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石化市场走向全面开放,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从最初的高喊狼来了到现在坦然与狼共舞……入世10年,中国石油石化市场和企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10年前,卡塔尔多哈一锤定音,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的决定。10年间,中国从入世之初的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跃升至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走出国门的“中国制造”更是成为中国最响亮的国家名片。
回望入世之初,国门大开,关税大幅削减、外资门槛降低,一度让中国企业对前景感到恐慌。石油石化行业也是如此。但现实证明,引入外国竞争者并没有击溃中国的“弱势”产业,反而使其获得了更强的竞争力。石油石化行业也是如此。
10年间,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中国石油石化业在内外发展环境、行业自身发展及市场状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深刻而不可逆转的变化。
数据最有说服力。数据显示,2010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3.66万家,从业人员约690万人,实现总产值8.88万亿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化学工业产值达5.23万亿元,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01—2010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利税总额、从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进口和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19%、3.15%、22.79%、20.03%、9.92%,是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从狼来了到与狼共舞
按照加入WTO时的承诺,中国在加入WTO之后,三年内开放石油零售市场,五年后开放石油批发市场,并且允许外国公司在中国至少建30个加油站。入世后,成品油和石化产品的关税将会从当时的8%~16%下降到约6%这一国际平均水平。通俗地说,我国在5年保护期后就得全面放开石化业。由于历史原因,以前我国政府依靠非关税壁垒,即配额制、许可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等手段,来保护民族石油石化工业的健康发展。入世后这些石油石化工业的“保护伞”将不复存在。难怪入世之初,社会各界就纷纷惊呼“狼来了”。
事实上,入世10年来我国的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石油石化商品需求旺盛,市场前景被广泛看好。凭借其资金、市场、技术等方面优势,欧美大石油石化公司为主,日、韩以及台商紧跟,采取逐步渗透、以点带面、合资独资与收购相结合等灵活多变的策略,加快了全面进入中国石油石化和相关行业市场的步伐。
目前,“世界500强”中的跨国石油石化巨头和日、韩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主要石化公司几乎都已在内地进行投资布局,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到2010年,在石油和化工领域中,有5232家外商企业在华投资,总投资额为1035亿元,比2005年增长54.7%。
具有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跨国石化企业进来了,它们的产品和激烈竞争也随之而来,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却出人意料地实现了快速成长。“10年前,石化行业普遍认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三个领域会受到较大冲击。它们是成品油、化肥和合成树脂。但现在看来,这几个领域都没有受到太大冲击,尤其是化肥产业。目前,我国氮肥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出口。”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WTO办公室副主任王子敏说。
这是我国石油石化企业面对压力积极转型的结果。入世10年来,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重组,加快结构调整,逐步做大走强。
入世10年间,我国的石油和化工行业和企业都来了个大变样。到2010年,石油和化工行业主营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3家增至7家。同时,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在全行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11.2%大幅提高至22.5%。不仅如此,国内石化企业更是跻身世界顶级俱乐部。2011年,中石化和中石油已经稳稳停留在世界500强的第一军团中。2007年刚刚跻身世界500强的中海油上升迅猛,2011年位列162名,比2010年上升了近百名。
海外并购喜忧并存
“我们看到一个小孩经过10年的成长成为一个非常英俊的小伙子。”这是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总结入世10年中国变化时的结语。这很适合描述入世十年石油化工行业进出口的变化。入世10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坚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取得丰硕成果。
2010年,我国石油公司境外权益油气当量超过7000万吨。其中权益油达到6000万吨;境外合作项目160余个,分布于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三大石油公司海外并购金额超过3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占同期全球上游并购总额的20%。
入世10年,“三桶油”的海外并购取得了骄人战绩,但也为成长交了“学费”。
早在1993年,中国石油企业就开始投资海外油田,但是油田资质往往不佳。中国油企能够寻觅到的海外油气资源往往是一些次优资源或者小油田。很多时候,海外并购存在很多不确定风险,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近期就有由于利比亚战乱,中石油集团旗下长城钻探工程公司在利比亚和尼日尔等6个较大的海外项目合同中止,损失12亿元。
为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建议,在能源短缺的情况下,选择进行海外扩张和投资是很必要的。关键还在于选择资源、国家以及风险评估时要更加慎重。
不过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建设跨国能源企业的战略举动,入世这10年“三桶油”的并购浪潮,战略意义或许要远大于暂时的经济效益。经过入世这10年的磨砺,中国企业其实也越来越精明。普华永道在2011年8月公布的一份企业并购调查中指出,随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经验逐渐丰富,中国企业不再是大型国际并购案第一个冲出去的买家。它们考虑更全面、态度更谨慎。
石油公司的海外并购之旅,才刚刚开始。
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显
10年前,外资加油站还是新鲜词语。10年后,北京的街头,荷兰壳牌、法国道达尔两个品牌的外资加油站随处可见。
入世10年来,外资企业加快了全面进入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步伐,投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涵盖上中下游各方面。目前,位列世界500强的国外大型石油石化公司、日韩等国的主要石油石化公司都已在华进行了投资布局,有些领域已在中国市场占有相当份额。外资投资方式也已从合资走向独资、收购兼并。
在外资加大对我投资力度的同时,随着国家对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的放宽,特别是“非公36条”的出台,我国民营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突出表现在聚酯及聚酯纤维、石油化工下游的材料加工、成品油销售、润滑油、石油沥青和燃气等领域。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国社会批发企业占国内成品油批发企业总数的33.4%,社会加油站占国内加油站总数的56.3%。同时,民营石油石化企业组建了我国首个民间石油商会—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下还成立了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委员会。
随着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外资企业加快进入,我国成品油销售行业从当初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品牌占据市场绝大多数份额,逐渐呈现国企、民企、外企“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打破了国内汽柴油零售价铁板一块的局面。民营和外资加油站比着降价,也在牵动着中石油、中石化这两大巨头的神经。
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成品油市场的市场化步伐虽一直稳步推进,但成品油和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尚不到位,在国际油价多变的今天,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市场价格变化的问题逐渐凸显。
争议颇多的还有市场主体公平性问题,比如当前最核心的就是石油进出口权的问题。当初中国已同意在加入WTO后一段时期放弃油品进口的垄断格局,然而目前中石油和中石化等五家石油央企仍占据主导地位。对此,多数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市场开放不等于完全市场化,批发放开不等于进口放开,市场化本身也有一个过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有公司仍将在中国油品供应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在反倾销中成长
就如硬币有正反面,入世在给中国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压力,贸易纠纷就是其中之一。据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调查专员宋和平透露,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石化产品更是我国贸易摩擦的重灾区。
入世10年间,石化行业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贸易保护压力—国外针对化工产品频繁发起“两反”(反倾销、反补贴)和“两保”(保障措施、特保措施)调查,涉及其中的产品包括烧碱、农药单体、化学原料药、有机合成染料、橡胶助剂、轮胎等各类石化产品。同时,不仅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我国搞贸易保护,而且印度、南非、巴西、阿根廷和巴基斯坦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推行贸易保护。
欧盟REACH法规(全称为《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案》),被认为是中国入世以来化工产品面临的最大贸易壁垒。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也是近10年来中国遭遇的最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之一,影响了30%的中国轮胎出口市场。仅2010年就损失约10亿美元的出口额,中国涉案轮胎产品几乎就此失去了美国市场。
当然在遭遇不合理待遇的时候,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中国政府都在逐渐由学习和接受国际市场规则转向主动运用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轮胎特保案发生后,政府职能部门采取各种手段,尤其是通过各种渠道的闭门谈判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表达我国政府立场。商务部依照中国法律和世贸组织规则,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
宋和平认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中国企业“走出去”进程中还将频繁遭遇贸易摩擦。
2011年7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又作出裁定,称中国限制包括焦炭在内的主要原材料出口的做法“违规”。这一裁定恰逢中国入世十周年,突出地说明中国入世时被强加的某些不平等条件的副作用正逐渐显现,而中国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水平也尚待提高。
完善监管规范治理
与时俱进的不仅是企业,而且有负有引导、监管职能的政府。入世之后,为了应对市场全面开放,中国不断向国际规则靠拢。为使中国的法律环境与WTO规则相一致,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法律清理工作,废止、修改和制定了数千条法律法规。我国对石油石化业的监管逐渐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
首先是10年来,我国政府加快了职能转变。随着政府换届和机构调整,形成了由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商务部、国土资源部为主,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环保总局等相关专门机构各司其职的石油石化业综合指导监管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石油石化工业进行监管。在机构改革的同时,诞生了行业性协作管理组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在石油石化行业层面上,国家采取了先整顿后规范,并按WTO规则要求建章立制,逐步深化改革的做法,整顿规范国内成品油市场,打击石油石化品走私。围绕国内石油石化市场的建设、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石油石化相关税制、市场准入资格的确定、石油石化品的进出口贸易管理、资源管理、油气管道保护等先后出台了一批法规条例和改革举措。同时启动了《石油天然气法》的立法工作。
为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国家加强了对反倾销和倾销应诉的指导力度。商务部成立了专门的职能机构。石油石化行业正在建设包括各业务领域在内的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加快了国内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加强了对行业的指导。
从家长式的指导和保护到后台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政府职能的华丽转身正是石油石化行业入世十年和未来发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最大保障。
存在问题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石化行业充分利用过渡期化压力为动力,虽然取得了很多的进步,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应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例如资源和能源不足;环境保护问题比较突出;企业规模偏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科技开发、技术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和现有体制及机制尚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等。
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入世十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大多数产品产能大幅增长,产品供给由“整体数量短缺”转变为“结构性过剩”。传统大宗石化产品领域,总产能明显超过国内市场需求,装置开工负荷较低。而另一方面,高端品种短缺,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进口依赖程度高,部分高科技产品尚处于空白。2010年,我国进口有机化学品3127万吨,创历史新高,化工产品贸易逆差达433.82亿美元。
产业集中度总体偏低。入世十年,尽管我国石油和化工业产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但整体而言,目前企业仍然过多过散。即使龙头企业,与国外石化巨头相比,也存在部分产品单系列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总体上看,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总量很大,但企业平均规模很小。这一问题在化工领域尤为突出。产业集中度偏低,是影响行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加大。
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入世十年,随着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4.8%,天然胶对外依存度超过70%,硫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60%,由此带来产业安全问题。同时,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居我国工业行业前列。2010年全行业排放工业废水30多亿吨、工业废气1.4万亿立方米,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8400多万吨,分别占全国工业“三废”排放总量的16%、7%和5%。环境负荷加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起步较早,制度也比较完善。欧洲、美国和加拿大颁布了非常严格的成品油质量标准,另外通过设立严格的产品规格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将对未来中国石化产品走出去带来很多障碍。
尽管未来外部经济环境复杂严峻,但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没有动摇,中国石油石化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也不可阻挡。入世十年是一个节点,更是下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