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德国电价还可以有多贵

2014-10-24 13:14:45 南方能源观察

德国电价还可以有多贵?如此上涨的趋势会持续多久?

未来的事情难以假设,与其说预测不如说趋势推演。善于数据分析的德国人最喜欢设置不同场景,而后推导形成区间结论。不久前德国著名的电力市场咨询和培训机构Brain Pool发布电价预测白皮书,对2030年甚至更远的德国电价走向做出预测。报告的结论和众多能源专家在媒体上的分析如出一辙——2030年被认定是电价上涨过程中的一个拐点。从2014年到2030年,德国电价几乎每年都会保持2欧分的上涨。

这意味着,直到2030年之后,德国人才能享受到能源转型的真正红利,电价将会在保持电网安全稳定性的同时逐渐下降。如果按照目前的电价形成体系,德国居民电价还将由目前的每度电近30欧分上涨到最高60欧分,然后才会慢慢下降。但实际上这样的假设很难存在,因为人们不可能保持目前的电力政策孤立于技术的发展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之外,由此几乎可以认定:电价一定会比人们想象的还要贵。

那么最终的边界会在哪里?让我们用最理性的设想大胆推导之。

2030年的电价体系很可能是按照发电模型、传输模型、负荷模型和碳排放模型建立的。以今天的视角来推断,发电模型必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无论是传统发电厂端的灵活性改造和能效提高,还是可再生能源不断下降的边际成本,必然使得发电侧的成本费用顺应技术的进步不断下降。只要这一模型与电价核心体制对接的方式保持优价排序(Merit Order)原则,电价的上涨似乎完全可以避免。

但是传输模型却呈现出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颠覆性。对于电网的传输结构来讲,它的成本来自于电网建设、设备维护和调控成本。这三者之间互相影响百般纠结,直至在电费结构中产生不同的归宿。

电网过路费(使用费)是传输模型里的一个重要因子。电能通过输电网和配电网传送至用户端,输电网和配电网一方面提供基础设施用以传输电力,另一方面提供相应的服务以维护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事先制定好的过网费分为两方面费用: 净过网费及其他费用部分。其他费用部分包括结算费、测量费、测量仪表操作费、增值税、经营牌照费和新能源分摊费等等。而净过网费主要是由网络设施、系统服务等产生的成本部分,包含网络设施的使用(线路、变压器、开关系统等)、系统服务(电压、频率的维护,恢复供电,公司管理等)和输电损耗等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输电损耗在德国采用的不是电量减免,而是由输电网公司领取固定金额、自行从电力市场购买电量后再贴补的方式,这又增加了不确定性。

过网费用由网络运营商(输电网运营商、配电网运营商)先支付,然后网络运营商再以过网费的形式向用电用户收取,以此收回投资和运行成本并适当盈利。换个角度看,就是用户向网络运营商租用网络来获得电能,因此由用户最终承担过网费。从经济层面看,终端用户的电价中包含了过网费,用户将电费缴纳给售电商后,售电商将过网费这一部分支付给网络运营商。过网费因地而异,一个地区的过网费由所在地区的网络运营商根据上一年的收益情况,以及相应的法令政策来制定或调节。

传输模型内的这种因时因地因公司而异的特点,给电价的评估体系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也使得电价上涨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具备新的背书条件,最突出的几个因素是:

随着分布式能源的不断增长,不确定的发电产出、四处遍布的电源地点和开放的自由市场势必使得远程乃至超远程的频繁电力交易成为事实。因此未来电网传输模型下的传输电量与使用次数将远远超过现在的模型,这必然使得过网费用总体保持上升趋势。

随着大量节能和能效管理技术的引入,国家的总体能源耗量将下降,电力作为一种商品在总体数量下降时,企业为了维持总体收益程度,必然导致单位密度的过网费用上升。

电动汽车是传输模型中最大的变数,一大批不断移动且方向各异的电动车,对电网正常的潮流预测和调控管理都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如果这种不确定性与新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并不具备相关性,就会使得电网传输模型必须扩大和优化到可以容许更高次方的不确定性,这不仅会再次推高过网费用,还会使得这一部分变得非常不可控。

负荷模型引发的影响比传输模型还要复杂,因为它不仅会增大电价体系的复杂度,更拓宽了电价体系的维度。最直接的思维转换来自分布式能源尤其是屋顶光伏的拥有者,他们的心理转换几乎是顺理成章的复杂:作为负荷消费者他们自然希望电价便宜,但是作为哪怕是微小的电力生产者,他们迫不及待地需要另一块电表来显示令他们满意的上网电价。

所以为了维持这种心理平衡并最大程度地反映各种妥协诚意,电价不仅会上涨到一个可以被接受的区间,更需要被延伸至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多维体系:分时、分地、分负荷类型,直至最终实现分人、分阶段的动态个体定制体系。

这个体系可以最大程度地弥补单价上涨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抵触。一个长期保持良好环保习惯,每日准时使用固定电量的用户,将比其他人更有资格享受更便宜的电价。而一个带有强烈随意性,又不愿与合同管理商签订能效组合管理方案的用户,很可能要在高峰时段面临他无法承受的高价——在需求必须适应生产的智能电网体系下,此类用户很可能不得不面对每度电1欧元的残酷现实。

需求侧响应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称为电网传统技术进步的终结者,如果经济学家们制定的政策可以奏效的话。但是正如即使超速和逃票会招致罚款,此类行为并不会因此而中止一样,人们还需要一个更加冠冕堂皇的约束模型。

碳排放模型表面上看来只是针对那些传统的发电企业,但实际上对整个电力供应链都有十足的影响。化石类能源虽然在能源生产中的比例会越来越小,但只要他们不被完全取代,由于碳排放而引发的费用反而会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如果2030年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有更多的传统电厂不得不出于安全调度和调峰储备的需要占据更多的比例,由碳排放而引发的费用部分将在电价体系里更加明显地出现,因为这必然会更加激励碳交易的活跃程度。

综上所述,各种模型的综合作用不仅会使电价走向一个新的高度,更会使得电价体系急需获得更有个性的扩充。人们一方面不得不面对听上去不可思议的高单价,但另一方面也的确可以从更加灵活的用电套餐中找到更能获取实惠的选择,同时如果节能增效成为一种习惯,总体用电量的下降会保证总体电费支出甚至比预期的还要低得多。

从这个角度来讲,电价单价的提高也许并不是坏事,因为对于电力这种特殊的商品而言,追求的本来就不该是纯粹的低价格,而应该是优质服务和适用性。但是这种追求必须有一个绝对必要的前提,即价格需由市场决定。否则,任何有关电价改革的企图必将面临一个无法挽回的困境——电价不仅会无法控制地上涨,而且几乎无法让任何人受益。

对于电力改革而言,如果不能谋定而后动,那还不如不要让它迫在眉睫,因为它很可能一旦启动,连痛定思痛的机会都不会留下。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电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