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能源
  • 综合
  • 新能源产业可能难逃从“支持”到“谨慎”的怪圈

新能源产业可能难逃从“支持”到“谨慎”的怪圈

2010-01-20 10:00:52 中国产经新闻网

作为颇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宏观调控举措,“调控令”多年来始终伴随着中国产业的发展历程。不过,当GDP驱动,地方政府对某个产业表现出极大热情之时,带有“行政命令式”色彩的产业调控政策大都趋于流产。

  正因如此,对于日益膨胀的煤制油项目投资,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仍然屡禁不止。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目前煤制油仍处于工业化示范期,2010年后才进入产业化发展期,届时的规模将达1,000万吨的生产规模。良好的政策愿景,以及未来疯狂油价给“煤制油”项目带来了诱人的经济效益,这些都令投资者们兴奋不已。

  因此,即便部分没有列入发展煤制油名单的企业,也从未停止过试制。他们辩解:煤制油能够拉长产业链,是中国解决能源问题的发展方向。但它是否真正符合市场的本来面貌,上马的时机是否成熟,以及巨大的潜在风险和环境成本可能被忽视了。

  即便在国务院发出调控新能源的号令后,地方政府仍然有很强的发展冲动,然而却使新能源行业滑向了非理性。蜂拥上马项目,抑或重复建设产业链,致使产业在刚刚起步之时,便发展失衡。

  事实上,中国从来不缺乏这样“大干快上”的例子。在传统领域更是屡见不鲜。以钢铁业为例,国家近几年来曾多次出台了关于控制产量问题的相关通报,不过企业却一直在积极运作,叫停而未停。2009年,悬在钢铁行业头上的过剩产能便高达1亿吨。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即使面对国家的宏观调控,地方政府根本不会轻易放手。地方政府对GDP增长追求的偏好,是产能过剩背后的主要源头。

  更需要警惕的是,每有新兴产业发展部署,总会有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保护,而审批门槛低,市场准入的容易和监管的缺失,又会导致无序竞争。

  分析者指出,假若项目投资金额庞大,对地方GDP拉动作用明显,当地政府往往不惜重金一哄而上,以期修好政绩工程。加之在信贷宽松的背景下,许多以央企和地方国企为主的投资主体得益于资本便利而财大气粗,在纷纷看好新兴产业的市场预期同时,难以遏制急功近利的冲动而渴望分享其中一杯羹。当千军万马无视结构调整需求蜂拥抢滩新兴产业时,就为新一轮产能过剩准备了温床。随后,政府只能以“调控”收场。

  如今,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正在走向这样的老路。

  “目前中国的新能源发展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缺少总体规划,技术发展不能满足需求,推广应用还面临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有些领域出现盲目发展苗头。”中国能源研究会第五届秘书长鲍云樵告诉记者,保持新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中央做好行之有效的规划。
  一直呼吁要加快发展替代能源的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前局长、现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也提醒,发展替代能源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和前期规划,而不能蜂拥而上,盲目上马。

  倘若任其盲目发展,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可能难逃从“支持”到“谨慎”的怪圈。不过,今后的国家政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发展替代能源将围绕4个方面开展工作,包括加强统筹协调、加强规划工作、推进研发创新、加大政策支持。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新能源 十二五规划 风电 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