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1949-2009 见证·中国能源60年

2009-09-29 08:47:46 中国能源网

1949-2009

见证·中国能源60年

130年前即1879年上海亮起中国的第一盏灯。但足足70年过去后,大多数中国人依然过着“除了星月,就是一片黑暗”的无电生活——1949年,全国的发电量按人均计算,一年的生活用电不足一度电。昏暗的煤油灯、背着煤气包的汽车、衰败的矿井……这些都是60年前的灰暗记忆。

60年后——2009年我国能源行业实现了惊人的大跨越——目前,截至去年底,发电装机和年发电量分别约为1949年的460倍和800多倍。我国发电装机已突破8亿千瓦,即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电网规模居世界第一;煤炭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达到28亿吨,是1949年的87.2倍和1978年的4.6倍;2008年全国原油产量1.9亿吨,是1949年的1627倍和1978年的1.8倍,居世界第5位。中国水电总装机容量是1949年的近480倍,居世界第一。风电规模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居世界第四。核电则从无到有,先后建成秦山、大亚湾和田湾核电基地,核电投产总容量为910万千瓦。60年巨变,我国的能源开发利用不仅实现了量的飞跃,而且实现了生产和消费结构、发展内涵的深刻变革。

60年来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增长近110倍

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沧桑巨变,六十年光辉历程,一代代能源人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谱写了中国能源的非凡篇章。中国能源六十年,是以能源报国的光辉历程,以自己的实践为民族复兴大业做出艰苦卓绝贡献的60年。60年来,一代代、一位位中国能源人通过努力让中国能源逐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能源总自给率始终保持在九成以上。

109.5倍:到2008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26亿吨标准煤,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9.5倍,是1978年的4.2倍。不断刷新、变化的数字,满足了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更为中国经济列车的快速前行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在一次次快速的跃升之后,中国从能源供应的积贫积弱窘境,迈向当之无愧的“能源大国”:全球第一大能源生产国,也是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目前,中国能源的总自给率已经达到90%,基本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严重短缺走向有力保障,这是一个中国能源工业来之不易的结果,更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所在。

从“一煤独大”到“清洁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6.4%,中国经济是不折不扣的“煤炭经济”。与1952年相比,2008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比重从95%下降到68.7%,石油由3.37%提高到18%,天然气由0.2%提高到3.8%,水能、核电和风电由1.61%提高到9.5%。

与规模的突飞猛进相比,近年来,中国能源工业日益清晰显现的“发展模式之变”无疑更意味深长:2009年6月,中国最大的风电企业——国电龙源集团风电装机一举突破300万千瓦。这一规模,在亚洲同类企业中排名第一,世界则排名第五。

与此同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核电发展规划正在中国稳步实施。目前,核电投产容量为近1000万千瓦,在建装机规模达2290万千瓦。2009年4月,中国引进的世界首台AP1000第三代核电机组开工建设。这些,都是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缩影。未来的能源形势存在种种不确定因素,但中国优化能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决不会改变。从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张,到着力发展清洁能源,发展模式上的深刻变化意义深远。

管理机构几度沉浮:燃料工业部、水利电力部、煤炭部、石油部、能源局……在新中国60年的机构改革史上,这些名字或渐行渐远走入尘封记忆,或历经辗转几经沉浮。中国从分散管理到实施综合协调管理的尝试,一直与能源不断发展的形势相伴随。历史,清楚地记录下了中国的能源管理体制最近30年中经历的四次重大改革:第一次改革是1980年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但仅仅两年后,即被撤销;第二次改革是1988年组建能源部,同时撤销了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水利电力部、核工业部。1993年能源部撤销,再次组建电力工业部和煤炭工业部。第三次是1998年撤销煤炭工业部和电力工业部。第四次是2008年,正式组建国家能源局。人们注意到,与能源管理体制不断变革紧密伴随的,是我国能源工业从未停歇的艰难摸索:煤炭工业实行生产承包经营、1981年首次引进集资办电、石油工业实施1亿吨原油产量大包干……深刻的体制机制之变,清除了既有“积弊”,更催生出无穷的活力: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全球第二大炼油国,发电装机容量连续十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背景,没有坚持不懈、不断探索的市场化改革,我国能源工业要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不可想像的。

科技开启绿色能源新纪元:2009年7月6日,中国首座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并建设的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示范工程项目--华能天津IGCC示范电站在天津临港工业区正式开工,开启了中国清洁煤发电技术的新纪元。在影响着未来、充满着竞争的能源领域,科技水平既代表着当前的实力,更预示着未来的潜力。事实上,在中国的能源工业领域,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技亮点近两年正频繁闪现:石油天然气工业方面,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特别是复杂区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现代化的新理念、新工艺和新技术正形成不断渗透的态势,促进了煤炭科技迅猛发展。中国自主研发的煤炭洗选技术装备,可满足年产500万吨大型选煤厂建设的需要。中国的煤化工技术,已从试验研究阶段逐步走向工业化、产业化阶段。

种种迹象表明,世界正处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的前夜,其中新能源技术成为各国力争突破的重点对象之一。值得庆幸的是,这一轮竞争中国与世界各国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奋力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改革喷薄出幸福与希望:这是一个世界电力建设史上绝无仅有的“速度之变”:不到6年的时间,中国电力装机连续实现4亿千瓦、5亿千瓦、6亿千瓦、7亿千瓦、8亿千瓦五次大的标志性跨越。

令人惊异的发展速度背后,是中国电力巨人深刻的“体制之变”。回顾电力工业30年走过的改革路径,大致经历了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等几个关键步骤。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都激发了行业的活力。30年,一个庞大的电力巨人,完成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到一个市场为导向的电力体制新格局的重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积极进行能源体制改革,推动能源工业持续稳定发展,保障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建立市场价格机制、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是能源工业体制改革紧紧锁定的目标。

2000年和2001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相继上市,成功进入海外资本市场,预示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产权融合的新的历史时期。如今,在世界500强的名单里可以读到一个个中国重量级能源企业的名字: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电网、南方电网……

改革开放的视野和魄力正在使我国成为国际能源合作的积极参与者。目前,中国已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和管道项目合作。

2008年3月,国家能源局组建,这是中国能源发展和改革的又一重大事件。改革,带来行业巨变,也为中国人走出能源瓶颈走向现代化幸福美好的生活开启了大门。

旧中国,中国人的生活用能以薪柴和燃煤为主。60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数量不断增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195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仅0.47亿吨标准煤,1978年达到5.71亿吨标准煤,2008年达到28.5亿吨标准煤。1952-2008年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7.6%。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向优质化方向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从1952年的95%下降到2008年的68.7%,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等优质能源比重上升明显。

节能环保的现实与未来:2009年8月8日,我国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甘肃酒泉风电基地正式开工建设,这标志着我国风电建设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近几年,中国水力、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产业均实现了高速增长。2008年,风电装机已突破1000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2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的30%以上,居世界第一;核电从无到有,投产容量为910万千瓦,在建装机规模达2290万千瓦;水电总装机达1.72亿千瓦,居世界第一。绿色,并不仅仅是新能源的代表色。在大庆,“黑金”正在演绎着“红与绿”的交响,石油人提出:建设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绿色大庆”。在中国各地,黑色的煤炭业向“绿色矿业”加快转型。

在一系列节能政策的指引下,我国能源消费一直保持着较低的增长速度,1980-2000年,实现了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GDP翻两番的目标。1978-2008年的30年间,GDP年均增长9.8%,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5%,年均节能率3.9%。

科技创新引领走向海洋:1964年,组建国家海洋局;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诞生……而今天的中海油公司正在筹建三个“海上大庆”:在渤海,建设5000万吨原油生产基地;在南海深水区,建设400亿—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能力;在沿海地区,建设5000万吨(650亿立方米)LNG接收站。从中海油雄心勃勃的“海上大庆”规划中,可以读出中国人向海上进军、向大海要能源的丰硕成果。

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6500多个岛屿,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我国的海洋管理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艰难曲折、励精图治的发展之路。

中国能源60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基本无电,1949年全国人均生活用电不足1千瓦时。居民生活用能以薪柴和燃煤为主。改革开放前,居民生活用商品能源中煤炭所占比重在90%以上。通过农网改造、“光明工程”等项目,大大改善了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用电条件。1998年以来,国家已累计安排4000多亿元用于农村电力建设。2008年农村人均生活用电量超过300千瓦时,无电户减少到200万左右。

能源使用量大幅提高:能源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空调、洗衣机和电冰箱拥有量分别达到132.9台、100.3台、94.7台和93.6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拥有量分别达到99.2台、49.1台、30.2台和9.8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汽车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据统计,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从1949年底的5.09万辆增长到2008年底的5099.61万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已经达到3501.39万辆。家庭石油的消费由原来“洋油灯”用的煤油转向炊事用的LPG和私家车辆用的汽油、柴油。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不断增加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能源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一系列的数据展现出一个能源大国在60年的发展进程中的非凡成就:

煤炭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达到27.9亿吨,是1949年的87.2倍和1978年的4.6倍。

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稳步增长,2008年全国原油产量1.9亿吨,是1949年的1627倍和1978年的1.8倍,居世界第5位。

2008年天然气产量达到760.8亿立方米,是1949年的6849.1倍和1978年的5.6倍,居世界第9位。

电力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08年,发电装机达到7.93亿千瓦、年发电量34669亿千瓦时,分别为1949年的458.1倍和806.3倍,是1978年的13.9倍和13.5倍。电力装机规模从1996年起稳居世界第二。

清洁能源积极发展: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数量不断增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195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仅0.47亿吨标准煤,1978年达到5.71亿吨标准煤,2008年达到28.5亿吨标准煤。1952-2008年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7.6%。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向优质化方向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从1952年的95.0%下降到2008年的68.7%,优质能源比重上升明显。

2008年新增水电装机2010万千瓦,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72亿千瓦,是1978年的近10倍,1949年的近477倍,居世界第一。风电规模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2008年总装机容量达到1217万千瓦,居世界第4位。核电从无到有,先后建成秦山、大亚湾和田湾核电基地,目前核电投产容量为910万千瓦。2008年是中国核电建设力度最大的一年,当年核准了4个核电项目共14台百万千瓦级以上机组,在建装机规模2290万千瓦。2009年4月,中国引进的世界首台AP1000第三代核电机组开工建设。

2008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2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的30%以上,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25亿平方米,占世界使用总量的60%以上,居世界第一。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也有较大发展。到2008年底,生物质发电总装机315万千瓦,大型沼气池1600多处,户用沼气3000多万口,年产沼气约140亿立方米,生物液体燃料年产量165万吨。

煤炭高效清洁利用

我国政府在优化一次能源结构的同时,致力于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提高煤炭加工转换比重,集中煤炭利用过程的环境治理,降低煤炭直接作为终端分散使用比例。1980年煤炭消费总量中终端消费比重为63.6%,2007年已经下降到25.2%;1953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中,发电用煤仅占9.7%,1978年上升到20.1%,到2007年达到50.5%。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的发展,我国煤电机组不断升级换代,主力机组从70年代的10万千瓦以下升级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30万千瓦,现在的60万千瓦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已经成为新建项目的主流机组;截至到2008年底,全国已投产运行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达到11台。在加快清洁高效机组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小火电机组关停工作。截止2008年6月30日,“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467台,共5407万千瓦。2008年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同口径总容量的比重为31.27%,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达到65.18%,单机10万以下的火电机组下降到13.38%。新建的火电厂全部配套加装了脱硫装置,同时加大了既有电厂的脱硫改造力度,截至2008年底,全国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投运容量达到3.63亿千瓦,占全国火电容量的60.4%;部分大型火电厂安装了脱硝设施。随着发电机组的升级换代,发电煤耗快速下降,发电效率不断提高。2008年全国6000千瓦以上电厂发电标准煤耗为322克/千瓦时,比1980年下降91克标准煤;厂用电率5.9%,比1980年下降0.5个百分点;线损率6.8%,比1980年下降2.1个百分点。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中国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