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环保部专家:人类对气候变化影响不大于0.9%

2010-06-10 09:57:07 广州日报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作用不会大于0.9%。”在由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协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日前举办的“低碳经济与广东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许振成提出,不要再为每年每季气候异常变化大惊小怪,也不要将灾害性气象与气候变化混为一谈,识别气象变化与防灾应着重在线观测与即时预报,扭转重气候轻气象的状况。他同时建议,广东应在各行各业增设碳核算环节。

应扭转重气候轻气象状况

“气候变化的空间尺寸是全球性的,”许振成认为,指责地区性的多排碳是不公平的,应看这些碳的产品最终谁得利了,而且,区域性的减碳对气候是无益的,区域的问题是生态平衡问题。

“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寸应以‘百年见分晓’。”许振成说,研究气候变化问题的最微计量单位为11年。“不要再为每年每季气候的异常变化大惊小怪,也不要将灾害性气象与气候变化混为一谈,两者之间存在关联,但也存在时间尺度的差异。”他建议,设立“气象污染学”,研究人类活动对局部、短时、瞬时的气象干扰,侧重人类活动干扰、污染诱发的气象灾害。

他更尖锐地提出,识别气候时间变化要立足于长时间序列的观测与资料分析,而识别气象变化与防灾应着重在线观测与即时预报,应扭转重气候轻气象的状况。

“基于人类五千年文明史,我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作用不会大于0.9%。”许振成提出,基于太阳系天体长期变化规律,可以推测,地球气候变化至少有90%的原因来自于天体自身的变化,包括可能影响当今世界的太阳黑子变化、星体碰撞等;基于地球五十亿年演变规律,可推测气候变化可能有9%的原因来自于地球本身的变化,如火山、地震、温度带的变化与植被分布变迁等。“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不足0.9%的影响。”他认为,人们在研究气候变化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在于,要精确识别气候过程中哪些是“天所变”,哪些是“地所及”,哪些是“人所为”。

现代社会有2/3“碳”没必要花费

“人的需求是碳超排的原动力。”许振成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有2/3的“碳”是没必要花费的。“高碳”的社会文化与人类生活方式是地球人类不断变花样生产许多非必需品的根本原动力。


许振成分析,广东是上世纪世界市场通向中国几乎唯一的通道,广东首先分得“差价红利”,但这种红利已经见底;广东是世界工厂涌入中国的第一厂区,首先分得“商品红利” ,但当前已缺乏竞争力;广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工厂的试验田,首先分得“人口红利”,但当前人口红利优势也正在转弱。

“不‘低碳’广东要持续率先已不可能。”许振成建议,广东应率先创立碳核算文化,提高人们的低碳生活意识。同时,各行各业要增设碳核算环节,将碳核算融入生产与流通各环节,形成碳超排必破产的概念。此外,广东应在中国重石化时代全面占领节能低耗制高点,在引进先进技术中占有先机。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环保部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