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新能源”当招牌 就能好办事?

2010-03-09 17:04:56 法制晚报

在3月8日的《中国房地产报》中,有这样一条报道,《挂牌价降2亿,比亚迪如愿拿下深圳“定向地”》,说的是深圳市一地块拍卖,两度流标,最终降价2亿元被比亚迪汽车拿下。

无人参与竞标,并非该地块位置不佳,而是由于该地块明文规定了申请人的主体资格:从事汽车、电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研发生产基地的企业法人。对深圳唯一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来说,这几乎是“定向出让”。

有了“新能源”好办事。在去年《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后,“新能源”车,“电动车”似乎已经成为了汽车界最时髦的标签。一时间电动车、新能源车企业如雨后春笋。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近百家的车企正在“投入电动车的研发与生产”,还有无数家正在打造或者已经成为“低碳企业”。

当车企贴上了这个标签,在技术上,可以用“具备领先的研发实力”来自我表扬;在战略上,可以用“弯道超车”来描绘改写世界汽车业版图雄心;在实惠上,还可以获得来自政策的倾斜,批地批钱批项目,有百利无一害,何乐不为?

政策东风吹过,车企一窝蜂上马新能源项目,眼下的新能源车究竟怎样?无论是比亚迪E6,还是众泰2008EV,无论哪一款电动车也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续航里程基本超不过一百公里,充电时间长,充电电池衰减严重……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新车目录上频频出现的新能源车,却少有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而车企似乎也没准备给消费者使用。在比亚迪、众泰、奇瑞、海马等的4S店里,您何时见过“新能源车”?

新产品被认可,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这话没错;新能源车推广初期,需要购买补贴等政策扶持,这也没错。问题是眼下的新能源车,除了“新”在了产品目录上,又“新”在了何处?

清华大学一位多年从事电动车技术研究的教授曾告诉笔者,十年前的电动车技术上的瓶颈,现在的电动车上依然存在,只是问题的程度可能略有减弱。在缺少政策补贴和推广时间的两个原因背后,无法被消费者接受,更多的是由于现有的电动车技术,并不符合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在上周开幕的这届日内瓦车展上,各个汽车业的跨国巨头,更多拿出传统的量产车展示,新能源车、概念车的比例大幅减少。

这对于一向以“设计”和“风向标”著称的日内瓦车展来说,是一个明显的改变。

虽然不能就此否认新能源车的广阔前景,但看看眼下国内新能源车发展,在政策大旗掩护下,“动机不纯”的上马,一窝蜂式的混战,热火朝天的宣传,这究竟是看中新能源的前景,还是因为有了“新能源”招牌就好办事呢? 文/本报评论员刘鹏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新能源 补助 工信部 新能源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