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水利大国,旱灾何故?

2010-03-24 11:05:31 中国江苏网   作者: 秦嘉  

西南大旱已久,仅以贵州计,截至今年“世界水日”的3月22日,已连续226天未曾降雨。溯推回去,旱情大约始于去年8月下旬。倘若不是温家宝总理前往灾区,恐怕很少有人关注到当地旱情。记得春节期间,每晚CCTV的天气预报,曾经提醒过西南山林大火的红色警报。这一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也只是说滇黔两省近来未曾下雨。至于人畜饮水问题,却非这档节目的本分,那么,在这长达7个多月的旱灾期间,外界到底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呢?

旱灾与洪灾不同,后者来的迅疾,走的也快,对生产生活的冲击是瞬间性的,比较容易被重视,采取的措施也较多。云南水利厅几年前就曾总结过,部分地区对于洪灾的重视程度要高于旱灾,这样容易延误赈灾时机。旱灾的破坏则是侵蚀性的、缓慢的,其后果也是延迟出现的,人们容易坐等天降甘霖、临渴掘井。

且西南诸省,在外界印象中,向来是降水丰沛之地。但其实,云南在1950年至2003年的54年之中,有50个年份出现干旱,其中21个是大旱之年(见《新世纪周刊》的相关报道)。云南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缺水大省,就是因为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外界对此懵然不知,尚可理解,假如本地部门忘记历史数据、掉以轻心的话,那么旱灾多少也有了人祸的成分。

还有一层不为外界关注的原因是隐性的。滇黔此次旱情,秋旱冬旱春旱接踵而至,其实早做预防,当不至如今日。我们这里百善孝为先,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信息传播规律,尤其是在面临喜事之时。去年10月份,国家举行盛大庆典,这个事情可以延缓一下,年底又是双节,节日气氛要维持到位。

过完年又是两会,这个话题才渐渐被公众知道。大约是两会的头几天,CCTV采访了云南团代表,我们才知道,有些地方的县委书记大年三十还在基层给群众送水。大规模对于旱灾的报道,则始于3月16日。2004年,就有美国的智库预言,中国南部地区2010年左右将发生特大旱情,记得当时中国专家很虚心地表示这有“预警作用”,可真正到了节骨眼儿,却没有多少人记得当年的新闻了。

抗旱基础设施老化、水资源利用率低、抗旱工作体系尚未有效发挥作用,则是另外的原因。有专家说中国灌溉的利用率仅为0.4左右,而发达国家则可以达到0.7。作为人口和农业大国,这个差距平时不会觉得有多么严重,一到旱情严重之时,每一滴水都会成为救命之水,平日的浪费也不会有人记得。比如曲靖市,自3月1日起,才开始关停高耗水的洗车和桑拿行业。

云贵山区的小型水利设施,多数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年久失修,设备老化的现象比比皆是。媒体的报道称,“除了大型水利工程由国家直接建设以外,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缺乏固定的投入机制,农业大县、产粮大县一般都是经济弱县、财政穷县,很难拿出相应的配套资金。”而农民个人又很难投入大量的钱去自建水窖。从上到下,极容易陷入越穷越旱、越旱越穷的怪圈。

见兔顾犬已晚,亡羊补牢未迟。是次旱灾为西南诸省提供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图景。固然是百年不遇的天灾,但倘若未雨绸缪,受灾人口不至如此之众,受灾面积也不至如此之广。在世界水日的活动上,有领导说中国水利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从历史上说的确如此,然而辉煌不能当水吃,当下我们则需要更加踏实的面临春旱问题。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旱灾 大国 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