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地缘战略与大国安全

2015-03-20 13:25:17 中国能源网   作者: 秦京午  

作者简介

尼古拉•查强,蒙古族,1963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并入伍。2004年毕业于后勤指挥学院并获军事学博士学位,是全军和武警部队首位志愿入藏工作的军事学博士。现任武警西藏区域训练基地副教授,大校警衔。1986年参加边境军事斗争荣立二等功。2006年获武警部队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和感动西藏年度人物提名奖。2007年获第10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提名奖。著有《外交趣话》,参编《军事后勤创新》等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沈伟烈,1933年出生,195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并入伍,国防大学原战略教研室教授,研究生导师,大校军衔,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从事军事地理学、军事战略学、地缘政治学的教学与研究。合著《战略学教程》《政治地理学》,主编《军事地理学论丛》《国家安全地理》《中国国家安全地理》《地缘政治学概论》等。

蒲宁,1957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并入伍。现为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研究生导师,大校军衔。著有《地缘战略与中国安全环境的塑造》,主编《库图佐夫传》《20世纪的国际政治》,合著《走向21世纪的大国关系》《沉浮: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国际冲突研究》等。

国家安全离不开地缘战略研究

秦京午

地缘政治学,一译地理政治学,形成于19世纪末,是根据地理位置来筹划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安全政策,以最大限度维护本国权益。研究重点是国家安全、对外战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理论核心是强调获取既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本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角逐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在以往西方实用主义的地缘政治中,总以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利益为标准来区分敌友关系。对国家利益有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朋友,对国家利益不利的,即是地缘政治上的敌人。而中国作为与西方殖民主义列强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和文明古国,理应有自己独到的地缘政治学,以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与安全。

《地缘战略与大国安全》一书,由中国国防大学三位分别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的学者合作而成,他们本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思与关注,从理论与实际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批判与借鉴结合,围绕地缘战略主题,从地缘战略相关概念、理论,世界大国地缘区位、地缘战略发展及其选择,世界大国对华地缘战略以及中国相应的地缘战略思考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世界各大国的地缘战略及其历史,对全面了解世界各大国的地缘战略历史、理论发展及其现实运用,有重大参考和指导价值,适合关心军事、战略、外交,国家安全、国际关系等问题的专业人员和普通读者阅读。作者认为,地理位置决定关系,关系产生矛盾,矛盾影响利益。分析地缘关系和地缘环境,是观察和分析世界的重要视角。地缘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领域的交往、合作、竞争与冲突中,通过分析地缘关系和地缘环境,研究国家之间战略力量对比及其战略目标的特点.探索世界战略格局及安全形势的演变状况,为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又同时考虑对方利益,而筹划与制定的全局性战略、方略,以处理一国在全球或区域范围,处理国际关系的总体地缘战略思想和具体战略方针政策,是地理上的国际战略。

中国作为东亚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理上位于欧亚大陆的东缘和太平洋的西海岸,周围临近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是亚太地区最为重要的国家之一。中国与15个国家陆地毗连,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包括“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美国),中国周边环境因历史上殖民主义列强侵略、争霸长达100多年,而造成中国地缘政治关系十分复杂,

直接影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并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风险。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到2014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货物进出口国,同时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国,同时中国重要能源资源矿产品和粮食大量依赖进口,地缘政治,其中原油对外依存度58%、天然气越过31%,煤炭年进口约3亿吨,粮食等等农产品年进口量相当于进口9亿亩耕地,这源自中国本身是拥有13.6亿人口,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其中人均淡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28%、耕地只有40%、矿产资源只有约40%。从这点上看同,中国未来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地缘政治研究重要性显而易见。但不无遗憾的是,新中国地缘政治研究因政治原因一度中断,部分人才流失并造成断档,但毕竟有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从未中断关注世界形势、研究地缘政治,从而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出自己的研究成果。由于历史局限,中国新兴的地缘政治研究基本借助了西方的研究资料与成果,以求迅速接近西方研究水平并试图超越西方。

本书首先回顾了历史上地缘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并引用拿破仑的名言“了解一个国家的地理就懂得了这个国家的外交”来揭示重要性。作者还指出地缘政治利益由一国政治、经济、安全、外交、文化等等诸利益合成,其中最重大的莫过于国家安全。

中华民族是在近代受到殖民主义列强侵略、奴役的大国,百余年反抗侵略与追求独立自主发展是中国传统特色之一,因而同情支持弱小国家反抗殖民侵略也是传统之一。这点与西方殖民扩张截然不同。中国在民族复兴与崛起过程中,以和平方式同大多数邻国解决了领土和领海争端,建立了多元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周边和平稳定的局面。目前,在东北方向上,中国与韩国、日本明确了战略伙伴关系,而且还构建了中日韩三国伙伴关系。在东南和西南方向上,中国和菲律宾、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此外,中国还与东南亚地区最大国际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在西北方向上,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达成了战略伙伴关系。这些战略伙伴关系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为中国维护周边国际和地区的稳定与安全、防止与邻国发生地缘矛盾和冲突,起到了重要的缓和作用。然而中国不利条件也很明显,从地缘位置上看,中国被许多国家所包围,北面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令人揪心的朝核问题和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南边是正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此外,还有一个侵略成性日本。周边还有一些诸如阿富汗的动荡国家,以及超级大国美国。目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极度低潮时期,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向西方学习甚至是看齐,发展中国家分化、西化倾向明显,中国处于比较严峻的国际政治地理环境之中。这更需要中国有高度的地缘政治智慧与战略。

在当今地缘政治下,中国战略选择主要应有三个领域,一是与世界建立和平共赢的合作关系,二是与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建立合作关系,三是与周边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中国应在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致力于同美国和平与互利共赢。同时,要处理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确保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妥善处理和解决与邻国的领土和领海争端,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地缘环境。在化解地缘冲突源的基础上,通过规划海洋战略,从全局角度通盘处理领海争端,确保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拓展海上地缘空间。

同时应大力推动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挑战,特别是恐怖主义。中国应致力于深化地区安全合作,在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两大领域扩大合作,解决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各国构建各种安全利益共同体,并参与国际竞争。中国最近提出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是新的尝试,还有提出睦邻、安邻和富邻的政策也是创新,中国应努力实现和平的地缘政治环境。

中国应在学习研究各国地缘政治基础上超越西方殖民、侵略扩张的地缘政治,首先是改变思想、思维“被殖民”的状况。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欧美理论基本统治着中国国际关系的研究,甚至思维定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大都是简单地复制欧美理论,盛行的几种国际关系理论包括(新)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等也在中国盛行。到现在为止,中国还基本没有自己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理论创新。多数学者忽略了西方欧美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殖民扩张的历史与外交关系的基础上,固然能够解释西方经验,但不能阐释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另一方面学者意识到西方的欧美理论局限,试图突破创新,试图从中国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纵横”探寻灵感。从春秋到近代,中国拥有丰富的处理国家、不同民族间关系的典籍与经验,也应防止以西方思维来解释中国典籍与经验,有人称之为“西方概念、中国材料”,往往成为验证或者否定西方概念和理论的一个案例。欧美国家对帝国历史研究极多,中国地缘政治研究应当破除帝国迷思。苏联瓦解部分原因是帝国迷思与帝国扩张过度。中国就汲取这一教训。

同时中国应汲取自身历史教训,按专家说法,一是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二是闭关锁国,三是忽略海洋,长期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工商文明和海洋文明发展。中国不是没有自己的长处,例如奉行帝国扩张政策的沙俄、日本、德国、奥斯曼、奥匈等等帝国均瓦解而中国保留下多种族、多文明的国家,中国应当重视珍惜这一传统并寻求与周边国家合作双赢、多赢。

伴随着中国崛起,中国国家利益早已走出传统国界线,中国应研究这一现实,重视资源外交、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保障中国国家安全与延长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机遇期,同时发展出自己独特并为周边国家欣赏赞同的地缘政治理论。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地缘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