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以改革应对国家安全与TPP

2015-10-12 16:26:26 中国能源网   作者: 秦京午  

习近平主席关于改革的这一系列论断,再次向世界传达出中国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尽管发展成就卓越,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仍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同时,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减弱;越来越多的产业达到或接近世界技术前沿,后发追赶空间缩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环境、生态约束日趋增强。

特别是严重的空气污染雾霾曾一度覆盖270万平方公里国土,耕地污染超过2000万公顷。中国对原油进口依存度逼近60%、天然气超过30%、煤年进口一度越过亿吨,铁矿石、铜、铝等等资源进口依存度均超过50%,年进口农产品相当于进口了9亿亩耕地产量,中国能源资源安全面临挑战。

中美元首再次发表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双方重申坚定推进落实国内气候政策、加强双边协调与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向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经济转型的决心。到2030年,中国的单位GDP碳排放应比2005年下降60%至65%。习主席在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领导人工作午餐会时表示,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力度,争取到2020年实现碳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投资中国能源者应关注这一变化和中国环境安全形势,避免投资失误与损失。

10月5日传出TPP签约,理论上任何环太平洋国家都可以申请加入TPP,表面看是这样,但舆论多数认为“TPP是一个只禁止中国人加入的俱乐部”。一直反对TPP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批评:“TPP是政治驱动而非经济”。

TPP设置了很多针对中国的“壁垒”,追求自由贸易,包括零关税、包括货物、服务全部自由流动,所有经济监管制度都必须统一标准。细分领域有贸易和服务自由、货币自由兑换、税制公平、国企私有化、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资源、信息自由,禁止各种门槛、操纵、补贴等,而这些条件和贸易准则中国目前还难以或根本不想达到。

其实早在多年前就有专家指出,该协议是明显针对国有企业设置障碍。TPP主张取消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和其他福利待遇的贸易条款。现实是中国国企规模目前相当庞大,无疑是中国经济重要支柱。

2013年中国国有企业总资产104.1万亿,相当于GDP的近两倍。而美国的国企规模很小,生产总值仅占美国GDP的5%,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即中央企业)仅有20多家规模较小的公司,而中国中央企业多达112家,多数已是跨国大型企业。马来西亚国有企业也较多,加入后将大规模裁减员工或重组直到私有化。而部分中国专家也对TPP排挤中国叫好,就有点匪夷所思,这部分来源于国企亏损、低效,部分来源于对某些垄断国企员工垄断高收入羡慕嫉妒恨之人之常情,也有对中国反腐中揭露的国有企业高管巨额腐败痛恨。但无情的事实是,中国如果按TPP协议一步到位迅速实施国企私有化或重组,中国国家利益甚至民众利益无疑会受损。

再诸如环境保护、劳工权益、知识产权等,据透露全部是极高标准,远远超过了中国现有发展阶段和能力水平。中国是主权国家,是否加入某一协议应以是否符合国家与人民最大利益为标准,否则按其他标准只能是祸国殃民。中国目前应当做的几乎是唯一正确的事是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深化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国企改革。由于能源领域国企特别是垄断国企占有相当大比例,中国能源界理应加速深化改革,加速调整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以应对TPP挑战。同时也应关注当年南斯拉夫改革的经验教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部分人希望借TPP遏制中国,其实是思维出了问题。资本主义从诞生起就因其固有矛盾一直不惜以战争扩大市场,当年英国等等殖民列强发动对华侵略战争,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市场而不是遏制限制清朝,英国还美其名曰贸易战争,而中国和世界多数国家称之为鸦片战争。

更有学者指出,英国曾侵略了如今世界上90%以上的国家与地区,主要目的就是扩大殖民地和扩大市场,而不是遏制某国,而殖民列强同样扩大殖民地和市场引发冲突并引起了三次世界规模的大战。据丘吉尔认定,首次世界大战是1756至1763年间七年战争(SevenYears'War),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之间的对立,汉诺威与葡萄牙为英普的盟友,法奥俄的盟友则为西班牙、萨克森与瑞典,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场遍及欧洲大陆、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菲律宾、中国新疆等地

英国虽然取胜但随后在转嫁财政负担时激发了美国革命,昔日宿敌法国支持美国形成美国独立,而法国也因财政负担过引发了法国大革命并永久地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昔日殖民帝国全面崩溃和民族民主解放高潮。在目前和平发展与改革成为世界主流的条件下,重拾冷战零和思维毫无疑问是没有前途的。

目前正值美国大选季,共和民主两党候选人均有反对TPP之声,而另外多国与美国利益不可能完全相符。TPP最厉害、也最受人诟病乃至反对的则是“投资者—政府争端解决机制(简称ISDS)”。就是给予跨国企业在签约国更大权力,可以依靠ISDS跟签约国“对簿公堂”,要求签约国因为法律和政策变动带来的损失做赔偿。

“公司起诉国家”的做法,赋予了外国投资者超国民待遇,但明显危害了经济主权。这无疑将侵犯他国主权或权益。中国目前应当做的事只能是深化改革开放做好自己的事,发展与多边国家自由贸易与公平贸易,发展双赢多赢,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

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6月,中国已签署的双边自贸协定已经达到14个,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与东盟、新西兰、新加坡、巴基斯坦、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瑞士、韩国和澳大利亚的自贸协定,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此外,中国正在谈判的自贸区还有5个,涉及23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自贸区、中国—挪威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中国—斯里兰卡自贸区。另外,正在研究阶段的自贸协定有5个,涉及5个国家,分别是印度、哥伦比亚、马尔代夫、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对中国来说,对TPP可以不必恐慌,保持战略定力,搞好国内改革特别是国有垄断企业改革,就可以应对美国TPP和跨大西洋的TIPP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曾面对西方昔日殖民列强20多年封锁禁运制裁,古巴、伊朗、苏联、俄罗斯、等等也曾遭到制裁禁运等等,以至发展出制裁经济学,中国应当未雨绸缪学习应对制裁经济学,以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请问哪一个跨国巨头能忽视忽略一个10万亿美元的市场?制裁遏制只能是害人害己的双刃剑。

国家能源局日前宣布上调2015年光伏电站建设规模5.3GW,而此前下达的2015年全国光伏电站新增建设规模为17.80GW,相当于在原计划基础上增加30%。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为7.73GW,相比去年同期3.3GW增长134%,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另据媒体报道,“十三五”规划光伏装机目标有望从原来的100GW,上调至200GW。

此次能源局上调的光伏电站装机目标,主要用于支持光伏电站建设条件优越、已下达建设计划完成情况好,以及积极创新发展方式的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等地区建设光伏电站,拥有资源优势和执行力强的地区,将获得更多光伏电站建设指标。

光伏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装机容量增加,有助于经济稳增长。光伏作为清洁能源,初略估算1GW建设将带来100亿元投资。此次能源局上调5.3GW,将带来逾500亿元投资,为经济增长起到助力作用。此外,节能减排也令光伏发展乃至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发展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到2030年,中国的单位GDP碳排放应比2005年下降60%至65%。中国清洁能源发展前景无疑看好且具备可持续发展,并有利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

欧盟筹建全球最大光伏制造厂表明,欧洲面对债务危机和外部竞争的压力,已另寻良策发掘自身科技优势,以期重塑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欧盟提出的这个建造光伏制造工厂的计划,可创造1200个就业岗位,这个项目计划分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约投资5000万欧元,在2015年建设产能9万千瓦的工业示范生产线;第二阶段约需投资5亿欧元,到2017年建设产能100万千瓦的制造工厂,第二阶段还处于融资阶段。预计该工厂示范厂区正在德国弗莱堡附近施工建设。

该计划由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太阳能系统研究所、法国国家太阳能研究所、瑞士电子与微技术中心以及欧洲最大的光伏制造设备供应商梅耶博格公司联合实施。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汇聚顶尖科研机构的研究优势和领先制造企业的产业化能力,利用规模经济效益加快推动先进高效低成本技术产业化,以此帮助欧洲光伏产业重获全球领导地位。

2010年,欧洲光伏制造业的产值达到200亿欧元,到了2014年产值就直线下跌至25亿欧元,与2010年相比损失高达85%以上。欧洲制造光伏组件2008年在全球所占份额达到25%,到了2013年则下滑至9%,世界前十名光伏组件制造商没有一家是欧洲企业。欧盟多次动用“双反”贸易措施抵挡中国企业和其他地区企业强有力的竞争。然而“双反”并没有起到保护欧洲企业的作用,结果则是两败俱伤。这表明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带来新的发展机会。这也是对TPP等等协议的正确反应之一。

(秦京午:资深能源评论员,原人民日报高级编辑。1951年出生,1977年冬参加高考,次年春入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专业学习,1982年获得文学学士,同年进入人民日报,并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5年获得法学硕士,参与创办人民日报海外版,负责地矿、能源、机械、环保、海洋、国土等领域报道。2011年底进入中国能源网。)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