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头重脚轻太阳能光伏产业失衡

2009-09-21 09:29:47 消费日报

 由于缺乏全国性的产业规划,加上价格上涨时带来的丰厚利润,多晶硅生产线自去年起犹如雨后春笋般布点--赛维LDK在江西1.5万吨多晶硅项目、大陆集团在内蒙古1.5万吨多晶硅项目、通威集团在四川10000吨项目、中能在江苏徐州10000吨多晶硅、爱信硅科技在云南10000吨项目、南玻集团在湖北5000吨多晶硅项目、江苏阳光在宁夏4500吨项目……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秘书长袁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各地纷纷上马多晶硅项目的热情,主要来自整个太阳能电池板行业发展提速,从2001年到2008年,7年增长近600倍,总量占全球的30%。但金融危机后,欧洲国家纷纷取消太阳能补贴,国外订单锐减,多晶硅价格从去年8月的每吨300万元暴跌至现在的每吨55万元。

  “有一点值得担心,那就是国家和各地政府对于太阳能产业的扶持政策及资金太过偏重于上游,资金大多用于建设生产线,而没有用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更新上。长此以往,将对太阳能电池行业产生不利影响。”袁桐指出。

  技术研发跟不上业内专家指出,国内很大一部分上马的多晶硅项目,实际上是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引进设备、技术的企业,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经济技术管理部主任鲁瑾介绍,多晶硅产业对于配套技术的要求很高,比如原料方面需要有盐氯化工的配套,有机化合物的处理,污水处理等,都需要相关技术支持,否则环境承载不了。

  事实上,一些具有不错发展基础的产业聚集地,也已经感觉到研发滞后带来的压力。以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四川省乐山市为例,由于该市是多晶硅的发源地,加上有盐氯化工的配套,已经建成了4家多晶硅企业,形成了年产多晶硅4500吨的生产能力,年底乐电天威3000吨投产后,多晶硅产能近8000吨,稳居全国第一。但乐山市科技局的负责人表示,新增产能过快不一定是好事,因为配套设施和技术人才都需要投入更大,而现实的研发状况确实无法跟上这个步伐。

  成本优势日渐失去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的统计,到2009年6月底,我国已有19家企业多晶硅项目投产,产能规模达到3万吨/年,另有10多家企业在建,扩建多晶硅项目,总规划产能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10万吨。而2008年我国多晶硅的总需求量才1万7000吨。这些产能若全能兑现,将超过全球需求量的2倍以上。

  专家预测,随着时间推移,国外厂商的技术与成本优势,使得多晶硅价格仍有继续下探的空间,加上国内很多项目都是近一两年蜂拥上马,产能将逐步释放,竞争会更惨烈。国内多晶硅企业进退两难,千亿投资至少一半可能会打“水漂”,目前的50多家企业中,最后能存活的也就3家至7家。

  四川瑞能硅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董乡君表示:“压力存在于全行业,多晶硅价格降低,终端市场价格也在降低,多晶硅的制作成本目前还无法跟国外先进的企业相媲美,国内的多晶硅是迎合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匆忙上阵,缺乏整体规划和合理的产业布局,所以面临能耗高、风险大的危机。”

  尽快提高准入门槛面对各地政府目前的投资冲动,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经济技术管理部主任鲁瑾告诉记者,他们目前正在进行调研,希望有关部门修改多晶硅审批目录,提高多晶硅在环保和规模上的限制。

  鲁瑾表示:“加快出台这个行业的准入制度,包括像准入标准,像环保、能耗标准,还有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这样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将更有序一些,以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多晶硅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国外几家大的企业手中,在整个产业链中,国内企业扮演的仅仅是一个赚取“加工费”的角色,很多地方甚至在连多晶硅是什么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就贸然上马,显然将造成产能过剩的危机,国家有必要在投资上作相应调整,适当控制总量,将政策和资金向技术升级上面引导。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太阳能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