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四问防治煤矿透水

2010-04-21 08:36:09 中国煤炭报   作者: 李玉宝  

编者按:

近期,煤矿透水事故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作为矿井防治水专家,河北煤炭科学研究院地质物探中心主任李玉宝关于矿井透水的四方面思考,很值得煤炭企业在防治水患、防范透水事故工作中参考借鉴。

2010年3月,两起重特大透水事故相继发生——“3·1”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3·28”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

由这两起事故,人们不禁发出疑问,煤矿治水,究竟有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能否预先判断,事故是否可以避免?对此,笔者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透水为何易发生在基建矿?

骆驼山煤矿透奥灰水、王家岭煤矿透老空水,虽然水源不同,但两个矿都是基建矿井。

基建矿井之所以成为安全事故重灾区,与其特殊性密不可分。矿区内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多方共存,作业队伍众多,往往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有效的安全生产系统。不同单位之间、不同工序之间存在交叉,很容易在空间上、时间上形成安全管理与监督的边缘地带,甚至盲区。加之建设单位人员流动性大,员工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对矿井作业环境、安全生产要求等远未达到了然于胸、应付自如的地步。这些都使安全工作的严密性、有效性、合理性大打折扣。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正在进行煤炭资源整合,不同矿井、不同主体的重组、合并、技改,也容易形成煤矿生产安全管理与监督的盲区。

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只有从立法和体制上,使整个项目区的安全生产工作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决问题。

煤矿水患能否预判和避免?

从管理层面上讲,严格执行有关规程、规定,按照“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原则,健全防治水机构,做实、做细、做好日常防治水基础工作,大多数水患事故是可以避免的。问题是能否做到持之以恒、不走过场、不产生麻痹情绪、不存有侥幸心理。

从技术层面上讲,在矿井设计、安全专篇、水文地质报告编制以及矿区防治水规划制定阶段,认真调查、分析有关资料,明确防治水工作重点,对今后生产中可能出现的突水水患类型、位置以及防治方法提前进行科学、准确的预判,构建切实有效的全员防治网络,能够有效避免水患事故发生。

同时,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选择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法组合,避免水患事故发生。比如在生产阶段可采用地面与井下物探、钻探手段,提前查明突水隐患;在地表条件复杂,地面勘探难以奏效的矿区,可以以井下物探技术为主,利用瞬变电磁等方法测距大、定向好、对水敏感、距目标体近的技术优势,对老空水、奥灰水、陷落柱水进行提前探测、提前预防,对巷道前方、侧方、侧前、斜上、斜下等方位100米至150米范围内进行全空间探测、控制。

怎样最大限度减少伤亡?

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两个透水矿井与国内大水矿区相比并不算复杂。但事故伤亡人数之多,令人震惊。 大水矿区,水患常有,但却很少发生重特大事故。是因为在同水患的长期抗争中,他们养成了防治水严谨、扎实的好作风;同时,采用了有效的防治水技术,如河北开滦集团倡导的综合勘探技术体系、冀中能源股份公司实行的井下综合物探探水技术、山东肥城矿业集团实施的薄层灰岩及隔水层注浆改造工程等。向这些矿区学习,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大大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

同时,应形成健全有效的矿井紧急救援系统、突水后快速反应机制;采取技术手段,将防水阵地前移,如受水威胁矿井通过施工水闸门、水闸墙,实现分区隔离,提高防治水等级,具备足够大的矿井排水能力,构筑泄水巷,预留抢险排水管路、排水泵位置等。

速度与安全成跷跷板效应?

做大、做强,追求进尺、速度、产量、产值,这是为了保障巨大的能源需求,煤炭行业一度倡导的,但如今,在安全领域出现的问题为我们敲了警钟。

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重视经济指标,但同样需要重视安全、环境、可持续性,重视人员、设备、系统的抗疲劳强度,重视企业及生产系统的科学、有序运转;过分强调生产进度、速度,必然以牺牲或部分牺牲安全为代价。这种跷跷板效应,很容易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超负荷运转的亚健康状态,企业也成为亚健康企业。

盲目赶进度、要速度、忽视安全生产,最终将导致企业与员工生命的消亡。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透水 煤矿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