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经济性塑造“可持续”节能

2013-06-21 10:19:16 中国石油报

201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上出现这样的现象:参观者之中老年人占很大比例,其中不乏七八十岁的老人。老人们不仅专程参观,而且出手阔绰,甚至出现节水淋浴喷头一抢而空的局面。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购买节能产品的经济性是重要考虑因素。即使购买的节能产品和零件价格不菲,但是节能节水省出来的钱及其耐用性,使他们的付出很快便有经济上的回报。长期来看,他们是“赚到了”。

节能的经济性决定节能的可持续性。不仅人的行为体现了这一点,在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中,这都是一条暗含的规律。所以常常采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这样的表述,来预估节能的潜力和空间。不经济的节能是后劲儿不足、不可持续的。

目前,我国节能考核指标日趋严格,“十二五”期间提出,将在能耗总量上逐渐实现控制。节能的目标日益清晰,考核日渐严苛,企业节能工作的外在压力越来越大。

但另一方面,企业节能的内在动力不足。这自然有认识上的差距,更多则是由于企业节能的经济性体现不足。一是一旦付出的节能成本较高,企业就不愿意主动节能;二是即使迫于外在压力和政府考核被动做了一些节能工作,企业节能的潜力也得不到充分挖掘,节能的持续性也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企业是节能的主体,受经济性驱动企业去主动作为,节能工作才能事半功倍,我国政府确定的节能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如何达到经济上合理,从而实现节能的经济性?事实上,节能经济性的实现应该从“技术可行”下手。政府、企业等各层面应共同努力,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要领域相关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技术上的突破。

目前,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尽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一些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设备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能突破,还有诸多工作要做。

但这些差距也为“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的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就是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国际品牌的产品,提升节能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如果将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结合起来,这巨大的节能“利好”就不仅是一个预测,而且能够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节能,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