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历数历次的石油危机,无不笼罩着战争的阴影,伴随着政局的动荡,纠缠着西方与阿拉伯世界蔓延数十载的爱恨情仇,随之而来的便是全球性的经济增速放缓。对于刚刚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世界经济来说,面对此次利比亚乃至整个中东的动荡局势,宛如惊弓之鸟,油价金价震荡,原油供应中断、世界经济衰退之声不绝于耳。
    第四次石油危机是否真的已经到了爆发的前夜?东方西方在一轮又一轮的新仇旧怨,彼此之间唇齿相依又勾心斗角,在这个互联时代,所有人注定都将被裹挟其中,无所遁形。
各方行动
油市波动
卡扎菲其人

    1942年: 生于苏尔特的游牧部落家庭 1961年: 在班加西利比亚大学攻读历史 1963年: 入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 1965年: 毕业后在利比亚陆军服役,为少尉军衔 1966年: 在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受训 1969年9月1日: 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并晋升为上校[详细]

利比亚的动荡源起

·4月1日 反对派开停火条件
反对派领袖成只要政府军停止对反对派控制城镇的进攻,反对派将准备停火。利比亚政府称其毫无诚意,拒绝停火条件。北约接管在利军事行动指挥权。
· 3月30日 反对派溃败东撤
卡扎菲支持者30日继续向反对派武装发起猛攻,先后从对方手中夺回了两座石油城,彻底解除了卡扎菲故乡的危机。西方联军加大对政府军的空袭力度,并暗示将为反对派提供军事装备。 [详细]

  • 第一次危机(1973年)

        1950~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人为压地。经过OPEC的斗争,到1973年1月才上升到2.95美元一桶。产油国对石油的过低价格十分不满,而西方世界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长,却无视产油国的提价要求,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但发动石油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却因此增强了经济实力,仅提价一项,就使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亿美元。

  • 第二次危机(1978年)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1980年9月20日伊拉克空军轰炸伊朗,两伊战争爆发,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同时,欧佩克在是否要控制油价问题上出现分歧,并最终失去市场调控能力。1979年油价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通过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资本主义不公正的石油体系逐渐打破,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达到巅峰。但过高的油价一方面促进了能源节约和新能源的开发。另一方面促使非欧佩克产油国原油供应量的增加。70年代中后期起,各西方发达国家和石油公司大力开展了在非欧佩克地区的勘探和开采石油的活动。

  • 第三次危机(1990年)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团结力量的瓦解以及新兴产油国的出现,石油权力开始分散。石油价格持续下降,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势力逐渐衰退,权力再度回到美国、日本和欧洲。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桶的高点。在这次石油危机中,仅三个月的时间,石油从每桶14美元上涨到40美元。不过,由于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应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国家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不长,与前两次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但是第三次石油危机的爆发,让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权力几乎完全丧失,西方国家在国际权力争夺战中重新获得主动权。

谁搞乱了阿拉伯世界

三历史合力下的阿拉伯民主化

    作为发展中国家,阿拉伯国家经常同时面临着多重挑战,这其中,尤以维护政权稳定和发展经济最为紧要。有资料显示,当前阿拉伯世界不仅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落后,而且科技、卫生、文化状况甚至更糟糕。在科技成就方面,阿拉伯国家中排名第一的是突尼斯,列世界第51位,而以色列则名列世界第18位。在卫生方面,阿拉伯国家情况最好的是科威特,其初生婴儿死亡率为千分之11.6,比以色列的穆斯林巴勒斯坦人高出两倍,比以色列的基督教...[详细]

阿拉伯民主化的国情制约

    从主观方面看,民主化能否取得成功,当权者和普通民众的主观意愿至关重要。就当权者而言,在美国大张旗鼓为民主造势的背景下,如果依然我行我素,美国纵然不会采取类似对付萨达姆的办法,但岂会对“冥顽不化”者无动于衷?在政权基础脆弱,经济、安全方面依赖美国的情况下,美国所采取的任何敌视性措施,必然都会影响阿拉伯国家现政权的稳固。因此,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的“民主改造”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暧昧态度:一方面,他们不得...[详细]

美国压力下的阿拉伯民主化

    由于国家控制着巨额的石油财富,使得这些国家不必像西方国家那样,依赖自下而上的公民纳税,而是自上而下地分配石油财富。这样,西方国家是“无代表”便“不纳税”,经济发展促进政治民主;而海湾国家则是“不纳税”便“无代表”,石油美元强化威权统治,并严重束缚着阿拉伯国家公民社会的发育。[详细]

是谁搞乱了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世界近来的动荡,有各国内部经济社会矛盾积累的原因,但一个不容否认的重要因素,则是西方势力长期插手,借着输出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攫取当地石油资源和地缘优势利益所带来的恶劣后果。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乱局可以看作是美国“9·11”后入侵伊拉克的后遗症,是美国武力和道义破产所导致的恶性发酵。以往举凡中东北非的政权,多为美国扶植,但其掌权后果却显然无法让美国人如意:长期纵容西方侵占石油资源,使反美情绪...[详细]

    一个时期以来的动荡与战乱已给中国企业在中东地区的经营与资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据商务部公布,仅在利比亚就有中国企业承包的大型项目共50个,涉及的合同总金额188亿美元。利比亚战乱迫使这些项目全部停工、撤退员工,许多设备、资产遭盗抢破坏。[详细]

  • 贸易往来:自利比亚解禁以来,中利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07年,中利双边贸易额达到24亿美元。中国对利出口的主要产品是:机电设备、汽车、建筑机械、服装、床品、茶叶、小型加工、玻璃、玩具等。利比亚有一定数量的商人在中国广州、北京、上海、义坞等地开设公司和代表处,从事进口业务。利比亚商人每年约有1000多人参加广交会。[详细]

  • 石油合作:目前,中石油集团下属的7家石油企业和中海油集团下的1家企业先后到利比亚开拓业务,其中,中石油国际工程公司于2005年中标一石油区块,BGP石油物探行业在利比亚市场份额约达60%,中石油管道局2002年以来,一直承担着利比亚重要的油气管道输送项目。[详细]

  • 工程承包:中国在利比亚市场的承包工程主要在建筑和通信两大领域,其中中兴和华为于2004年先后进入利比亚通讯市场,承担了一大批利比亚移动通讯项目。2007年以来,中建集团、中土集团等13家企业在利比亚累计签署了130多亿美元的承包工程合同。建筑项目涵盖了住房、铁路、公共设施、大学城等。[详细]

中石油伊拉克历险记

拿下鲁迈拉

    中石油集团的兴趣毋庸置疑。高层的基本判断是,伊拉克局势迟早会稳定下来,这个市场必须进,越早越好;伊拉克充满机会,但只有进去了才能看到,不进去,永远是看客。 现在,伊拉克是个特例。它的油气探明储量全球第三,却由于战乱和制裁,开采程度低,勘探潜力巨大。对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的中国来说,伊拉克招标机不...[详细]

中石油成为伊拉克最大外国石油公司

    在这场招标中,伊拉克拿出六块油田、两块气田,只有鲁迈拉成功拍出,其他多因报酬达不成共识流标。国际石油公司(IOC)中,有人情绪低落,抱怨中石油饥不择食,纵容了伊拉克政府的强硬,破坏了石油国际俱乐部的游戏规则。然而,几个月后,他们不得不接受现实,重返巴格达,接受了伊拉克的报价,甚至殷勤邀请中石油做竞标...[详细]

    到目前为止,动荡局势对石油供给的冲击微小。利比亚的暴动只使得全球石油供给减少了1%。1973年,动荡局势使得石油供给减少了7.5%。而且,现在石油市场也有充足的缓冲空间,政府拥有石油库存。商业石油库存比2008年油价顶峰时更加充裕。作为石油市场中央银行的沙特阿拉伯,也有充足的备用产能代替利比亚、阿尔及利亚以及其他小的石油生产国。
     然而,由于石油市场十分复杂,不能排除局势将带来更大的影响。沙特阿拉伯已经出现了动荡的萌芽。石油供给的不稳定因素将造成石油市场的恐慌。即使排除供给中断的问题,逐渐减少的备用产能也可能促进石油价格的上升。面对着世界经济的强势增长,石油需求的增长幅度远高于供给。所以,中东的任何紧张因素都可能加速油价上升的步伐。[详细]

俄罗斯:能源托起复兴之梦

    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地缘政治影响力,石油不仅是出口换汇的商品,同时还是推行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在新世纪里,根据俄罗斯推出的新世纪国际能源发展战略,俄仍将以能源为杠杆加强其在世界的地位,利用能源因素发展国际合作关系,对能源、经济等问题施加影响。今后俄罗斯能源的主要出口战略将倾向于进入亚太地区市场。[详细]

  • 油价飙涨 国库充盈

        尽管全部产能和储备不及沙特阿拉伯,但俄罗斯却是全球石油年产量最多的国家。在国际油价因埃及、利比亚等中东北非国家动荡而节节攀升的时候,不受产能限制约束的俄罗斯可以说是赚了个盆满钵满。乘此东风,俄罗斯卢布今年以来对美汇价涨幅亦位居所有非美货币之首。[详细]

  • 西方油气公司加大投资

        对于俄罗斯来说,是否鼓励油田投资是决定这个国家向国际市场提供多少原油的主要决定因素。据预计,未来5年俄罗斯能源产出将保持稳定,但需要不断加大在西西伯利亚主要产油省的投资。这些地区的油田产量则在持续下降。[详细]

  • 对欧洲议价地位提升

        除油价飙升带来的短期收益和社会稳定吸引的长期投资之外,北非的动荡还客观上提升了俄罗斯与欧洲国家在天然气出口和管道谈判方面的议价地位。因为在此之前,北非是俄罗斯面向欧洲出口管道天然气的主要竞争对手。[详细]

俄罗斯油气资源情况

俄罗斯的油气资源

    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原油生产国,年产原油5.5亿吨左右,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原油是俄罗斯的主要能源,也是重要的出口物资,年出口量约1亿吨左右。石油工业在俄罗斯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支柱产业部门。 俄罗斯也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丰富、产量最多、消费量最大的国家,还是世界上天然气管道最长、出口量最多的国家,有“天然气王国”之。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广阔的国土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有油气前景的陆地和海域面积约1290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陆架和海域面积为56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石油、凝析油和...[详细]

日本:资源匮乏之下的困局

全球能源业因日本地震面临洗牌

    目前世界各地的政府都在重新审视自身的核电发展计划,特别是在近十年核能复兴中充当先锋的中国。许多政府,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气候变化目标,他们原本都把低碳的原子能视作未来能源组成中的一个关键成分。目前,随着各国政府开始评估本国反应堆的安全性,核电复兴步伐陷入了停滞,即便这只是暂时的。 往好了说,核工业将面临各项计划明显推迟、相关成本大幅上升的局面。但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等其他发电...[详细]

日本强震致全球石油价格下挫

    日本东北部的9级大地震同样震动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由于日本目前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同时又是第三大石油消费国,日本的石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大地震后国际市场担心能源需求下降,国际油价应声大幅下跌。此外,在煤炭及化工产品方面,日本地震也将在未来对其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11日地震当天纽约油价即大幅下挫4%,盘中最低在每桶99美元附近徘徊,跌幅接近4%。伦敦市场油价跌至每桶113.84美元,全周行情出现七周以来首次下跌...[详细]

日本能源情况概述

资源匮乏 国外石油依存度大

    日本石油工业的致命伤是天然资源贫乏,国内原油生产仅能供应其总需求量的0.3%。日本的基本政策是进口原油和在国内加工。 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很大,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占日本原油供应量约55%。伊朗、印度尼西亚、卡塔尔和科威特合计占供应量的30%。[详细]

积极参与海外油气开发生产

    日本加快参与海外油气开发步伐。日本三菱商社、新日本石油等企业加大海外石油开发的投资,2005年开始在印尼的天然气田投资2000亿日元从事开发;新日本石油还在澳大利亚投资1000亿日元以上,加上日本企业在萨哈林的开发投资,截至2007年,日本企业3年内总投资将超过2万亿日元,比过去的三年翻了一番。日本企业拥有产权的...[详细]

欧美各国:资源决定态度
  • 欧洲:可再生能源弥补不足

        欧洲是世界上能源消耗最大的地区,但供应多来自欧洲之外,目前欧洲对外能源依赖度已超过50%,并且这个数字还会继续上升。传统能源的不足,使欧洲的可再生能源在过...[详细]

  • 英国:核电复兴

        核电在英国也曾经辉煌过。20世纪90年代,核电在英国电力供应中所占比例曾高达30%。但随着政府大力发展风电以及反对核电发展等,许多核电站都先后退役,核电在...[详细]

  • 美国:页岩气革命

        能够吸引油鹰能源公司这样的企业前仆后继地来到史密斯所在的路易斯安那州这片穷乡僻壤的正是页岩气。史密斯的土地恰恰位于海恩斯维尔页岩的上面。海恩斯维尔...[详细]

  • 法国:资源匮乏下的探索

        法国是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有限,煤炭资源已趋于枯竭。鼓励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总量中的比例,已成为...[详细]

专题策划:谢璇  设计/制作:曹磊 杨梅梅  出品:中国能源网内容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1999-2009 北京中能网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