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

2014-12-16 14:59:33 中国能源网   作者: 秦京午  

近日重要的能源新闻,首推12月1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为今后中国经济政府作为定下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联合国利马气候大会艰难达成减排协议。

三是12月10日中国广核集团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交易。

四是国际油价进一步下跌,外电忧虑或威胁能源绿色革命。

五是由非常规油气产业联盟、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和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4非常规油气合作伙伴峰会暨非常规油气产业联盟年会”12月11日在重庆召开。

中国经济工作会议认定,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要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既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前进。中国未来能源发展必须适应这一新战略、新趋势,或者说新常态。

利马气候大会12月14日艰难达成减排协议来之不易,对中印等发展中国家作出了让步,提出各国既有共同责任、也有不同的职责,提出富国必须带头减排,还明确富国必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金融支持,并为明年巴黎达成全球气候变化协议奠定了基础,这一基础对全球能源未来发展意义重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或迟或早必然成为发展趋势。

12月10日中国广核集团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交易。这是继10月3日中广核美亚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以来,中广核又一个成功上市的平台,至此中广核四大板块中的核能、核燃料、非核清洁能源均已建立上市平台。

中广核电力此次募资245.3亿港元,刷新今年港股募资纪录,在招股阶段,冻结资金高达3500亿港元,亦是港股今年的“冻资王”,火爆程度被媒体形容为“一股难求”。截至2014年6月30日,中广核电力在运机组11台,占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约为64%,在建机组11台(含拟收购的台山核电站),占中国大陆在建总装机容量的43%。

中广核自1994年成立以来,经过20年的努力,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核电、核燃料、非核清洁能源和金融四大产业板块,总资产超过3500亿元,伴随着中国大陆加速核电建设和节能减排,中国核电发展前景光明为中广核上市提供了动力。

国际原油价格12月11日跌破每桶60美元,阿联酋能源部长在迪拜的发布会上表示,即使油价跌至40美元/桶,欧佩克也不会考虑进行减产。欧佩克将至少等待3个月才会考虑召开紧急会议。

专家预计,油价还会进一步下跌,油气价格下跌将对以风能太阳能和水力发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构成威胁,廉价石油新时代将摧毁绿色革命,而原油价格下跌会限制投资勘探新的油气,导致化石燃料未来会更昂贵,而如今昂贵的再生能源补贴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

投资绿色能源技术的风险投资一直寄希望于化石燃料价格暴涨,使这类技术越来越具有市场竞争力并吸引更多投资来修建可再生能源发电站。可再生能源发展短期内面临严重挑战。但也有专家认为,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压力,可再生能源和相对清洁能源最终会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但对中国来说,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近期内会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等可再生能源,同时为了保障中国能源安全还必须大力发展非常规油气,因为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仍在60%高位,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将从目前超过30%的比例上进一步上升,中国每年新增汽车2000万辆必然导致油气消费量上升。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3日举行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理论研讨会暨《公共服务蓝皮书(2014)》发布会上,专家指出,全国只有22.42%的调查对象对城市的空气质量是满意的。由此可见,有近80%的城市居民对空气质量是不满意的,对食品安全非常担心的占到了接近60%。

城镇化发展必须解决对此空气、淡水、食品安全问题,特别是相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问题。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的形势下,中国应有自己的自信心和心理定力,坚持发展非常规油气和可再生能源,撤去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