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碳交易体系逐渐清晰

2010-01-18 13:18:07 中国联合商报   作者: 孙先锋  

自《京都议定书》以来,用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等6种气体的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碳卖家之一,但此前由于缺乏碳交易市场及体系,主要国际买家不得不到欧洲BlueNext市场及美国证券交易所上交易,使得中国对碳交易的价格完全没有话语权。

不过,这种局面在即将改变。在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会议已成为过往的尘埃之际,多年来一直在呼唤的中国碳交易体系或将在今年全面推出。

据媒体报道,作为此前制约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因素之一的碳交易市场相关办法,目前已经上报到国家发改委层面。

而消息灵通的内部人士进一步证实称,“今年很有可能正式启动。”

没有话语权的大卖家

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权供应国之一,但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

由于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中国为全球碳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显示,截至09年10月,中国政府已批准2232个CDM项目,尤其是节能和提高能效项目、新能源和可再生项目、燃料替代项目。

然而,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举办的联合国碳交易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第51次会议上,中国有10个风电CDM项目被拒绝,其余项目则进入较为漫长的复审或修改阶段。

EB给出的拒绝理由却是,中国调低风电上网电价来“套取”CDM的资金补贴。

对此,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并非所有风电项目都能够申请到CDM资金补贴,中国政府是依据风电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电网的承受能力来确定风电电价,在确定电价时从未考虑CDM因素,定价过程完全与CDM无关。

在这起看似理由简单的风电项目被拒事件,背后却已折射出中国众多CDM项目将面临的共同困境——话语权之失。

此前,在国家发改委注册的2232个项目中,仅663个项目实现了在联合国注册,大量项目在排队审批之中。

不仅如此,CDM项目审查也越来越严格、申请的难度越来越大、周期越来越长、不确定性也越来越高。

“在CDM机制交易过程中的核心法律文件大量使用欧洲法律概念,使得发展中国家明显处于弱势地位。EB在决策中基本是他们说了算。”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说。

即使通过重重审查获得CDM项目,国内企业也有可能拿不到资金。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一些从事CDM项目的投资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毁约也明显增多。

对于企业而言,这种长期受制于人的游戏规则,将严重影响中国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碳交易市场与标准,不仅有利于减少买卖双方寻找项目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还将增强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中国交易体系破茁而出

实现碳减排关键是要把减排成本降到最低,这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资本市场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欧美等金融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

一些大型的碳交易中心相继建立,如欧盟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体系(EU ETS)、欧洲气候交易所(ECX)等。嗅觉灵敏的华尔街商人也提前布局碳金融。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碳金融要落后许多。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研究规划部副经理邓羽腾指出,“中国现在还没有真正的碳交易市场,但必须先行先试,否则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就会措手不及。”

2008年以来,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深圳等城市相继成立环境交易所,并迅速开始推出减排规则,推动碳交易。

09年8月8日,中国第一笔VER(自愿减排)交易,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达成。在这起交易中,天平汽车保险购买了8026吨VER。这是中国碳交易市场获取更大话语权的一次试水。

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北京环境交易所面向全球推出中国首个自愿碳减排标准——“熊猫标准”。

这个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标准是专为中国市场设立的自愿减排标准。“它将是中国在全球碳交易领域中争夺话语权、继而争夺定价权的开始。”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如是说。

“熊猫标准”的发起人除了北京环境交易所外,还有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法国BlueNEXt交易所,参与该标准制定的有买方、卖方、中介、咨询开发公司等利益相关实体以及能源环保类非政府组织,广泛的代表性使这一标准更为公平、客观。

“熊猫标准”将确立自愿减排量的检测标准和原则,并规定自愿减排流程、评定机构、规则限定等内容,从而完善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

该标准将借鉴美国杜克法则,大力推动农、林、牧、副、渔业的生态补偿类项目,促进市场向工业补偿农业、城市补偿农村、东部补偿西部、高排放者补偿低排放者的方向发展。

遵循熊猫标准的原则,被合格的第三方机构核证并通过注册,可以获得相应数量的熊猫标准信用额,信用额可以买卖。

与此同时,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正在联合企业进行“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试图推出《天津议定书》,作为国内企业碳减排的行动指南。

由于碳排放权本身具有复杂性,在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展开,可能更多地会停留在自愿减排的层面。这意味着,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国内与排放权交易相关的各种金融创新活动,主要还是会围绕境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展开。

国内自身的碳交易市场发展将是一个绝对趋势,因此,需要尽快完善国内的碳交易体系,让市场充分活跃。中国亟需建立一个包括碳排放在内的统一的排放权市场,用市场化的方式规范企业的单兵作战。

1月8日,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在北京宣布,启动“中国碳中和联盟”,该联盟是国内首个碳中和联盟组织。是继发布我国首个自愿碳减排标准——熊猫标准后,北京环境交易所在自愿减排领域的又一大动作。

相对于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已经发起“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倡导自愿减排而言,“碳中和联盟”不仅要求企业“减排”,还要实现“碳中和”,即“不产生正的碳排放”,因此对企业的碳减排能力要求严格得多。

两大交易所的行动,已意味着中国减排市场以自愿减排为突破口,进入加速推进阶段。

“碳中和联盟启动后即展开招募工作,主要以企业为对象,进入联盟的硬性目标是企业必须有碳排放的明确时间表。”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助理毕建忠介绍说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能源需求将持续攀升,预计在2030-2040年将达到排放高峰,届时碳排放量将占到全球排放量的一半以上,碳减排压力将剧增。“碳减排工作的启动宜早不宜迟。”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认为,

“碳中和联盟”在这一背景下成立,专为国内众多企业、机构、团体提供全方位的碳中和服务,帮助其实现碳中和目标,率先实践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据介绍,此次“碳中和联盟”也与此前发布的熊猫标准相结合,起到倡导企业碳减排的作用,同时,中国技术交易所也将在环保清洁技术上给“碳中和联盟”提供技术支持。

突显中国特色的交易标准

目前,中国很多企业还在处于“求生存”的发展阶段,让其拿出大笔资金投入到碳减排工作中,无疑将对企业的经营和业绩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何才能够调动企业参与“碳中和联盟”的积极性?

毕建忠表示,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一步到位实现“碳中和”是比较难实现的目标,在“碳中和联盟”中,环交所将对联盟成员拟定碳排放的时间表。

事实上,有两类企业对推进碳减排工作的意识已经比较高,一类是规模效益较好的上市公司;另一类是外贸类企业,其海外客户往往对这类企业的碳减排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企业能够做到“碳中和”,也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品牌效应和附加值提升。

目前已经有几家企业明确表示了参与该联盟的意向,主要为金融类、外资类企业,也有央企,综合实力普遍都比较强,未来环交所还将定期公布参与“联盟”的企业名单、排放时间表、排放量以及碳资产负债表等相关内容。

然而,如果进入“碳中和联盟”的企业未能达到“碳中和”的碳减排目标,由于联盟的自愿性质,暂时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力,只能依靠道德的约束。

熊焰强调,在碳减排领域,由于政策环境尚未具备,核证减排业务还无法开展,因此北京环交所先行开发自愿减排市场。一旦相关政策配套,北京环交所将很快跟进核证减排市场。

“熊猫标准”与“碳中和联盟”的相继推出,将增强中国在碳排放市场上的话语权,也是中国在探索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正恰如熊焰所言“相比国际上现有十几个自愿碳减排的标准,他们更中国化,更简洁,更适合中国。”

碳交易“钱”途广阔

近年来,基于环保项目合作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迅速。《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增长。2008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达1180亿美元,比2007年的630亿美元上升近一倍。

虽然国内交易市场体系尚在完善之中,但在国际碳交易中不乏中国企业的身影,且有迹象表明,中国企业自发的碳交易却越来越活跃。

“主要来自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和再生能源等行业的企业,正透过清洁发展机制,从发达国家引入先进技术,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目的。”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说。

“与此同时,企业还将减排所取得的排污权,出售给像碳交易商或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买家,从而获得利润。”

以目前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项目为例,2005年10月,中国最大的氟利昂制造公司山东省东岳化工集团与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铁和三菱商事合作,展开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业务。

预计到2012年年底,日本两家公司将获得55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此项目涉及温室气体排放权的规模每年将达到1000万吨。

据世界银行测算,发达国家通过CDM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的需求为每年2亿至4亿吨,每吨的价格在15~20欧元,最高时甚至达25欧元。在占据全球碳交易85%以上的欧盟碳交易市场,2008年的新一轮价格达到23欧元/吨。

1月5日,美国ABI研究公司发布研究报告指出,碳捕集与封存(CCS)和碳排放交易市场之间的关联性正在增大,因为来自CCS设施而产生的碳排放信用将在碳交易所上市交易,这将为CCS项目开发者产生更多的收益。

报告预计,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到2014年将达到3950亿美元,将超过2008年交易数额1180亿美元的3倍多。

而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在2009年6月发表报告称,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中国 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