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褚君浩:应用是光伏产业的真正出路

2012-10-31 08:55:39 《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

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

记者:随着美国和欧洲“双反”的到来,整个光伏行业似乎已进入严冬,很多人认为光伏产业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您认为怎样才能破解困局,成功突围?

褚君浩: 目前造成光伏行业发展困难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美国的“双反”,这是它对本国光伏企业的保护措施。为了遏制中国光伏企业的发展,美国通过加税来提高中国企业产品的售价,使美国用户更多地选择本国的产品。二是欧洲的“双反”,原本欧洲对太阳能应用实行鼓励政策,像西班牙等国家,已经大量使用太阳能技术。现在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欧洲对于太阳能应用的补贴开始减少或取消,因此中国企业出口欧盟的产品也受到很大影响。三是国内光伏企业的“产能过剩”。现在很多大企业,如果有4条生产线,只能开工两条。即使只开工两条,生产的电池或电池组件还是卖不出去,只能降价出售。即使降价销量也不好,很多产品积压在仓库里卖不出去。这就是造成目前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的缘由。

但我认为,“产能过剩”只是表象,并非真的过剩。什么叫“产能过剩”?我们拿电视机来举例,如果每个家庭至少有三台电视机,而仓库里还有许多电视机卖不出去,那我们可以说电视机是“产能过剩”。如果现在每个建筑物的楼顶都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到处都建了太阳能发电站,已经没有楼顶可以再装电池板、没有地方可以再建太阳能发电站了,而企业仍在生产电池板,那是真的“产能过剩”。但是现在我们走在路上,很少能看到太阳能发电站,建筑物的楼顶上也很少能看见太阳能电池板,这怎么能算“产能过剩”呢?

走出困局的根本出路是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投资拉动不行,出口也不行,中国光伏企业的未来市场只能在国内。所以从政策层面,媒体角度,都要想办法推动太阳能电池在国内的广泛应用。

太阳能电池在国内应用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成本比较高。现在使用太阳能电池发电,1W大概要10块钱左右,其中电池组件的成本约为5块钱,其它的费用大概是5块钱。太阳能电池板的寿命约为25年,那么如果通过贷款来购买设备的,算上银行的利息,这种投资显然是不合算的。只有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才能让其更好地为国内市场所接受。

降低成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通过改进技术来降低价格;第二是银行对可再生能源应用方面的贷款利率给予优惠,甚至推出无息贷款;第三是提高其上网电价。贷款利息降低,上网电价提高,太阳能电池应用单位感到划算了,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就能推广开来。

现在我们的太阳能利用多是示范工程,比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顶层就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政策层面的激励,没有形成真正利用市场机制来进行商业运行的模式,就不能广泛地推广应用。

另外,在太阳能利用的发展过程中还要注意多元化应用。除了做成大型发电站以外,还要发展小型的、分布式的利用。另外要想办法让太阳能技术进入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比如太阳能汽车,太阳能路灯,太阳能驱动电器,用在帐篷上的柔性的、可折叠的太阳能充电板,甚至用在衣服上面的太阳能电池板等,这些创新的利用方式也能推动产业发展。

[page]

应用和技术提升大有空间

记者:目前阻碍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褚君浩:首先是政策保障不够。光伏发电要上网,但是大电网的配套跟不上。因为太阳能、风能发电的数量和质量可能随时会变化,要解决不稳定的分布式发电对大电网的影响,就需要一个调节机制,要依赖智能电网的发展。

现在提倡分布式的应用系统,比如一个住宅小区可以建一个小的变电站,这个小变电站把小区内的太阳能发电利用进来,基本上可以自发自用,大电网起调节作用,对大电网是没有影响的。所以只要肯作为,这些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

我曾经陪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到山东考察节能减排,看到一个地方的风车叶片都锁住了,但是当地当时的风很大。我于是问为什么要锁住风车发电,地方的同志说:马上要到年底了,火电还用不完,更别说风电了。所以虽然现在投资建设了很多风力发电站、太阳能电站,但没有送到大电网里,经常被闲置在那里,这是巨大的浪费。另外,电力垄断企业也不愿意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并入到大电网中去,部门之间在利益分享上的阻碍只能靠行政管理部门出台政策来解决和协调。

技术水平也是制约光伏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无论是晶硅电池、薄膜电池,还是新概念电池等,中国的技术水平都有提升的空间。技术提升,效率提高,企业的成本下降,就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是晶硅电池,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新兴产业。世界上最好的10个光伏企业里中国可以占5~6个,最好的5个企业里中国也能占到两三个。国外把中国的晶硅电池称为“中国电池”,他们在努力发展第二代薄膜电池,希望以此来打垮中国的晶硅电池。中国的光伏企业为中国高技术企业走到世界前列作出了贡献,是中国的骄傲。但光伏产业的技术需要不断提高。现在许多光伏企业都意识到提高技术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开始实施太阳能电池设备的国产化。像常州天合光能建立了光伏科学与技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像天威英利有光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他公司也都有研发部,都很重视技术开发。但总的来说,对于研发的投入还是不够的。企业的实验室主要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希望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往往限于目前企业所生产的电池种类,对新型电池的研发重视程度不够。如果对新型电池的研发跟不上,也会逐渐落后于国外的同行。[page]

中试阶段的政策空白必须补上

记者:中科院在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上做了哪些工作?在技术向企业转化的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褚君浩:中科院于2009年正式启动实施“太阳能行动计划”,以2050年前后使太阳能作为重要能源为远景目标,确定2015年分布式利用、2025年替代利用、2035年规模利用三个阶段目标,从光 伏、光热、光化学、光生物等太阳能转化利用的几个主要途径所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作为突破,并在核心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和转移转化等几个层面实施。“太阳能行动计划”成立了5个中心,分别是太阳能电池中心、太阳能光化学转化研究中心、太阳能光热转化及规模化研究示范中心、太阳能光伏系统及规模化利用研究示范中心、太阳能生物转化研究中心,采用“中心+人才+项目”的模式,既瞄准了当前的主流方向,又瞄准未来的发展方向,三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太阳能技术的研发一部分是前端的,这一部分容易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等各种项目的支持;另一部分是偏产业化的,这一部分也容易和企业的研发力量对接;但是最困难的是中间部分。因为中试部分不属于基础研究,或者应用基础研究,得不到国家经费的支持;而企业怕风险,也不愿意投资。但是实验室的成果是不可能直接产业化的,必须要经过中试阶段,对于太阳能技术来说中试尤其重要。目前对于中试阶段的支持政策还很不够,这种体制机制影响了技术的转移转化。

我总是在说,对于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不能急功近利,不可能今天投资建厂,明天就赚大钱,拉动GDP。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利用是逐步发展的,中国必须有持续的、长期的投入。如果将来国外做出一种新的太阳能电池,又便宜又好,而中国没有做出来,那么专利都是国外的,就像当初的彩色电视机一样,只能把外国的技术买进来,中国完全受制于人。所以要看到,太阳能产业的技术是在不断上升的,在此过程中各个国家都在竞争,看谁能占领制高点,并且将其发展成产业。中国人一定要在太阳能研发上下功夫,让光伏这个“高技术产业”真正建立在拥有“高技术”的基础上,而“高技术”又建立在规律发现的基础上,既有基本规律的发现,又有新技术的发明,还根据新技术建立起来的高技术产业,这样的产业根基才能稳固。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