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锂电新能源产业人艰不拆

2013-10-11 15:32:18 高工锂电

人艰不拆,说的是人生已是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

锂电新能源产业,由上游到下游的企业已经活得非常艰难了,我们为什么要去拆穿它呢?

最上游的矿产资源,老实讲国内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国内的锂矿资源由于伴生矿太多,提取的技术难度和成本都比较高,是不具备优势的。所以主要的矿石资源锂辉石依靠从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矿石在别人手里,定价权自然也就由不得我们做主了。

另外被称为战略资源的电池级碳酸锂,基本上被垄断在智利SQM、美国FMC、德国Chemtall手里,去年以来的连续几次提价就能看出,那是想提价就提价。

虽说有国内厂家大手笔收购国外矿产,但在下看来,此举更多的是资本腾挪之游戏,于产业本身的意义并不大。

锂电设备这行,乘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数码产品之势,近年来无疑是挣钱的行业。这从国产设备逐年上升的市占率可见一斑。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更多的企业和资本涉足该行业,无视商业规则的恶性竞争正在侵蚀着原本就很脆弱的国产设备。

随着一个投资周期的结束,由于设备本身的更换周期相对比较长,以及设备厂家错误的估计新能源汽车的爆发,未来必然减缓设备行业的扩张步伐。那些单纯靠低价格和技术抄袭生存的企业活不长久。

还有一个被普遍认为高利润的领域就是材料,无论是正负极材料还是电池隔膜、电解液,其高毛利正是吸引众多资本趋之若鹜的原因,而材料领域也是最多上市公司涉足的一个领域。

要说高毛利,材料确实是高毛利,但那是多年以前众多日韩企业垄断材料供应的时候。随着材料国产化率越来越高,为了抢占市场,国内企业不得不使出终极杀招也是唯一的一招——低价格。而材料企业又恰好赶上了下游市场的大规模增长,所以即使价格每年在往下降,但并不影响他们的盈利。

不过这些在未来某个时间都将成为过去了。普遍的投资过剩、产能过剩正在走进我们,30%这样的价格下调率,任谁也受不了。而且不断拉长的账期,也在毁坏着原本一些好企业的生机。

此外,早年凭借垄断优势赚足了利润的日韩材料企业,在中国设立工厂后,已经可以自信甚至略带嚣张的喊出“无惧价格战”的口号了。没有了低成本优势,国内的厂家拿什么跟人竞争呢?即使近年来的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有谁敢说跟日本材料没有技术差距?

中国的锂电池早已占据世界前三,暂居韩国、日本之后。本身作为制造大国,全球有90%的锂电池是在中国生产,看起来在这一块我们的优势是巨大的。但是无论是业内人士也好,还是观察家也罢,都承认一个事实:国内的锂电池占据的主要还是中低端市场。

竞争激烈导致了现在电池厂的毛利基本在10%以内,很多厂家只能靠不断扩大产能规模来提升利润,并且受下游终端厂商的钳制,议价能力早已丧失。

而为了消化前些年累积下来的过剩产能,促使一些国际大厂无所不用其极,这是要将国内的厂家往绝路上逼。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动力电池,却倒在了下游市场迟迟不能爆发和国家政策上面。有数据表明,2012年产值前十的动力电池厂商只有一家略有盈利。而国家一纸公文又直接将磷酸铁锂厂商拍向了深渊,前些年的疯狂投资最后还不知道由谁来买单。

催生上述疯狂投资的正是到目前为止依然死水一潭的新能源汽车。无论什么原因和理由,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依然属于政策市,政策市的存在必然导致进入供应链的电池厂家不会是最优秀的。一旦失去国家财政的支撑,电池企业和汽车企业都将没有任何动力去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池企业还会因此陷入泥潭。

你看,他们活得是多么的艰难,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拆穿呢?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锂电池,电解液,电池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