和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这一论坛以“创新激发投资活力”为主题,旨在落实能源行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部署和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分享能源创新发展成功经验,探讨发展转型下的能源投资方向。其间,“我能”创新火炬奖颁奖典礼也在论坛现场举行。

随着能源领域供给侧改革和能源转型逐渐推进,创新已经成为能源行业寻求新的增长与突破的必经之路,而创新与创业也成为能源行业的“下一个风口”,能源领域需要从思维、技术到策略推动创新。尤其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出台,能源领域正在涌现出新的增长点,能够把握住这些新的增长点,在这一变革时期显得愈发重要。

能源转型与创新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发生趋势性的变化,同时在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早已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而能源行业的创新路径也需要基于这一背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清泰表示,目前正处在能源革命非常重要的时期,中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大国,在这一轮的能源革命中输不起,我们必须要赶上这一班车,使我国的能源结构变得更加合理。

陈清泰认为,由于向创新驱动转型相对迟缓,很多产业出现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在既有产业持续过量投资下,产能超常规过剩,这就是当前面临的困境;其二是很多产业逐渐进入了前沿,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引进和模仿,继续前进已经找不到方向。陈清泰表示,过去30年长期所依赖最为熟悉的那种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必须由热衷于投资转向关注创新能力建设,由热衷于规模扩张转向关注竞争力的提高,由热衷低端制造要转向关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也认为,技术创新对能源转型是至关重要的,所有的转型都是由技术推动的,发展方向决定了技术的方向,技术的方向也决定着能源转型的方向。能源转型中有两点是缺一不可的,一是思想,二是技术,思想有时候比技术更重要。李俊表示,技术创新,一是方向问题,二是路线问题。2013年到2014年期间提出了“互联网+”,我们做的很不错,但是只是在组织形式上或者展示形式上有了突破,实质性的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没有做到GE说的“智慧遇到机器”、“工业4.0”。

李俊峰还表示,能源变革的动力来自清洁化和低碳化,也就是发展的转型。他认为,发展的转型导致了对能源技术变革新的要求,“不论是中国的雾霾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清洁低碳就没有资格做能源,这种思想的延伸导致全球能源低碳化和清洁化的革命。”

地热成为能源热点

在所有清洁能源中,地热能一直没有如光伏和风能般广受关注,不过,根据在论坛上发布的中国能源网《China5e能源行业研究季报•2017年第一季度》(下称“季报”),地热能将成为今年的能源热点。

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公司副总地质师兼新能源研究院院长刘金侠认为,中国地热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且开发技术也已经走向成熟。资源方面,中国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煤)约26亿吨,目前利用量(折合标煤)2000万吨,开发潜力巨大;市场方面,我国供暖面积逐年增长,据估计到2020年,集中供暖面积将达到120亿平方米(2015年67亿平方米),供暖需求大;技术方面,经过40余年的开发利用,中国已经形成了“地热勘查评价技术”、“采灌均衡技术”、“高效换热技术”、“智能监控技术”等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地热勘察、利用技术体系,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

2017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及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这是地热领域首个国家层面的规划,被业内视为地热产业发展的里程碑。根据地热能“十三五”发展目标,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累积新增50万千瓦,至2020年,累计实现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3万千瓦;到2020年,地热能利用总量达到7000万吨标煤,地热供暖年利用量达到4000万吨标煤;京津冀地区将实现地热供暖(制冷)面积4.4亿平方米,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约2000万吨标煤,地热供暖年利用量1280万吨标煤。

环保部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将京津冀及山西、山东、河南的“2+26”城市确定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要加大燃煤治理力度。刘金侠表示,京津冀加上山东、山西、河南等,共可实现地热供暖(制冷)面积7.38亿平方米,占全国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的46%,其中京津冀地区实现地热供暖(制冷)面积4.4亿平方米,占全国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的27.5%,地热产业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大有发展空间。

“季报”认为,需要清洁供暖的北方地区是浅层地热能发展重点地区,环绕京津的河北发展目标排名第一。在河北,保定市规划的地热面积最大,预计到2020年末,保定市将新建水热型地热供暖面积1100万平方米,完成新建和改造建筑项目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265万平方米。不过,“季报”也表示,在电力供需关系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尚不宜大规模发展地热发电项目。

此外,4月初国家设立的雄安新区,也将地热能作为重要的能源供给。根据“季报”对雄县的调研,预计到2020年,全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消费量占全部能源消费量的60%以上;城镇居民生活供暖100%利用地热能采暖;绿色电力消费量达到全部用电量的18%;公共交通100%采用燃气汽车和电动汽车。“季报”显示,雄县已建成供暖能力385万平方米、地热供暖覆盖了95%以上的城区,惠及人口近8.9万人,2020年城镇居民生活供暖100%利用地热能采暖。

弃风弃光与储能的未来

李俊峰表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特别是风电的发展近年来遇到了很大的瓶颈,虽然帐面好看了,弃光、弃风减少了但是新增装机是大幅度下降,我们应该关心这种问题,特别是投资者们应该关心这样的发展方向。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弃风弃光”及其背后的发展困境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障碍,而“储能”似乎是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近年来,储能扶持政策细则陆续出台,我国储能产业发展有望进入快车道。

在中关村储能产业联盟秘书长张静看来,最近两年储能政策覆盖越来越大,包括能源规划类政策、可再生能源发展、电力体制改革、新能源汽车和能源互联网,所有这些在跟能源相关的宏观规划中都已经出现。这些把储能定位成非常重要的或者是支撑技术,或者是重要的发展领域,大势已经做起来了,下面是需要创造更具体、更细节真正发展有支撑性的政策。

张静认为,储能的发展和电改相关性很大,真正的电力体制改革的落实和电力市场的开放,对储能发挥灵活调解能力有非常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电改真正落实,储能就不需要国家财政的补贴,只要有市场机制就可以发挥作用。

张静表示,储能是新兴的产业,十几年的时间真正的装机量并不大,全球市场大部分的储能技术还是抽水蓄能,占95%以上份额。新兴的技术虽然现在很少,但是将来发展趋势是非常良好的,增速很快,除了抽蓄以外电化学为主的各类技术累计装机的量,增长率很高。

光伏的跨界整合

作为光伏发展的重要方向,有关分布式光伏的讨论一直都广受关注。经过多年蛰伏,业界普遍认为,分布式光伏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风口”。中国企业投资协会金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表示,太阳能“十三五”规划去年出台,其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目标是发展分布式光伏。他认为,现在基本上集中式的地面站资源差不多用光了,剩下就是分布式的资源。

近年来,随着光伏农业等领域的突破,通过分布式光伏实现跨界结合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其中,通威集团的“渔光互补”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通威惠金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德志表示,作为“跨界整合”的渔光一体模式,是基于光伏发展的消纳问题和全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光伏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电力的消纳问题,而人口稠密的地区对电力消纳则能够带来需求,在这些区域就地生产、就地消纳电力正好是这一模式可以进行解决的问题;而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渔业方面,水质差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保证鱼的品质,集约化养殖如何保障食品安全是渔光一体要解决的问题。

2013到2015年是光伏发展非常迅猛的时期,通威介入到光伏规模化地面电站建设过程中,用三年时间在南京水产公司,组合三四十个专家,集合了环保、自动化、水产营养、资料营养、水产品品种改良,如何实现工厂化养鱼的技术跨学科整合,进行了专门的研发,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积累了十几万个数据,打造了一个体系,解决了养鱼过程和光伏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