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新中国六十年宁夏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转变

2009-09-30 09:43:56 国家统计局

 宁夏位于西北内陆深处,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带,全区86%的地区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风沙灾害多发,植被稀疏,森林资源匮乏,人与环境的矛盾尖锐突出。针对这种情况,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与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协同广大干部群众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禁牧封育、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一、防沙治沙,绿色向沙漠延伸

  宁夏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其西、北、东三面分别被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三大沙漠包围,荒漠化土地面积2974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7.24%。全区有13个县共40个乡镇600多个村庄直接遭受沙化危害。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把防沙治沙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贯彻实施《防沙治沙法》,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有效遏制了生态恶化趋势,累计治理沙化土地4670平方公里,其中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分别减少37.9%和59.7%。

  中卫沙坡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为保护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线的畅通,两代治沙人总结当地群众长期治沙的经验,创造出麦草方格治沙技术,在裸露的移动沙丘上大面积固沙造林,建立起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解决了世界性难题,人进沙退,治沙成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先后有60多个国家的来宾到宁夏参观学习。灵武市白芨滩国有林场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多年来,场长王有德同志率领几百名职工,扎实苦干,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以副促林、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道路,共计植树6400万株,控制流沙40万亩,在宁夏东部筑起400多平方公里的绿色屏障。

  二、改变生态环境,农民脱贫致富

  宁夏南部山区缺水干旱,生态环境恶劣,历史上以“苦瘠甲天下”而闻名,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适宜人居住、最贫困的地方”。当地政府以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营造水资源涵养林,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08年,南部山区所属“七县一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980.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12.9万亩,荒山荒地造林545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面积减少。

  固原市彭阳县位于宁夏南部边缘,六盘山东麓,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正常年份降水量只有350~550毫米,是全国重点水土流失区域。长期徘徊于广种薄收、乱开滥垦的恶性循环之中,农民的收入难以大幅度增加。1983年建县时,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333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92%,年流失土壤总量约1400万吨,土地瘠薄,植被稀疏,小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生存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属国家贫困县之一。当地政府和群众认识到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制约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早在上世纪70年代,历届政府就开始了小流域治理的探索,最终形成了“山顶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坝、池、窖井连用以水定业”的新型治理模式。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37.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4万亩,荒山荒地造林61.8万亩。截至目前,彭阳县累计治理小流域92条,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701.28平方公里,占全县治理面积的41%;全县林木累计保存面积达到192.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县初的3%提高到22.4%;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633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建县初的11.1%提高到现在的70%。彭阳人用双手挖出的“小流域坡地集雨蓄水工程”带,可以绕地球赤道3.2圈,被日本友人称为“中国生态长城”。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保障了农民基本生活,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了后续产业发展,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据调查2008年宁夏退耕农户人均退耕还林补助收入为623.9元,占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的22.6%,成为退耕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退耕农户人均外出务工收入702.1元,比2000年增加521.9元,增长2.9倍,成为宁夏山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确定的全国统一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00年山区八县农村贫困人口达52.7万人,到2008年减少为16.8万人,比2000年少了35.9万人,平均每年减少4.5万人。

  三、生态立市,城市更适宜人类居住

  银川市生态立市,建设“塞上湖城”。说湖城,得先说黄河,“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流经银川78.4公里,浇灌了当地200多万亩干旱的土地。有灌必有排,排出的水停留在低洼地,便形成了湖泊。黄河在历史上又几经改道,河道便形成了湖泊。因此,银川有“七十二连湖”之称。然而,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随着引水灌溉、开沟排水为特征的屯垦农业不断发展,湿地面积呈萎缩之势。1958年,自治区成立的时候,湿地面积降至24万亩。到1981年仅残留16万亩。人类活动的影响使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银川不仅失去了水的灵韵,还失去了城市发展的后劲。

  20世纪90年代末,中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并把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银川市委、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市”方略,2001年,市委、市政府作出打造“塞上湖城”、突出城市特色、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部署,实现“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构想。建设“塞上湖城”的理念,就是切实保护好湿地资源,恢复银川湖泊湿地生态,营造城市特色和最适合人居住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湖泊湿地这个特殊生态系统是银川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势所在,也是银川市实现“生态立市”的核心之作。2003年至2005年,银川市对鸣翠湖、阅海和黄河湿地实施了国家重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扩大湖泊湿地面积450公顷,清淤120多万立方米,恢复和种植湿地植被约800多公顷,建成了国家级阅海、鸣翠湖湿地公园,建成了全长20多公里的城市景观水道。整治后的唐徕渠集农田水利、生态景观、园林绿化、休闲娱乐、文化交流、防洪灌溉等各项功能于一体,形成了一道带状开放式的滨水景观,成为银川市改善人居环境的样板,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7年,集防洪、排水、生态、景观、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艾依河工程竣工,不仅为改善沟道水质、提高城市防洪排水标准、保障湖泊湿地的生态用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巨大作用,还为美化人居环境、促进人水和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被人们称为“城市的绿飘带”。如今,银川湿地面积已达到4.7万多公顷,大大小小的自然湖泊近200个,宛如一条生态“玉带”环抱着美丽的“凤凰城”。

  石嘴山生态立市,废矿坑碧波荡漾。该市因煤而建、依煤而兴,是宁夏最大的工业城市。这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曾被列入全国最严重的10个污染城市。

  2003年,石嘴山市政府转换观念,决定对星海湖湿地进行抢救性恢复,以“生态立市”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过5年建设,石嘴山市先后投入财政资金2.3亿元,建成湿地保护区面积43平方公里,防洪能力由过去的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湖区周围,广场、码头、度假村、展示馆等点缀其间,“塞上湖泊水乡”与城区相依相伴。过去,贺兰山850平方公里、6条沟系的山洪白白流走,如今通过拦截,星海湖已成为农民的“水银行”,不仅保证了下游农业的灌溉用水,还保证了城市绿化的正常用水。2007年,星海湖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四、封山育林,山脉生态明显恢复

  六盘山脉,跨越宁夏、甘肃、陕西三个省区,南北逶迤200余公里。数百年前,宁夏六盘山区曾是林木繁茂,绿树成荫。后因连年战祸和滥垦乱伐,山林被毁灭殆尽,土石裸露,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能从历史卷册中感念“晓来佳气凝浓翠,万古青松锁陇干”的盛景。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确定六盘山为黄土高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此后几年,宁夏六盘山区又相继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划定了封山育林范围,使人为破坏行为基本停止,森林的再生有了保障。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四期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的相继实施,宁夏六盘山区进一步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寻求发展。如今,林区135万亩林木,每年可提供水源80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28%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年降水量达600~800毫米,年径流量2亿多立方米,成为黄土高原名副其实的“绿岛”。

  贺兰山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与宁夏的交界处,是银川平原的绿色屏障。贺兰山退牧还林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牧还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一、二期工程,使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得以恢复。贺兰山管理局最新调查资料显示,10年以来贺兰山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31.6%增加到了现在的45.1%;植被盖度由50%增加到80%;林区面积由过去的36万亩增加到53.7万亩。生态环境的好转,给野生动物营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也随之不断扩大。据统计,马鹿种群数量已由退牧前的2000头增加到现在的5000头,岩羊种群数量由1.9万只增加到近4万只,以前基本绝迹的马麝(獐子)也开始有了踪迹。一些已干涸多年的沟道又流淌出泉水,山间明流由13条增加到了35条。

  五、加强立法与监督,创造生态建设法制环境

  为开展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针对全区自然生态脆弱,特别是森林资源缺少、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自治区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和草畜业发展的意见》后,自治区政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先后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宁夏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管理规定》、《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和限期退耕陡坡耕地的公告》、《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公告》等许多政府规章,还转发了林业、农牧、水利等业务部门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加强立法与监督,有力地促进了宁夏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六、构筑四道生态屏障,确保祖国腹地和京津唐等地区的生态安全

  宁夏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生态十分脆弱,风沙依然通过宁夏直接输送到了京津唐地区,危害着祖国腹地的生态安全。宁夏的生态建设不再是宁夏一个省区的问题,而是涉及祖国生态安全的大问题,这也就要求宁夏必须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将宁夏建设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在祖国西部构筑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起确保祖国腹地和京津唐等地区生态安全的新使命。对此,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实施六个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

  六个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项目从2008年开始,2012年完成,工程建成后将在宁夏区域内构筑起四条大型生态保护屏障,实现治沙扶贫双赢。生态屏障位于我区干旱、半干旱敏感带上,主要建设贺兰山东麓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构筑贺兰山东麓生态经济型防护体系;生态屏障位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带上,主要建设灌区百万亩黄河湿地生态保护林项目和灌区百万亩特色经济林项目;生态屏障位于我区生态危机带上,主要建设中部干旱带百万亩枣树生态经济林带和毛乌素沙地百万亩防风固沙林带建设项目;生态屏障位于我区黄土高原重要水源涵养带上,主要建设六盘山百万亩水源涵养林项目,在我区南部山区5个县(市、区),用5年时间,完成六盘山生态景观水源涵养林建设118万亩,实现该区域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气候变化 宁夏 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