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副司长连启华在“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通气会上透露的将国内成品油定价权下放给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界围绕定价权的争议也此起彼伏。
从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处获得消息,目前,发改委制定的成品油调价方案仍处于讨论阶段,相比此前实施的国内成品油调价机制,新的定价方案整体框架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详细】

成品油新定价机制即将出炉
据权威人士透露,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正在拟定,其中可能包括:成品油调价间隔从目前的一个月缩短至10天,将成品油定价权下放给三大石油巨头。此外,作为成品油调价标准的三地变化率4%左右的幅度也有可能缩小。第三方价格监管
而在细节方面,除了将缩短调价周期以外,发改委一名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考虑到此前发改委仅针对国内成品油的批发价做最高限定,对零售价则没有制定相关的限额标准,所以新的调价机制中将有可能根据国内成品油市场变化,参考零售价格进行综合考虑。

涨多跌少
从2005年3月份至今,国内成品油价格总共经历了25次调整,其中有17次是上调,只有8次是下调。典型的“进三步退一步”,致使国内汽油价格6年翻了一番。现行制度弊端丛生
对炼油企业而言,现行机制存在的一大弊端就是对国际原油价格反应太滞后。以往经历表明,每次国际油价出现较大波动时,业内对国内油价的变动趋势一猜就能猜出来。而每次国际油价变动超过4%时,很多炼油企业早早就跟着上涨了批发价,预测国内油价即将上调。而不少时候,到了调价窗口政府并未调价,导致批发价涨高后跌得也快,对一些炼企生产计划影响很大。同时,一些加油站也在“高进低卖”,蒙受了损失。或有悖于《价格法》精神
《检察日报》发表评论称,《价格法》第十八条规定:“下列商品和服务价格,政府在必要时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一)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 (二)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三)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四)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五)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这其中的(一)(二)(三)种情形,成品油都占。如果对它不实行政府定价,那政府定价留给谁?
促进市场化or加深垄断
首先,三大石油企业垄断了国内石油从产量到售卖的整个链条,已经获取了过高的利益,再将定价权交付,无疑会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垄断地位,去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鼓励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一些重要行业,比如石油等重要矿产勘探开发,重要资源能源的海外开发与进口等方面,但由于垄断和体制等诸多原因,民营企业虽跃跃欲试但多铩羽而归,不少民企更是直言这些重要行业“连一根针都扎不进去”。如果再将定价权下放给三大油企,则更是将民营资本拦在了石油行业之外,不利于市场竞争。

支持:对地炼企业影响不会太大,但前提是打破市场垄断
对地炼企业来讲,下不下放影响不会太大。从山东地炼来看,地炼的运营操作比较灵活,油品价格及时跟着市场走就行了。
反对:下放油价定价权的时机还不成熟
我肯定是反对的。我坚持认为,油价定价权下放的前提是须打破垄断。如果没有充分的市场竞争,就贸然把油价定价权下放给三桶油,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地促动下,后果可想而知。在行政垄断的背景下,期望企业根据国际原油价格下跌进而下调国内油价无异于痴人说梦。从中国现状来看,短期内不可能打破石油行业的垄断状况,现在下放油价定价权的时机还不成熟。 【详细】成本高昂?非市场化背景下的内部管理失控
从根本上说,企业是否高效、内部治理结构是否有效,取决于其高层是否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考核,如果中石化内部的高管以官员自居,那么,他们最好的表现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后以规模带动业绩成为向上高升的踏板。虽然我们一再听到民营企业的造假丑闻,但我们很少担心民营企业的成本控制,原因就在于,对于民企而言,一草一纸都要自己掏钱,浪费成为最可耻的品德。而对于中石化等公司而言,以其糟糕的内部治理加上漏洞百出的监管,将使高管追求两大目标:或者是政治前途,年纪大的高管就会追求现实收入。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