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认清风险社会 加强风险防范

2015-08-25 15:03:47 中国能源网   作者: 秦京午  

近日与能源相关的重要新闻较多。

国人首先关注的是天津危险品爆炸案与随后山东淄博桓台市化工厂爆炸案。8月22日20时56分,润兴化工发生一起分离器着火爆炸事故。来自山东淄博桓台市官方微博的消息称,截至23日1时50分,明火已经扑灭。桓台县政府新闻办介绍,事故共造成1死9伤,目前,事故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

二是中国海关公布7月份中国进口煤炭2126万吨,同比减少204万吨,下降8.76%,但环比增加466万吨,增长28.07%,是今年我国进口煤数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

三是外媒《自然》刊登文章指出中国碳排放量被高估。四是中国风电装机猛增,装机容量破亿。2015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业同比增长30%。成果可喜但风险显现,中国应认清风险社会现实,加强风险防范。

天津港危险品爆炸造成惨重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死亡失联人数接近200人,仅保险公司损失就超50亿元,天津负责人已承诺回购受损房屋,国家安监总局局长被查,知情人透露与天津案无关,只是时间巧合。而22日山东淄博桓台市化工厂爆炸案造成一死九伤,更是提醒国人,随后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发展,人员、能源向城市集聚,风险也在积聚,中国早已进入风险社会,中国应当认清风险社会现实,加强风险防范。

外电报道称,中国化工厂、炼油厂等等能量高度集中厂家企业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多,这些都是安全隐患,但中国不是没有法律法规和相关专业规则,中国的规定往往达到欧洲标准,但对规则的遵守则是另一回事,就像中国的道路上,通常实施的是丛林法则,再加上潜规则和腐败,天津、山东事故背后,是中国社会风险倍增。

另有外媒称,爆炸对天津经济带来的损失是深远的,天津是中国率先发展的城市之一,是进口化学品、原材料与汽车的运输与物流中心,数量巨大的高活性化学噪音詹慧如此接近居民区的地方,这意味着不可原谅的无知或者蓄意逃避安全标准的行为。山东化工厂距离居民区不足1公里,且距离安全督查组离开仅一日!希望中国人能从爆炸事件中认真汲取教训,以牺牲环境和安全标准来获得经济利益,最终受害者是所有人。

“中国面临城镇化工业化加速阶段,人口、资源、资金、能源向城市特别是向大城市集中,风险也向城市特别是大型超大型城市集聚。据统计,一个农民成为市民,能源消费将增长3倍,中国城市化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是1300多万人进入城市,满足这一能源需求挑战巨大,这固然是好事,因为市场经济最怕没需求,但目前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57%、天然气超过29%,煤炭年进口量达2.9亿吨,中国年消费煤炭已接近40亿吨,这给中国环境保护造成巨大压力。”这是中国能源网多年前提出的警告。

其实现代社会就是风险社会,德国人乌尔里希•贝克早在1986年,就将后现代社会诠释为风险社会,人类改造世界能力增强也增加了风险,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工业文明所制造的风险。人类社会充斥着组织化不负责任的态度,尤其是,风险的制造者以风险牺牲品为代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西方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不仅卷入了风险制造,而且参与了对风险真相的掩盖。这值得中国人特别是能源界有志之士深思。

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7月份进口煤炭2126万吨,同比减少204万吨,下降8.76%,但环比增加466万吨,增长28.07%,是今年中国进口煤数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早自2009年开始,中国便由煤炭净出口国转变成为净进口国,煤炭的进口量更是一路飙升。尤其是2013年,中国煤炭进口量高达3.27亿吨,刷新了中国煤炭进口量的新高。

随着2014年《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限制政策的发布和中国经济进入调整期,中国煤炭进口量开始出现大幅下滑。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可知,中国2014年煤炭进口量为2.9亿吨,下滑10.9%。今年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资料显示,今年1月份,我国煤炭进口量为1678万吨,同比下滑38.4%,成为15年来最大单月降幅。

7月份,中国煤炭进口量出现罕见环比增长,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专家认为是多重因素造成七月进口煤数量上升,一是高温天气带来利好,导致用煤需求增大。7月16日,沿海六大电厂日耗合计较几日前的50.2万吨低位水平猛增至69.9万吨的高位水平;下半月开始,市场行情有所好转,到达北方港口的拉煤船舶略有增加,港口吞吐量有所增加。步入八月份,沿海六大电厂日耗合计更是创今年以来新高,达76.8万吨,用煤需求增大进一步显现。虽然7月份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水电运行良好,但“迎峰度夏”期间耗煤数量较淡季还是有所提高。

二是澳大利亚煤关税调整,主要出口国持鼓励态度。上半年,中国进口煤炭排在前五位的国家分别为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朝鲜、俄罗斯和蒙古,中国共进口上述五国煤炭合计9530万吨,占全部进口量的95.45%。而作为中国进口动力煤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6月17日在首都堪培拉与国国签订了《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至明年1月1日起执行,协定规定焦煤关税将从生效之日起从3%降为零,而动力煤由6%在两年内降至为零,关税的调整再加上主要出口国对煤炭出口基本上持鼓励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进口煤数量的增加。加上国际煤价下跌,价格优势明显。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际煤价总体下跌。目前,国际三大煤炭港口煤价已全线突破了60美元关口。截至8月初,澳大利亚5500大卡动力煤到华南港口含税价为400元/吨,较秦皇岛港煤炭到岸价低30元至40元/吨,在如此诱人的情况下,中国沿海地区采购进口煤意愿较强烈。此外,国际油价的下跌,致使澳大利亚煤炭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大降,大大刺激了澳大利亚煤的出口。这对中国产能过剩的煤炭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和市场风险。

最近一期《自然》刊文称中国碳排放量被高估,据专家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由于没有考虑到中国煤品质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国际机构可能大大高估了过去20多年间中国的碳排放量。这项发现或影响12月巴黎气候大会对中国未来碳排放指标的评估。这份刊登于最新一期科学期刊《自然》的研究报告由中国社科院资助完成。

研究发现,2013年,中国的实际碳排放量要比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国际机构的估值少14%。而1990年至2013年间,中国实际累计碳排放量比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估值要少120亿吨,相当于中国年均碳排放量的15%。研究认为,以燃煤为主要动力的中国水泥生产行业的碳排放量尤其被高估了,其实际碳排放要比现有估值低45%。

报告作者们发现,中国油品和燃气类的排放因子与国际机构推荐值相近,但煤的排放因子比IPCC推荐值要低很多。研究报告的联合作者之一、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变化经济学教授关大博在接受《自然》的采访中指出,国际机构在计算中国碳排放时,预设中国的燃煤品质和美国、欧盟所使用的燃煤品质一致。但就他们从中国5000个煤矿取得的样本来看,中国燃煤中大部分品质低劣,如褐煤,而这些煤的成分中往往含有许多杂质,碳成分要低于高品质燃煤,因此,燃烧同等质量的煤炭,中国低质煤的碳排放要低于美国、欧盟所使用的高品质燃煤。

“对于目前的科学研究和政治博弈来说,煤的质量是在考虑如何准确制定全球排放政策下被遗漏的重要环节。”关大博说。但这份研究也并不能摘掉中国最大碳排放国的帽子。研究计算得出的中国2013年碳排放量下限仍然比美国高出三分之二。但关大博指出,中国碳排放量被高估的事实可以在碳排放指标制定中,给中国经济发展预留出一部分碳排放空间。很快,他们还会发表论文以证明被高估的碳排放值对中国过去十年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但是有国际学者指出,中国官方公布的能源消耗量本身可能存在水分,这让基于官方数据而得出的碳排放数据有低估的可能。《自然》援引奥斯陆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气候政策研究院GlenPeters的说法指出,中国政府近期上调了过去十年内的煤耗总量,幅度达12%到14%。而业界还在等待政府对过去十年中国煤炭进出口的数据进行修订。这些数据修改有可能导致论文中统计的碳排放值上升7%。中国未来仍需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才能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

据媒体报道,中国风电装机破亿千瓦,提前10个月完成“十二五”目标;但同时也再次直面弃风现象反弹,并网消纳步履维艰。“中国风电引领世界”的内涵不再限于年度风电装机容量全球第一、风机出口量世界领先,它还应当包括中国风电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全部过程。

中国风能协会近日发布的《2015年1~6月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有270座风场开工吊装,新增装机共5474台,装机容量为1010万千瓦,同比增长40.8%。其中,海上风电共装机50台,装机容量16.6万千瓦。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上半年吊装容量最多的省份是新疆(154.4万千瓦),其次是云南(装机118.2万千瓦)、内蒙古(78万千瓦)、山东(65万千瓦)、山西(62万千瓦),顺列第2至第5位。海上风电主要分布在江苏和福建两省,金风科技在江苏大丰分别吊装1台2兆瓦、1台3兆瓦、1台6兆瓦的实验样机,上海电气在江苏如东分别吊装22台2.5兆瓦和22台4兆瓦机组,在福建莆田吊装3台4兆瓦机组。

来自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装机容量排在前5的制造企业与2014年相同,分别为:金风科技208.2万千瓦、联合动力133.8万千瓦、明阳风电120.3万千瓦、远景能源101.3万千瓦、湘电风能82.8万千瓦。与去年同期相比,金风科技与明阳风电同比增长均超过90%;另外,重庆海装2015年上半年装机量表现突出,达76.4万千瓦,由2014年第9位上升到第6位,同比增长82%。

从机型分布上看,2兆瓦机组终于超越1.5兆瓦机组成为上半年装机的主力机型,装机台数为2465,容量达509.6万千瓦,占到上半年全部装机容量的50%;1.5兆瓦机组装机台数为2409,容量达361.35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35.8%。1.5兆瓦与2兆瓦机组占全部装机容量的85.8%。

2015年1~6月,中国风电出口明显好于去年同期,有出口订单项目的制造企业共6家(不包括外资及合资企业),去年同期仅有2家。分别出口到8个不同国家,订单总计305台,共49.4万千瓦。上半年已经发运机组67台,共12.7万千瓦。

但中国风电并网消纳压力加大,风电消纳问题的解决却未能完全跟上回暖的步伐。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是:一是今年来风情况好于去年同期,客观上增加了并网运行和消纳的压力;二是全国电力需求放缓导致风电本地消纳不足;三是各地火电项目建设规模维持较高水平也加剧了风火矛盾。考虑到“抢装潮”下半年还将延续,加上整体的电力需求增长放缓,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弃风状况都难有好转。加上多年前就已发现。随着全球变暖,全球风力呈下降趋势,发展风电应考虑并网与风力下降风险。

同样太阳能产业发展迅猛,一是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好转。产品价格稳中有升,企业经营普遍好转,国内前4家多晶硅企业均实现满产,前10家组件企业平均毛利率超15%,进入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名单的29家组件企业平均净利润率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规模继续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国多晶硅产量7.4万吨,同比增长15.6%,进口量约6万吨;硅片产量45亿片,同比略有增长;电池组件产量19.6GW,同比增长26.4%;硅片、电池、组件等主要光伏产品出口额77亿美元。据初步统计,上半年中国光伏制造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

三是行业发展秩序渐趋合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本)发布实施,进一步引导行业发展秩序趋向规范。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能源局、认监委发布《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建立光伏应用市场门槛,引导行业技术水平提升。

四是国内外市场发展持续趋好。全国新增并网光伏装机量7.73GW,累计装机量达35.7GW。中国企业加速拓展亚非拉新兴市场,并开展海外建厂,据不完全统计,已建成海外产能电池800MW、组件1.5GW,在建及扩建达3.2GW和3GW;对欧美出口占比降至约30%,欧美“双反”影响进一步降低。

五是关键技术工艺水平持续提升。单位产能光伏制造业投资继续下降。多晶硅平均生产能耗继续下降;骨干企业单晶及多晶电池平均转换效率有所提升,背电极、异质结、高倍聚光等多种技术路线加快发展;光伏发电系统投资成本降至8元/瓦以下,度电成本降至0.6-0.9元/千瓦时。

六是行业资源整合持续加快。部分企业兼并重组意愿增强,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整合不断加剧,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加紧通过产能、电站等的并购加速市场布局。上半年规范公告企业多晶硅产量全行业占比近90%,电池组件产量全行业占比超过70%。

综合分析看,2015年下半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将呈平稳上升态势,但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乏力,光伏企业融资困难,发电补贴与系统成本、装机容量联动机制亟待健全等。在一定时期内,光伏产业发展仍将处于深度调整阶段,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将不断加快,优势企业凭借技术、资金、管理、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将进一步抢占市场先机。光伏产业发展仍面临一定风险。

另据媒体报道,中国用电量增速放缓,火电装机增速却“逆势上扬”,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持续下降,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日前,中国水力发电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在由中国水力发电学会举办的弃水座谈会上表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约9.2亿千瓦,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4706小时,如以较为正常的5500小时计算,全国火电机组过剩1.3亿千瓦,以更高效率的6000小时算,全国火电机组过剩超过2亿千瓦。据测算,全国火电机组过剩1.3亿-2亿千瓦,以4000元/千瓦造价为基准,投资额在5200亿-8000亿元之间,但这还不包括配套电网投资。但大唐发电、神华却仍在新建火电项目路上“快马加鞭”。

8月1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1-7月,全社会用电量3.1668万亿千瓦时(1千瓦时等于1度),同比增长0.8%,相较于2014年同期4.9%同比增幅,明显萎缩。2015年1-7月,中国火电设备利用小时为2531小时,减少259小时,预计全年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将低于4500小时。但目前已核准和发路条火电项目的发电能力已超过“十三五”新增电力需求。

2015年上半年,火电项目新投产2343万千瓦,同比增长55%,各地火电项目核准开工步伐加快,核准在建规模达1.9亿千瓦,已发路条(可以开展前期准备工作)约2亿千瓦。但按“十三五”年均用电增长5.5%的测算,预计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约7.4万亿千瓦时,比2015年新增1.7万亿千瓦时。

专家指出,如放任这些项目全部在“十三五”建成投产,则2020年火电将达到13亿千瓦,比2015年增加3亿千瓦,预计2020年火电设备利用小时将降至4000小时左右。加上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和环保标准进一步严格,火电产能过剩与市场风险显现。投资火电者应当关注这一风险。

(秦京午:资深能源评论员,原人民日报高级编辑。1951年出生,1977年冬参加高考,次年春入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专业学习,1982年获得文学学士,同年进入人民日报,并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5年获得法学硕士,参与创办人民日报海外版,负责地矿、能源、机械、环保、海洋、国土等领域报道。2011年底进入中国能源网。)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