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反腐风暴后,石油央企路向何方

2015-05-26 08:38:24 《财经》杂志

“五一”前夕,随着中石油总经理廖永远和中石化总经理王天普相继落马,以及紧随其后的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同时换帅,观察人士普遍认为,石油领域的反腐风暴和人事震荡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改革积弊已久的石油体制,打造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定位的国家石油公司,应当尽快进入工作日程。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在中国央企序列中向来地位特殊,特别是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中石油,堪称官员晋升的快速通道。但同时,石油行业也是中国垄断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从勘探开采到炼油、销售,再到进出口贸易、产品定价,无不在政府部门的牢牢管制之下,也因此成为塌方式腐败的渊薮。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以管资产向管资本为主转变”的国资改革方向后,石油领域的国资改革在方向和理念方面始终存在着巨大分歧,远未形成基本共识。

一个极端的主张,是效仿跨国石油公司(IOC)模式,将三大石油公司全盘私有化甚至拆分;温和思路则是学习西方国家石油公司(NOC),继续扩大国企在石油行业的覆盖领域和控制力度;最近的传言则是石油央企之间又在酝酿新一轮的合并。

但上述主张目前都不明朗,业界人士分析认为,不论哪种改革方案,要想被高层采纳,前提都是不能削弱、且要加强国家石油公司对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力度。

未来的改革,前路多歧。越来越多业界人士主张:除了完成政企分开,让石油央企回归“企业本质”,国家石油公司并没有别的道路可走。

关键不是混改而是打破垄断

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傅成玉曾表示:“我们现在是头大象,如果不改革很快就成恐龙了。” 这一危机意识,也的确体现在傅掌舵中石化后的一系列改革上。

十八届三中全会落幕不久,2014年初,中石化率先掀起石油央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对中国石化(600028.SH)油品销售业务板块现有资产、负债进行审计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重组。一时间,无论资本市场还是实体企业,都重燃改革希望。

2014年9月12日,中石化销售公司与海尔、汇源、中国人寿等25家境内外投资者签署了《关于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之增资协议》,由全体投资者认购销售公司29.99%的股权,并于12月获得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批复。2015年3月,25家投资者向销售公司缴纳了共计1050.44亿元的增资价款。

中石油集团也于2014年确定了吉林、大港两个局级单位油田做改革试点,分别拿出两个油田35%的股权,吸引民营资本参与。2015年元旦,中国石油(601857.SH)新疆销售分公司正式改名为中石油新疆销售有限公司,企业性质随之从央企驻疆分公司改为自治区国资委监管的国企。

外界普遍认为,两大石油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措施并不彻底,未能先在市场层面打破石油行业垄断,因此难有独立市场主体诞生。

中石化的混改措施,主要集中于下游销售公司,至今未延伸到上游勘探开采领域,无法触动石油行业的垄断核心;而中石油虽拿出了两油田做改革,但均属于产量锐减的老旧油田,市场质疑其没有改革诚意。

石油领域改革的停滞与反复,既非偶然也并不鲜见。历史上,垄断之门曾有过数次开合,企业股权也实行过多元化。前有入世承诺和“非公经济36条”,后有三大公司的上市和融入资本市场。但无论风云如何变幻,石油领域各环节的垄断仍坚如磐石,令人不得不感叹改革之难。

多数业界共识是,推动石油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是破除垄断,引入独立的市场主体,并使产权自由流转;同时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

业界权威人士提醒,这都需要来自国家层面的、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在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提出了“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改革方向。后者主要从出资人国资委角度提出,前者则是站在央企角度提出。

然而,混合所有制改革至今,除了使石油公司成功吸收了部分社会资金外,并未成功实现公司治理层面的目标:让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影响公司经营决策和管理,以提高公司运营和投资的效率。

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前副局长周放生告诉《财经》记者,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后,国资委作为大股东持有一部分股权,从而实现“管资本”。由此,国资委和国有企业的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以前管企业的时候,国资委和企业是上下级关系。管资本后,就应当是股东和被出资企业的关系,不再有上下级关系,而是民商法基础上依法出资、依法行使股东权利的平等关系。”

对于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改革思路,有石油央企的管理层指出,其与央企领导人的“从政逻辑”存在本质冲突——这不是在央企内部甚至国资委内部所能解决的问题。

中海油早在卫留成时代,就提出要做“资本管理公司”,但没能走下去。中海油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其原因并非由于主管单位反对,而是在于资本管理公司的模式与央企的行政逻辑存在本质冲突。

央企负责人在竞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央委员等荣誉职务时,所凭借的主要政绩就是企业规模。转型为资本管理公司,无疑会“把自己改小”,从而丧失建立在企业规模上的话语权,这无异于“自毁长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国资改革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他在中央刚开始提出“管资本”议题时,认为这是对实体经济影响最小,改革阻力也最小的一件事。“出乎意料的是,这竟成为最困难的事情”。这已不是某个企业层面的改革,而是政府层面的改革,其涉及到政府层面管理理念,以及各个政府部门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

“从理念上来说,很多政府部门仍然认为管企业比较实惠,所以一提出管资本,那些部门既想管资本,也想管企业,还想管企业的高管,但这样肯定不行。”该专家称。

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责任编辑: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