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黄骅综合大港特刊:大港神话

2010-08-19 16:47:33 河北日报

1.激活“黄骅港速度”原动力

2009年3月19日,黄骅综合大港全面开工建设;2010年8月18日,黄骅综合大港开港通航——— 沧州人把实现“拥港而兴、通港而活”梦想的时间压缩到17个月。

按照建港规划,黄骅港分为煤炭港区、综合港区、散货港区和河口港区。其中,综合港区以散杂货、集装箱和液体化工品运输为主,利用岸线27.21公里,规划建设万吨级以上散杂货泊位52个。

工程时间卡得死死的:利用一年多时间,开通10万吨通航能力新航道,建成4个通用散杂货泊位,建设4个多用途泊位。这可能吗?

有人不信,有人不解:为什么如此紧迫?为什么非把自己置于“背水一战”的窘地不可?

打量一下群雄环伺的竞争态势、“盘点”一下黄骅港原有的禀赋,就不难理解决策者的焦灼心情。

当前,新一轮蓝色经济浪潮迭起。为争夺制高点,环渤海城市群集体发力,纷纷投巨资新建或者“包装”被视为“登上经济舞台踏板”的重要资源——— 港口。

北望——— 辽宁宣布向大连港注入巨资,扶持其迈向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大港,箭已上弦;

天津将港口列入重大发展战略,包括建成集装箱码头B段、加快邮轮母港、东疆港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南疆神华煤码头二期、25万吨级航道拓宽浚深,态势强劲。

南眺——— 山东去年公布了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的计划,总投资额高达304亿元,踌躇满志……

共对一湾海水,面对南北夹击,河北怎不深感压力重重?

黄骅港是冀中南重要的出海口,对全省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年煤炭吞吐量上升到8000万吨左右,一跃成为全国第二大煤炭输出港。然而,之前仅有的两个1.5万吨级杂货泊位,始终在低水平徘徊,2008年吞吐量才达到160万吨,实在承担不起拉动地方经济、拉动冀中南、拉动整个腹地发展的重任。

众所周知,区域核心竞争力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一是比较优势,即独具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二是竞争优势,即能力、智慧和素质的优势。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出类拔萃,出路只有一条: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奋力提升竞争优势。

“要实现以港兴市、以港兴省,必须加快推进黄骅港由单一煤炭输出港向综合性现代化大港转变。面对这一至关重要的发展课题,沧州必须用最快的时间拓展港口的功能。”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骅市委书记回学勇说,黄骅综合大港的建设 ,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走慢一步,就会留下遗憾。时不我待,势在必行,这是“黄骅港速度”的原动力。

2.开启“黄骅港速度”之源

回望大港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黄骅港速度”可称应时而生、应运而起。

黄骅综合大港早在2005年就已开始谋划:利用既有的煤炭港区航道拓展港口功能。因为煤炭输出任务骤增等因素,这一计划迟迟未能“落地”。

善弈者谋势。着眼于拉动冀中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愿望,着眼于谋求全国发展大局中重要战略位置的迫切需求,2008年7月28日,省委、省政府一锤定音:在煤炭

港区以北开挖第二航道,建设黄骅港综合港区。决策出台,相关部门闻风而动。渤海新区管委会、河北港口集团邀请周干峙、吴良镛、刘济舟等多位国内权威专家,完善了港口总体规划、航道方案、总平面方案、结构论证及各种码头设计方案,充实了建设黄骅综合大港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2008年12月3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了新修订的《黄骅港总体规划》,明确其定位:逐步发展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

规划一出,行动即始。黄骅综合大港建设从一开始就进入“加速”状态。

2009年3月19日,伴随着渤海涛声,黄骅港综合港区开工奠基。

此后,这里的每一点进步都牵动着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心——— 省委书记张云川、省长陈全国及其他省领导,先后莅临现场考察。

为加快建设速度,省里专门成立了黄骅港及渤海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付志方担任组长,靠前指挥,在第一时间化解多项难题。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海洋局等部委以及省发改委、海洋局、交通运输厅、海事局、环保厅等相关部门,在大港建设方案、施工安排、前期手续办理等方面都给予细致指导,并对一些审批程序特事特办,一路绿灯。

作为“东道主”,沧州市更是倾尽全力推动工程进度。在省政府批复黄骅大港规划的第二天,市领导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举全市之力加快渤海新区建设,推进综合大港建设。”

为推进黄骅综合大港建设,每到港口建设进入重要节点,沧州市委书记郭华就深入到渤海新区调研,对加快建设以及加大产业聚集力度、谋划建设好滨海新城等关键环节予以指导和调度;沧州市长、黄骅港综合港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刘学库,每周召开一次调度会,对综合港区建设科学调度,细致推敲、妥善安排,重点、难点问题现场办公,当即拍板。相关职能部门出人出力,废寝忘食地跑办一系列手续,协助建设配套设施。上下一致、一气呵成的大动作,形成巨大的推动力,黄骅综合大港迅速“跃出水面”。

3.打造“黄骅港速度”之翼

站在综合港区W4点处,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会感染每一位造访者。陆地上,“挑战极限”的大标语动人心魄,上百人的灌桩队伍昼夜鏖战;海面上,1000米的施工水域中打桩船、起重船、载桩船、交通船连成一片,桩锤声、号子声、机器轰鸣声相互交织……如火如荼的工地上,建设者用无坚不摧的决战态势诠释着“大港精神”。

“黄骅港地理条件复杂,恶劣天气频发,尤其是今年年初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寒潮天气,海冰灾情严重,施工难度极大。”渤海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综合大港的建设速度不减、质量不降。这得益于我们敢于打破常规,在创新中拼搏。

每个参建单位、每个施工人员勇于创新、打破常规的智慧集聚,构成了带动整个工程“飞起来”的翅膀。

打破常规——— 在建设中担任重要角色的渤海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一班人将办公室移至建设工地,一线办公,调动新区所有的行政资源,建立责任体系,把工期、质量、安全等事关港口建设大计的事情抓实、抓深、抓细。

打破常规——— 承建单位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百年中交史”上首开大兵团作战先河,高峰时期,仅下属的天航局滨海公司黄骅港项目部就组织了1000条抛石船,3500多人昼夜不停施工,演绎了现代版“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

打破常规——— 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单位以“并行”的思路提高效率,指挥员和战斗员同在“前线”摸爬滚打,400多项技术难题刚一露头就被“拿下”。

……

打破常规不等于蛮干,“胆量”加上科技的支撑,才能变成现实。渤海新区聘请国内著名的8位专家作为港口建设顾问,先后召开十余次内部专家审查会、外部专家论证会,为港口规划、建设方案进行技术把关。

与此同时,施工单位科技创新紧锣密鼓,一个个新的“单项纪录”相继诞生。

始于2009年7月16日的通用散杂货码头沉桩工程,共需沉桩2959根。如果按照惯例采用水冲法施工,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承担此项任务的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十七项目部的技术人员果断采用锤击法沉桩,今年5月31日全部完工。

黄骅港区域大部分是由淤泥、淤泥质土组成的软土地基,按照常规方法,要经过3至5个月的晾晒才能施工,全部地基大约需要1年的时间才能处理完毕。为不影响工程进度,中交天航局滨海公司的技术人员在泥面上增加两层荆笆、一层竹排、一层竹笆,再增加一层土工布,在土工布上再吹填黑砂,然后直接用机械进行排水板、帷幕墙和真空预压,工期缩至半年。

在“干”与“抢”、“争”与“创”的浓厚氛围中,17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到综合港区建设中,成为“黄骅港速度”交响曲中最响亮的乐章。

渤海新区相关人士坦言,黄骅综合大港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龙头,“黄骅港速度”是提升精气神儿的引擎。如今,“黄骅港速度”正延展为“渤海新区速度”,必将推动新区各项事业直挂云帆,实现新的跨越。

黄骅港大事记

□1982年,沧州地方港开始筹建,1984年,千吨级码头开工。1986年9月,两个千吨级煤炭杂货泊位建成投产,设计通过能力为75万吨。

□1986年,原沧州地区行署报请省政府批准,成立了“河北省沧州地区黄骅港务局”,同时将大口河港改称“黄骅港”。

□1992年7月31日,省政府批准设立黄骅港经济技术开发区。□1997年11月25日,黄骅港暨朔黄铁路开工。

□2001年底,黄骅港一期工程完成,建有两个5万吨级泊位和1个3.5万吨级泊位,年吞吐能力3000万吨;2004年10月,黄骅港二期工程完成。

□2005年5月,黄骅港(神华)杂货码头建成运营,共有两个1.5万吨级杂货泊位。

□2005年5月10日,临港经济协调发展委员会在黄骅港开发区正式成立。

□2007年2月15日,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沧州渤海新区。

□2007年7月20日,沧州渤海新区成立大会及重点项目奠基仪式举行。

□2008年10月9日,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渤海新区管理体制由原“一区三园”调整为“一市三园”,即把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化工产业园区统一纳入渤海新区管理。

□2009年3月19日,黄骅综合大港全面开工建设,这是省委、省政府立足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9年7月16日,黄骅综合大港隆重举行码头工程开工仪式,港口建设进入崭新阶段。

□2010年8月18日,黄骅综合大港开港通航。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黄骅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