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新中国60年:能源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结构不断优化

2009-09-23 09:54:12 中央政府门户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9月22日报道 新中国六十年,能源发展成就巨大。能源生产基础设施和装备极大改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生产和供应体系;主要能源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能源生产和供应保障能力极大增强,供给状况极大改善,供需矛盾极大缓解;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能源节约成效显著。  

一、新中国六十年能源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旧中国能源生产基础非常薄弱,生产设施、装备及科技水平极低,勘探、生产、加工、供应能力极差。1949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仅0.237亿吨标准煤,能源产品主要是少量的煤炭和石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占全部能源消费95%以上,全国仅有为数不多的城市拥有电力供应。煤炭产量仅0.32亿吨;原油产量仅12万吨;炼油加工能力仅17万吨,加工原油11.6万吨;石油品种12种,汽油、煤油、柴油的产量只有3.5万吨,润滑油、润滑脂40吨。石油产品无论数量、品种还是质量都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90%以上石油产品依靠进口。发电装机容量仅1850兆瓦,年发电量43亿千瓦小时,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居世界第25位,人均用电量仅9千瓦小时,全国没有一个超高压电网。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六十年的不断努力和建设,能源工业得到巨大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一)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主要能源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供应保障能力极大增强

  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已达28亿吨标准煤,比1950年增长110多倍。其中:煤炭开采能力28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8倍,改革开放初期的4.6倍,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开采能力1.92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00多倍,改革开放初期近2倍;原油加工能力近4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300多倍,改革开放初期的3.8倍,居世界第二位;电力发电装机容量7.93亿千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0倍,改革开放初期的14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火电装机容量6.01亿千瓦,水电装机容量1.72亿千瓦,核电装机容量885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894万千瓦。

  能源产量大幅度增加。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26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能源总产量的23.6%,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9.5倍、改革开放初期的4.1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煤炭产量27.9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7倍、改革开放初的4.5倍,居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1.9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583倍、改革开放初的1.8倍,居世界第五位;原油加工量3.42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2000多倍、改革开放初的3.8倍,居世界第二位;汽油产量6347.54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2350倍、改革开放初的6.4倍;柴油产量1.33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867倍、改革开放初的7.3倍;天然气产量760.8亿立方米,是改革开放初的5.5倍;发电量34668.8亿千瓦时,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06倍、改革开放初的13.5倍,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电力网(www.chinapower.com.cn)版权所有


  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特大型能源生产企业应运而生,并成为支撑我国能源工业的栋梁。神华集团是我国最大煤炭生产企业,全球最大煤炭供应商,自1998年以来,连续十年保持年均煤炭产销量增长千万吨以上。旗下拥有被誉为“世界第一矿”的大柳塔煤矿、世界上一口井一个采掘面产量最高的矿井之一的榆家梁煤矿、世界首个百人千万吨级煤矿的哈拉沟煤矿和集矿井生产能力、主运输系统提升能力及煤炭洗选加工能力三个世界第一的布尔台煤矿等数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产高效的千万吨级特大型煤矿,2008年共生产原煤2.82亿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世界第七大石油公司,2008年共生产原油1.08亿吨,天然气617.5亿立方米,加工原油1.25亿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我国及亚洲最大石油和石化集团,同时也是世界第四大炼油公司,2008年生产原油4180万吨,天然气83亿立方米,加工原油1.73亿吨;内蒙古托克托电厂,是我国目前最大火力发电厂,规划容量8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7台60千瓦现已投产,总装机容量420万千瓦;中国乃至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共装设32台70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发电能力和发电量均居全国之首。目前已有17台机组投产发电,投产总装机容量1190万千瓦,2008年发电808.12亿千瓦时,创2003年三峡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以来发电量历史纪录;1991年建成投产的秦山核电站,总装机容量290万千瓦,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管理的第一座核电站,它的建成投产不仅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同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7个能独立研制建造核电站的国家;2007年建成投产的田湾核电站是目前我国现有4座核电站(秦山、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中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按8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规划,总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国家电网公司承担着国家电力供应重要使命,是我国最大电力供应企业,经营区域覆盖88%国土面积,供电人口达10亿。

  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特大型能源基地相继建成投产。全国第一个亿吨级安全高效绿色煤炭基地——神东矿区,2005年原煤产量突破1亿吨,为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树起一块崭新的历史丰碑;我国目前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自1976年开始连续27年高产稳产,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胜利、辽河、塔里木油田等若干个大型石油生产基地先后建成,为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能源运输大动脉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能源运输建设成为能源供应保障的重要环节。1988年修建完成的西起山西大同东至秦皇岛港的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重载铁路,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运输线。2006年煤炭年运量达2.5亿吨,2007年又成功实现3亿吨煤炭年运量,创下铁路运营密度、运输效率、干线运量3项世界之最;我国“北煤南运”大通道的主枢纽和国家能源进出口重要港口——秦皇岛港,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煤炭输出港和散货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生态型煤炭码头群,年吞吐量超过2亿吨;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东至上海,全长4000公里,是我国目前建成的距离最长、管道最大、压力最高、输气量最大、技术含量最多输气管道工程,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的建设完成,极大缓解了东部经济发展与能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电网建设进入大规模跨省跨区送电和全国互联的新阶段。总投资达5265亿元的西电东送工程,是在我国电力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电源、电网建设工程。西电东送工程使我国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形成北、中、南三路送电格局。北线由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向华北电网输电;中线由四川等省向华中、华东电网输电;南线由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向华南输电。此项工程的顺利完成极大地提高我国电力输配能力。

  (二)能源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

  能源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许多技术已居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了从勘探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到生产、加工、运输等较为完整的能源技术体系。

  煤炭工业勘探、开采技术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已具备设计、建设、装备及管理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区的能力,综合机械化采煤等现代化成套设备广泛使用,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已超过80%。
  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成为我国具备先进科技装备、专业配套的现代化能源生产部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复杂段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方面的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电力方面,60万千瓦、百万千瓦大容量高参数火电发电机组得到广泛应用。2008年9月底,全国已有10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投运。大机组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火电的发电效率大幅度提高。

  电力装备制造业也取得长足进步。超超临界机组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空冷发电机组的开发应用居国际领先地位,并成为世界上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最多的国家。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核电已具备百万千瓦级设备自主制造、压水堆自主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三峡机组全部国产化,标志着中国电力装备制造在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上达到新的水平;水电站设计、工程建设和设备制造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小水电行业技术主要输出国之一。

  电网建设已经具备建设特高压电网技术,500千伏直流输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750千伏示范工程建成投运,正负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开始启动。

  (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近年来快速发展,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增加,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得到迅速发展。

  我国水力资源丰富,藏量与可开发资源均居世界第一位。六十年来先后建成葛洲坝、三峡等大型水电站。近年来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有序开发了金沙江、澜沧江、大渡河、雅砻江等流域的水力资源。到2008年,全国水电装机达1.7亿千瓦,年发电量27793亿千瓦时,居世界第一。水电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不足1%提高到7.4%。

  核电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为推进核能的和平利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务院做出了发展核电的决定,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核电从无到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截至2008年,我国已建立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全国已投产的核电站装机容量达88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84亿千瓦时。

  近年来,随着风电技术的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我国风电发展迅速,风电装机规模连续实现翻倍增长,到2008年底,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21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同时国内风电机组制造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基本掌握了大型风电机组制造技术,已能够批量生产单机容量1.5兆瓦级的风电机组。

  太阳能利用在光伏产品制造、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发展。2008年,我国多晶硅材料总产量超过6000吨;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15%;太阳能光伏发电容量15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12500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4000万平方米,使用量和年产量均居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在一次能源中比重的显著增加使我国的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008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由76%下降为69%,石油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由17%提高为2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9%。

  (四)能源节约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党和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能源节约。通过广泛推广各项节能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改进工艺技术、更新改造用能设备力度。2006—2008年,全国共关停小火电机组3421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逐步降低、余热余能利用能力不断提高、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2006年降低1.79%,2007年降低4.04%,2008年降低4.59%。

  2008年与2005年相比,年耗能1万吨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中,炼焦工序能耗降低32.1%;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降低22.9%,烧碱、纯碱、乙烯单位生产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9.1%、4.9%、5.4%,合成氨单位综合能耗降低9.0%,水泥、平板玻璃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3.0%、20.8%,吨钢综合能耗降低6.9%,铜、铝、锌冶炼综合能耗分别降低27.4%、9.7%、16.3%,火力发电煤耗降低6.6%。钢、水泥、大型合成氨等产品的综合能耗及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大大缩小;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提高。2008年各种能源加工转换的总效率提高0.82个百分点。余热余能利用能力不断提高、能源回收利用成效显著,2008年,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回收利用能量7176万吨标准煤,回收利用率为2.03%,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回收利用率为10.66%,回收利用能量6230万吨标准煤。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2%的增长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8年的1.10吨标准煤,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节能率3.22%。

二、中国能源发展六十年光辉历程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以及能源工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能源供应短缺一直都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能源工业的发展。六十年来投入巨资不断加强能源生产基础建设、提高能源生产科技和装备水平,增强能源生产和供应能力。建国六十年间,我国能源工业投资以年均14%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完成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15%。是我国同期投入最大的基础产业部门。其中:煤炭采选业年均投资增长12.8%;石油天然气开采年均增长17.4%;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年均增长15.2%;电力及热力供应业年均增长15.3%。新中国六十年能源工业不断发展,能源供给持续改善。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能源供需形势发生根本改变,基本摆脱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瓶颈”制约。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是我国能源工业全面打基础、起步和加快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能源工业曲折前进的时期。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一五”期间,为尽快恢复煤炭生产并加快煤炭工业发展,进行了大规模煤炭基础建设。重点扩建了原有的开滦、大同等15个老矿区,新建了平顶山、潞安等10多个新矿区,建成投产矿井205处,恢复和新增生产能力共计8912万吨。与此同时还进行了煤炭开采和生产技术改造,生产环境和生产设备大大改善,安全生产状况良好,生产效率提高。到1957年新中国煤矿生产和管理水平、煤炭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煤炭产量从1949年的0.237亿吨提高到1957年的1.307亿吨。为新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刚刚发展起来的煤炭工业受到很大影响,煤炭生产、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产量明显下降。

  这一时期,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发展迅速。1953-1959年,先后开发建设了克拉玛依油田、冷湖油田和四川油气田。石油炼制工业也通过修复、原有炼油厂改造和新炼油厂建设得到初步发展,原油加工能力增强,主要石油产品产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到1959年,我国原油产量由1949年的12万吨提高到373万吨,石油加工能力由1949年的17万吨提高到579万吨,实际加工原油395.6万吨,生产石油产品品种309个,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四类主要石油产品产量达到234.9万吨,自给率达到40.6%。

  60年代是我国石油工业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转折期,大庆、华北石油会战的胜利,炼油技术攻关的成功,使我国石油工业发生根本变化,我国建设了大庆、胜利、大港等几个大油田,原油和石油产品产量迅速增长。1965年石油产品实现全部自给,结束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1978年,我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

  (二)开革开放以后,中国能源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供应的需求,从1978年起,能源工业通过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改变运行机制和加强国际合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能源工业飞速发展

  我国能源改革是从改革能源经营管理体制,促进能源工业发展,解决能源短缺,缓解能源供求紧张局面开始的。

  为大力发展煤炭工业,国家分阶段有步骤的对煤炭工业实施改革。从1978年起开始在对煤炭行业进行调整和整顿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1984年开始改革煤炭投资体制和价格体制,1993年开始逐步放开煤炭价格,在取消煤炭补贴,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同时将煤炭企业推向市场。1998年国家改革煤炭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相继实施关井压产、减人提效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2002年以后国家进一步改革煤炭投资体制,煤矿项目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煤电价格联动”。通过积极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持续加大煤炭建设投资,煤炭生产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生产装备条件极大改善,科技水平大大提高,煤炭产量大幅增长。自1996年起连续多年,中国稳居世界第一产煤大国地位。

  为稳定原油产量,1981年国家对石油工业实行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石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产量稳步提高。1998年中央实施石油石化战略大重组,通过行政性资产划拨和互换,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石化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有效地整合了资源,扩大了产业规模,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我国石油产业的竞争能力。1999年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开展企业内部重组,分别组建各自的股份公司并成功实现海外上市。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原油和天然气产量以年均2.3%、5.6%的速度稳步增长,增长速度分别是全球同期平均速度的2.5倍和2.1倍;原油加工能力每年新增1000万吨,2008年加工原油3.42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炼油国;管道运输建设突飞猛进,管道输油(气)里程由改革开放初期的0.83万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5.83万公里,增长了7倍,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油气管网。

  电力供应短缺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消除这一瓶颈,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国家对电力行业进行了改革。在率先推行拨改贷试点的同时采取措施,鼓励联合办电、集资办电、支持地方办电、开展国际合作、利用外资办电,这些措施的实施,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办电积极性,不仅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也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由国家投资办电的格局。80年代末,国家在大力提高一次能源产品生产能力的同时,将能源工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了电力工业上,提出了“能源工业以电力为中心”的发展思路,电力工业得到快速发展。1988年10月国家对电力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进行政企分开试点。1993年开始股份制企业试点。1996年国务院决定组建国家电力公司,1998年电力部撤销,彻底实现电力工业政企分开。2002年,按照国务院5号文件,电力行业实施厂网分开,组建了两家电网公司、五家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家辅业集团公司,出台了电价改革方案和相应的改革措施,改进了电力项目投资审批制度。设立了电力监管机构,出台了《电力监管条例》和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强调了行业协会的自律、协调、监督、服务职能,初步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监管机构依法监管,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和服务的电力体制格局。电力行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

  经过30年的投资与建设,改革与创新,原来集中统一、僵化笨拙的计划管理体制被如今“政府调控、机构监管、企业自主经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和服务”的新体制所代替,电力工业飞速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从1996年起,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二位,年投产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电力发展历史的奇迹。截至2008年末,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近8亿千瓦,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13倍,相当于日本、德国、加拿大、法国和英国发电装机容量的总和;发电量34668.8亿千瓦小时,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10.5倍;全国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达118万公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5倍,除西藏、新疆、海南和台湾外,全国性的互联电网已初步形成。超高压交流输电、高压直流输电已达国际领先水平,电网在原有基础上很快进入超高压时代,电网运行也进入高度自动化。

  改革极大地解放了中国能源生产力,开放则有力地促进和加强了中国能源的多领域、多渠道合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能源如此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能源消费不断增加。党中央、国务院一向高度重视节能减排,1982年党的十二大就提出了“用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撑国民经济翻了两番”的伟大战略目标。在随后的十多年里通过制定各种政策、采取各种措施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到1995年,目标提前成功得以实现。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4.1%的增长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9.6%的增长。

  2002年以后,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迅速增长。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强度达到1.64,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值,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的过快增长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证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2005年开始,国家节能工作力度空前加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为保证规划任务的完成,2007年国务院成立了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的“国家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包括:批准制定和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启动实施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行动。

  2005年—2008年三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节能减排方针政策,通过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节能技术、加强管理、加大节能执法力度、积极动员全民节能等手段和方法,各项节能政策措施广泛推广,节能成效显著。截至到2008年底,“十一五”前三年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0.08%,完成20%目标进程的47.63%。三年累计节能近2.9亿吨标准煤。

三、中国能源发展展望

  纵观中国能源六十年发展历史,能源发展格局始终立足于中国能源资源实际,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不断上升,电力成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主流。过去的六十年中国能源发展成就巨大,而在可预期的未来,中国能源发展成就将更加辉煌。

  13个大型亿吨级煤炭基地建设

  根据2006年《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我国将重点建设神东、晋北、晋东、蒙东(东北)、云贵、河南、鲁西、晋中、两淮、黄陇(华亭)、冀中、宁东、陕北13个大型亿吨级煤炭基地。到2010年规划建设完成,煤炭产量将达到17亿吨。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为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将对我国能源供应情况的改善和能源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整合煤炭资源、做大作强中国煤炭产业意义十分重大。

  核电产业发展

  根据我国核电产业发展规划,我国从沿海的广东、浙江、福建到内陆的湖北、湖南、江西将建设几十座核电站。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13座核电站,拥有58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核电总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核电年发电量将超过2600亿千瓦时,核电占我国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的比重4%左右,发电量比重占全国发电量的6%以上。

  特高压电网建设

  “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将全面建成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和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初步形成华北—华中—华东特高压同步电网,基本建成西北750千伏主网架,公司经营区域实现全部联网,跨国电力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到2010年,公司22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线路达到38.9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16.4亿千伏安,跨区、跨国输电容量达到8500万千瓦,交换电量达到3800亿千瓦时;“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全面发展特高压电网,形成以华北、华中、华东为核心,联结各大区电网、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和主要负荷中心的坚强网架。到2020年,建成特高压交流变电站53座,变电容量3.36亿千伏安,线路长度4.45万公里;建成直流输电工程38项,输电容量1.91亿千瓦,线路长度5.23万公里;特高压及跨区、跨国电网输送容量达到3.73亿千瓦。届时,从周边国家向中国远距离、大容量跨国输电将成为可能。

四、我国能源未来发展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受能源资源、气候环境、技术装备以及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未来发展将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资源环境约束与能源需求的矛盾日益加大。我国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资源状况,决定了我国能源消费仍将长期以煤炭为主。煤炭的过度使用必然导致环境污染的加重,使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的矛盾日益突出,面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压力不断加大。油气资源的短缺,造成石油供给能力的不确定性增加,供应安全存在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二是能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正处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重工业化倾向严重。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能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设备更新改造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是能源管理体制、机制还很不完善。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能源经济体制还在不断探索中改革,真正市场条件下价格调控能源供需的机制还没有形成,法律法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能源储备和应急机制还不健全。

  新中国六十年,能源的巨大发展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和改革开放的政策;离不开能源战线上的劳动者们六十年来的顽强拼搏与不懈努力。今后要实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不断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继续扩大开放,拓展我国能源对外合作的空间;要加快能源领域立法,不断完善能源市场体系;必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新中国 不断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