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农用膜带数万吨白色垃圾 亟须建立回收体系

2010-06-10 12:56:41 新华网

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和新技术推广的加强,农用膜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普及,被农民朋友称为粮食、蔬菜生产和增产的“好助手”“好管家”。然而有利也有弊,农用膜广泛使用也带来“白色污染”,基层干部和科研人员建议,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解决农用膜污染问题,从生产源头就考虑污染处理,并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长效回收机制。

千万亩全膜玉米带来数万吨“白色垃圾”

近年,甘肃科研人员在实践中探索出一项新的抗旱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这一技术抗旱增粮增收效果明显,尤其在玉米种植中,可大幅提高产量,单产平均增幅可达30%以上,一些高海拔地区现在也能种植玉米,给旱作农业地区农民带来可观收益。另外,农用膜还具有增温增光的效果。

由于抗旱增粮增收效果突出,加之甘肃省筹集大量资金,通过补贴农用膜等方式大力推广,这一技术已得到广大农民认可,推广面积快速扩展,今年甘肃全膜玉米种植面积已达1047万亩。

这一技术好处多多,但也造成了“白色污染”。“铺一亩地至少需要5公斤农用膜,1000万亩就要5万吨农用膜。”甘肃通渭县农业局副局长马健武说,“这一技术,解决了很多问题,但造成的污染也应重视,要想办法解决。”

记者到甘肃会宁、通渭、陇西等地采访看到,在一些全膜玉米种植区域,树枝上、道路边、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残破的农用膜随风飘舞。

废旧膜烧埋扔危害大

记者在甘肃通渭、会宁、陇西等地农村采访了解到,农民目前主要通过烧、埋、扔等方式来处理废旧膜。

“收拾起来卖钱,一家一户量太少,价格低,不划算,也不知道卖给谁。”记者随机采访的一对陇西县农民夫妇说,“处理这些地膜还真是个麻烦事,烧了有怪味,扔掉又吹得到处都是。”

记者在现场看到,负责任的农民会挖一个坑,将这些废旧膜埋了;嫌麻烦的,就扔在地头或附近的水沟里、道路边;还有的卷好带回家,用于填炕,灰烬再回田。

甘肃省皮革塑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定军告诉记者,烧、埋、扔等地膜处理方式都不能将危害除掉,烧,产生有害气体,如二恶英等;埋,数十年甚至百年不降解,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扔,影响水质、土壤,而且这些方式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专门捡拾废旧膜出售的农民。会宁县郭城驿村农民王福军告诉记者,捡拾废旧膜的人非常少,主要是收的人少,他也是偶然认识了一个收废旧地膜的,于是利用闲时捡拾地膜出售。

王福军介绍,捡拾废旧膜相当费工,但1立方米压得结结实实的废旧膜,自己拉到收购站才100元。他们主要到一些田地捡拾或收购成堆的废旧膜,风化后飘散在路边、地头的膜一般不捡拾,捡拾也不划算。 废旧膜收走做什么?甘肃通渭县宏鑫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宏义告诉记者,废旧膜回收后,经过反复冲洗,然后粉碎成塑料颗粒,生产一些塑料管材、塑料桶,废旧膜上的土无法完全冲洗掉,因此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较差,在农村低价销售。

李宏义的公司主要生产农用膜,近年因为农用膜污染问题,当地政府希望他能回收。他考察了农用膜回收市场,购买了一些机器,尝试回收了上百吨废旧膜。他说:“目前的回收方式并不可取,回收的废旧膜只能生产一些劣质产品,销售困难,损害农民利益,企业也无利可图。”

以旧换新 建立长效回收体系

采访中,意识到废旧膜危害的基层干部和科研人员均表示,考虑到农用膜的使用会越来越多,可降解膜价格高昂难以推广,呼吁尽快建立废旧膜长效回收体系。

由于废旧膜收购价格低廉,农民积极性并不高,马健武、李宏义建议以旧换新,农民会乐意接受,比如3-5公斤旧膜换1公斤新膜等,可以通过让利,让一些农资销售点代为收购,不必再建一套单独的回收体系。

如何做好废旧膜回收利用,甘肃省皮革塑料研究所汪晓鹏、张定军、张永显等科研人员建言:出售的新农用膜必须使用统一的原材料,并达到一定的厚度。厚度不达标,使用后会支离破碎,不利于回收;目前还没有哪项工艺能让废旧膜回收有较好的收益,为了提高回收的积极性,要给予回收企业一定补贴,毕竟这对生态环境有利;加大对相关科研的支持力度。目前政府缺乏对这方面科研的支持,无法进一步展开研究。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白色垃圾 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