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大多数能源类期货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由于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将其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相联系。我觉得我国经济发展可主要分解为3个因素: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改革所释放的红利。
目前来看,货币政策将自己放置于偏向“中后台”的状态,似乎“不愿意”继续成为最主要的经济影响因素。政府并不简单的用货币政策作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由于发达经济体都在货币宽松,因此中期看宽松也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且我国利率水平显著高于发达经济体,当然这与我国发展阶段(工业化后期)直接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偏多,社会人均财富偏低。
财政政策,我认为一直是比较积极的。政府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新增就业岗位”,保持GDP的高增长,但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对民营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并且提高资金成本,即提高贷款利率,因此过于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对“国退民进”的政策有反作用。
关于改革释放的红利,通过改革,从资本市场来说有多项好处: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降低融资成本(“服务实体经济”)等。但是改革毕竟是最难的,尤其是中短期来看。改革可能5年、20年时间才会充分发挥出其伟大作用,因此大多数投资者不应对改革有过高的期望,但也没必要失去信心。
因此既然“改革”所释放的红利是最长期,最难量化的,那么中短期分析的重心还要回归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国内外互相影响。目前CPI,PPI都持续性很低,可以说经济处于“小通缩”周期,并且大宗商品价格较低,且成交清淡。我觉得这种低迷会随着季节性因素的结束而有所缓和,可能春节过后3月份黑色还有一波下跌,其可能性要到时候再结合其他因素来分析。同时我们注意到全世界交易量最大的大宗商品--原油期货,价格较低,这也为半年或两三年后反转提供了基础,但在此之前,可能出现几次反弹,或者再出现几次下探,但我个人认为目前价格已经处于底部区域。
关于原油价格涨跌的很多分析是基于供求层面。我愿意把它和我国最主要能源形式“煤炭”相对比,其区别是:1)原油储存成本更高,动力煤低一些;2)原油在美国能源结构占20-30%,煤炭在中国占约65%;3)美国国际化的炼厂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对冲经营风险,中国大型煤矿参与程度偏低;4)原油向下游拓展深度目前高于煤炭,但随“煤化工”的逐步建成投产,这种情况会有显著缓解。因此原油的金融属性、国际化程度比煤炭要高一些。我预测原油近期不会大幅反弹,而原油真正的反弹将带领不受产能过剩影响的能源化工品走出一波牛市。目前随着油价下跌,相关产业正在努力“弃煤用油”以降低成本,关于原油的科研投资正在加强,而开采、炼化投资正在下降。
将能源化工类期货与国家经济发展相联系,我建议投资者主要关注:房地产投资力度变化(螺纹钢-焦炭-焦煤)、国际原油期货涨跌(动力煤、铁矿石、航运)、央行宽松货币政策调整时间、新衍生品推出对金融市场格局的影响(改革的红利)。上述因素可能是影响接下来一段时间资本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虽然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但市场可以说“暗流涌动”。希望投资者朋友有一个合理的风险\收益认识,并预祝投资者朋友在新的一年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