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与煤炭有关的五个代表性误区

2018-02-22 11:12:44 煤炭信息交易网

在包括煤炭在内的能源领域,从短期视角,或站在某一特定视角,很多观点都言之凿凿,但放到全局视角、发展视角加以审视,会发现这些观点与做法,已经把很多人引入思维误区。

以下五个误区,就是近年来能源领域最常见的一些误区,也是最有代表性的:

第一,转型,就要革化石能源的命!

开发成本偏高,发展依然政府补贴,是当前新能源发展的挑战之一。但在很多人眼中,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比传统化石能源高,是因为后者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没有被包含在其价格当中,否则,新能源早就可以取代化石能源。

我们认为,新能源的发展无可厚非,但不应该将视线转移到提高化石能源的成本,而应该转回头,致力于本产业开发成本的下降,同时,要进一步降低产业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污染与碳排放水平。

既然敢于以更优的能源自居,那么,新能源只有依靠技术进步与突破,取代化石能源的底气才充足。

第二,新能源,当然是越多越好!

近年来,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都出现过爆发式增长的过程,新能源是发展方向这毋庸置疑,然而,在开发成本还没有降到足够低的情况下,如此快的发展速度究竟是不是好事,有待讨论。

原因在于,多数新能源还没有实现平价上网,在这样情况下,过大的装机或将带来诸多问题:比如,很多地区不顾实际情况,“一窝蜂”建设新能源项目,导致了新的能源结构失衡和资源浪费;再如,进一步加重财政补贴负担;第三,技术不够成熟的项目挤占了太多空间,未来技术更先进、开发成本更低的项目是否还有足够的落地与消纳空间?

第三,去产能,就是个硬道理!

2016年,因为煤炭“去产能”超额完成任务的地区受到了中央政府的表扬,进入2017年,尽快煤炭供需形势已经逐渐脱离供大于求的局面,“去产能”行动依然热火朝天,到10月份时再次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但由此造成的结果是,煤炭供需偏紧,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缺煤现象。

“煤改气”同样如此,其实,即便没有“气荒”,这种运动式的大气治理手段还会曝出其他问题,有业内人士开玩笑说,中央巡视组到地方后挨个摸工业企业的锅炉,一摸是热的,地方领导干部就地问责。

但这两种情况带来的结果,并不理想,需要调整。

第四,补贴下,才能看到奇迹!

新一轮能源演替的关键档口,我国各级政府看到了赢在起跑线上的机会,于是,针对诸多产业的补贴纷至沓来。

不可否认的是,在最初的补贴之下,我国拥有了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发电装机容量与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但是,体量大与赢得先机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相比于没有财政补贴的特高压技术与核电技术,我国的新能源技术与电动汽车技术走得当真算不上快。与此同时,高额的补贴也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发展怪现象,比如以次充好,比如骗补等等。是补贴方式不对?还是靠财政补贴推动一个产业发展的思维本身就存在问题?值得反思。

第五,混改就能让行业“瘦身健体”!

不少人认为,能源国企只有经历混合所有制改革,让外部资金积极参与,才能实现瘦身健体、甚至是脱胎换骨?但要明白,混改的目标不是单纯的“引进来”,而是发挥国企与外部资金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从技术、资金获取能力及成本、政治资源获取能力等各个维度,能源国企都要优于外部资本,那么,国有企业引入外部资本的动力何在?像“三桶油”这种资产高达几万亿的巨无霸,混改到什么程度才能起到增加活力的作用?外部资金被引入之后,能够获得多大的话语权?

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的提升,归根到底是企业运行机制问题。混改是路径,而并非目的,最终能否能够提质增效,关键还要看能源国企是否能够通过内部管理机制的革新,最终真正做到 “瘦身健体”。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能源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