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最活跃的售电市场如何长成

——突破、波折、剧变 广东市场如何面对转轨考验?



2017-01-23 09:26:30 南方能源观察   作者: 姜黎 文华维  

突破

每一批新生主体都会改写原来的利益格局

2015年3月,中发9号文颁布,新一轮电改启幕。在此前,广东已经完成了两年半的直接交易,具备向前再迈一步的基础和意愿。

向前迈出一步的动能来自密集出台的三份文件。

2015年9月24日,广东省委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稳步推进配售电改革”被列为重点改革任务之一。

紧接着,广东省经信委、发改委、南方能监局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售电侧改革试点的请示》(粤经信电力〔2015〕361号),并于2015年11月28日正式获批成为全国售电侧改革试点。

2016年3月22日,省经信委、南方局又联合发布《关于明确2016年售电公司参与直接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粤经信84号),明确了新的市场主体——售电公司参与直接交易的交易模式、规则和结算等细则。另外,省内直接交易电量年度目标为420亿千瓦时,其中长协电量280亿千瓦时,竞争交易电量140亿千瓦时。

这一度被业界称为“最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粤经信84号文”。

与以往的直接交易相比,2016年延续了价差传导模式,使用价差对撮合出清。针对之前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仍然显现“卖方市场”的问题,价差返还系数做了相应调整,按照差价25%返还给用户,差价75%返还给发电厂的方式进行集中竞价交易结果结算。

更重要的是,新的市场主体进场了。

回溯中国电力行业数十年,每一次改革都不断有新的市场主体或经营者加入,每一批新主体的加入都改写了原来的利益格局,然后形成新的秩序。

售电公司,这一新鲜的市场主体所蕴含的变化可能在若干年后才会迸发真正的能量,才能客观描述彼时的行业格局。

首批获准进入市场的有13家售电公司,其中9家拥有电厂背景。从2015年底开始,这十余家公司的售电经理便带着9号文及各种售电侧改革相关文件开始全城跑客户,争取来年的年度双边协商和月度集中竞价交易客户。

从此,用户侧多了一个角色。一位大用户代表在2016年底的一次媒体见面会上说:“确确实实有了甲方的感觉。”

增加用户选择权正是改革的初衷之一。从国外的改革看,用户的参与和推进是改革最重要的原动力之一,这恰是中国此前行业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不足。

业内一位观察者对eo记者说,以往电力企业的服务方式更多地是等着用户来反映,再提供服务,而售电公司卖电则是背着包主动找用户。随着改革的推进,现在电力企业在了解到用户需求后,也是第一时间上门解决问题。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而这两个方向恰恰代表了服务的心态。电力企业的改变可以说也是改革效果之一。”上述观察者说。

此外,售电公司也意味着社会资本正式进入电力这个曾经以国有为主的行业参与竞争,被业界认为是引入了一剂活水。

电力改革不仅仅是电力系统的企业分配蛋糕的变化,用户和外来竞争者的加入,真正成为驱动这个行业市场化的重要因素。

外来竞争者另一大作用还在于提供专业化服务,提升市场的整体效率。

随着市场电量的扩大,用户进入市场的门槛不断下降,园区中小用户陆续获准进入市场。

在广东尝试构建的用电权市场中,用户需要承担一定风险,而中小用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电力市场的专业人员及竞价能力,这时就需要专业化公司进入,降低用户参与市场的成本,反过来,售电公司也发掘了更多中小用户参与到市场当中。

除了基础的电量交易业务以外,引入售电公司更看重的是他们为用户提供能效管理的潜力。一位官员说,广东的年全社会用电量已经与德国相当,而GDP为德国的1/4到1/3,这凸显了两者能效水平差距之大,广东创造1块钱的GDP要比德国多花3倍电量。

上述官员曾评价,电价下降释放的红利是电力改革的短期效益,长远来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用户科学用能习惯,降低工业能耗水平,实现节能减排,而售电公司长远的发展也依赖于此。

在规则设计者看来,竞争能衍生出更多令人想不到的专业服务,或者之前一直想做但没做好的服务。

在有13家售电公司参与的2016年3月到5月的月度集中竞价里,平均价差均突破0.1元/千瓦时,电厂累计让利超过5.3亿元。

售电公司的进入似乎使行业杠杆开始向用户侧倾斜,买方市场逐渐显现。

波折

一开始就把市场主体扔进一个风险市场,反而会扼杀市场

2016年3月到5月的集中竞价结果让不少用户惊讶。

“过去几年降幅都维持在每度电1分钱左右,和售电公司签的年度双边协议也是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定价的,万万没想到和竞价结果有如此大的差距。”售电公司一天赚了几千万的消息迅速传遍电力行业。

2015年底,大部分用户与售电公司签订的年度长协合同价差都在8厘到1.2分/千瓦时之间,而2016年前三次集中竞价的结果意味着售电公司在扣除要给用户的分成之后,所获收益仍可大于用户。

一时间,不少大用户找到售电公司,要求重签合同。多家参与市场的大型企业与本土发电集团之间产生了纠纷。这些波折或多或少改写了此后的进程。

之后,部分其他省份对是否第一时间引入售电公司产生犹豫。据悉,浙江、江苏等地虽然不断扩大直接交易规模,浙江省还成为继广东、重庆之后的售电侧改革专项试点,但直到2017年初,都未引入售电公司参与市场交易。

东部一大省相关部门的官员明确表示,不赞同广东引入售电公司代理交易的方式,因为此举令发电侧的降价红利没有完全传导至用户,不能真正惠及实体经济,不是该省供给侧改革的方向。

对于这三次集中竞价的“血拼”现象,有业内人士解释,2016年年初,燃煤电厂的燃料成本尚处低位,负荷率也相对较低,又只是拿出一部分电量进入市场,加上25/75的返还比例,电厂在市场中的唯一目的就是“抢”电量,提升发电利用小时数。毕竟,各大发电集团对发电量和利用小时均有严格的考核。

面对市场出现的问题,广东的主管部门很快做出反应,一方面调整了返还系数,另一方面加快放入更多售电公司的参与市场。

从2016年6月开始,集中竞价将价差返还给用户侧的比例从25%上调到50%,并准入第二批54家售电公司进场。此后的几个月中,广东又接连公示了四批售电公司,截至2017年1月,已有210家售电公司注册进入市场。

返还系数的调整,以及此后开始增长的用电负荷与不断攀升的电煤价格,使发电侧的报价策略有所改变;更多售电公司的进入也促进需求侧的多元化发展,打破原来的默契。

市场主体自有其理性,市场很快趋于平稳。2016年6月到9月,平均价差从-93厘/千瓦时逐渐变为-37厘/千瓦时,发电厂合计让利约6.3亿元。

但对于中途调整系数,业界有声音认为是在人为干预市场。

“在市场的起步阶段,要构建有序竞争,所有的规则调整都是事先与市场主体共同讨论、知会之后的结果。除了系数的调整,实际上拿出一部分电量来进行交易,也是让市场主体明白什么叫电力市场,什么叫竞争,逐渐培育市场意识。虽然这是一个构建出来的市场,也不能完全反映电力作为商品的真实价格,但改革必须经历这个过程。如果一开始就把市场主体扔进一个风险市场,反而会把市场扼杀掉。”一位广东的市场设计者回应说。

剧变

统一出清价格,是议论最多的改动

2016年10月,广东月度集中竞价暂停,政府相关部门对延续了近3年的直接交易规则进行了修改。

此时距国家发改委、能源局颁布《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已近一年。就在业内人士质疑其是否会烂尾时,正式版本呼之欲出。

2016年末,《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暂行)》(下称《基本规则》)终于出台。原则上要求用户全电量进入市场,且不得随意退出市场,并取消目录电价,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后退出的,原则上3年内不得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此外,中长期合同执行偏差主要通过在发电侧采用预挂牌月平衡偏差方式处理,并且在结算时通过偏差考核机制确定造成偏差的责任主体,由其承担偏差处理机制引起的费用。

而对于交易相关的价格,《基本规则》指出,交易价格按照双边合同约定执行;集中竞价交易按照统一出清价格或根据双方申报价格确定。

《基本规则》为全国中长期电力交易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同时强调地方政府电力管理部门应根据《基本规则》制定或修订各地交易规则。这意味着各地对正在使用的“个性化”交易规则需进行或多或少的修改。

而据eo记者了解,早在《基本规则》正式版本发布之前的2016年4月,广东就开始酝酿新规则了,这正是业界认为售电公司通过代理用户牟取暴利之时。主导这次修编的核心成员已有所变化。

对于现行规则,新的设计者认为,电力应该是一种生产资料,用户应把重点放在获得市场电量上,而不应该抱着可以通过生产资料来牟利的想法;在电力过剩的大环境下,本来应该是一个买方市场,而用户还要通过竞争才能获得电量,这不甚合理;社会福利的分配方式也不符合节能的产业政策,因为现行规则体现个体降价意愿,希望降价越多,则获利越多,这等于是对电价更加敏感的高耗能企业相比其他工商业用户可能获得更低的电价;售电公司无论大小,报价策略只要尽量靠近中间,即可获利最多,这不利于促进其转型升级,探索可行的增值服务模式。

“不可否认的是,2016年的规则对触发市场活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未来更多的考虑是整个社会福利该如何公平分配的问题,而不是建设一个能让某个主体获利的市场。”

2016年10月27日下午,广东省经信委、南方能监局组织了首场广东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方案及《广东省电力市场交易基本规则(试行)》宣贯会,并表示已将新规则上报广东省政府。2017年1月初,广东省能源局一位官员表示广东省政府已经批复新方案。

根据《基本规则》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市场的发展阶段,2017年广东新规则有几大特征:

第一,市场电量没有真正的上限。据相关政府官员解释,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由“先市场,后计划”的模式改成了“先计划,后市场”,即计划电量不再兜底,1000亿千瓦时的市场总电量也是估算出来的,只是希望规模能达到全社会用电量的20%。一方面增加参与市场的电厂数量,另一方面持续准入用户,争取在2018年达到工商业用户电量全部放开的总体目标。

第二,从2017年开始,所有准入市场的用户均须全电量参与市场交易,全部用电量按市场规则进行结算,不再执行目录电价,且实际用电较市场合同电量的偏差,按照约定的市场价格结算,实行月结月清,即开展偏差考核。

第三,采用统一出清方式,即将购电方申报价差与售电方申报价差配对,形成交易价差对,最后一个成交的购电方与售电方申报价差的算术平均值为统一出清价差。

在全国《基本规则》中,对中长期交易的价格形成机制给出了两种选择,而广东选择了统一出清价格,这也成为截至目前存在最多议论的改动。

原来的价差对撮合方式想要构建的是用电权市场,即在用户侧也引发竞争,适合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两种供需关系,但统一出清之后,这一思路可能被打破。

“对于用户来说,最终成交价格只有一个,无需再去博弈边际价格,极端情况下全部报零价,接受发电侧的报价即可,甚至也不再需要售电公司,因为没有太多必要去研究竞价策略,这样演变下去很可能是一个单边市场。”一位电力市场建设的研究人员指出。

反对实行统一出清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理由,就是月度集中竞价仍然属于中长期市场,而统一出清方式在大部分电力市场中都是用在现货市场里的。

“现货市场的交易电量一般较小,用统一价格来结算风险不大,同时也有利于调度进行快速校核。但月度竞争市场可能一次要交易几十亿度的电量,如果使用统一出清方式,最后一笔成交电量即使只有一百万度电,也将决定几十亿度电的价格。这是否公平,则仍待观察。”

据悉,2018年广东将探索现货市场,此次对出清方式的更改,也有中央相关部门对市场“进阶”主动力推的影子。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长期市场解决了投资信号问题,指引供给侧的中长期投资,避免资源浪费,而现货市场要解决的是运行中的价格信号问题,提升运行效率,引导用户有序用电。

但搭建现货市场也“不能搞大跃进,要循序渐进地走”。业内人士说,首先要有全覆盖的远程抄表系统,每十五分钟发射准确的电力数据,可以先从月到周,再到日前,最后到日内,而日内还可以从峰、谷、平三点再发展到96个点。而目前,根据相关政府的调研,计量数据的准确性仍然欠佳。

考验

转轨的真正考验即将来临

新规则宣贯后,广东的售电公司纷纷表示前程堪忧。

根据2017年1月5日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公布的年度双边协商交易签约结果,进入市场的210家售电公司仅有82家成功完成长协签约。其中,首批售电公司(SD01-SD13)签约电量占所有售电公司的62%,粤电继续领跑。除了粤电、华润、华能、深能源等省内拥有电厂背景的售电公司电量冲进前十以外,几家独立售电公司也成绩不菲。

不过,这份成绩单得来并不轻松。

拥有电厂资源的售电公司曾对eo记者说,里外不是人——为了吸引用户,只能跟着市场主动压低自家发电集团的电价。

而缺乏电厂背景,由于难有价格话语权,对用户的吸引力不足,一部分独立售电公司表示,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在激烈的竞争下,据eo记者了解,几乎所有的售电公司在与用户签订代理合同时都承诺承担偏差考核。这就对售电公司签下的电量及其负荷预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一位大用户坦言,真正的负荷预测还是要靠用户自己完成,只有自己才最了解生产订单和单位产品能耗。如果遇上缺乏责任心的用户,一些售电公司在2017年要承担的偏差可能很大,难免遭遇考核赔偿。

除了新规则带来的挑战以外,经过一年的洗礼,用户与2015年底时相比,也更加“聪明”,这意味着即使拿到电量,售电公司的利润空间也很难再现2016年前三次竞价的暴利局面。

“现在签合同会主动分析市场行情,与售电公司约定,价差超出一定值,他们才能获益,同时又给收益设定上限,这样他们的利润空间基本上就定下来了。用户在理念、思想上不断进步,而售电公司也在转变,为的是跟客户建立长期关系,不做一锤子买卖。”广东一位大用户告诉eo记者。

面对挑战,一些独立售电公司早在长协落定前就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是与大型售电公司,尤其是拥有电厂资源的公司合作,开拓团购等二级市场;二是暂时“退居二线”,准备为售电公司提供定制增值服务。

据一位参与过新加坡、美国等电力市场交易的大用户介绍,成熟市场中,售电公司的基本功能仍然是从批发市场买电,但长期来看,难以获得暴利,而是像证券公司一样,通过代理用户收取佣金来保证基本收益。有了现货市场之后,则通过参与辅助服务、需求侧响应等赚取收益,并与用户分成。

除了需求侧正在发生变化,发电侧也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

在仍然不扣除容量,市场电量规模是2016年两倍有余的情况下,进入市场的燃煤电厂数量从2016年的38家增加到65家,其中包含部分气电机组。

而针对2016年下半年电煤价格飙升的情况,国家发改委等政府相关部门正在制定政策,包括完善276个工作日产能储备制度,减量置换和产能交易制度,煤炭最低和最高储备制度、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平抑煤炭价格异常波动机制等。

一家民营电厂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对未来煤价走向仍不确定,按照目前的价格,长协让利幅度已经逼近不少燃煤机组的边际成本。

不过,对发电成本较高的机组,广东新规则中纳入了合约电量转让,在一定程度上给电厂逐步淘汰老旧机组留下了时间和空间。

“未来,核电、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都可以进入市场,给予不同品类的能源以相应的基数电量,剩下的参加市场竞争,即使发电成本高于燃煤机组,也能够保有较强的竞争力。”

截至记者发稿时,广东的市场主体正在进行2017年的首次月度集中竞价交易测试。

开局结果如何,各方屏息以待,转轨的真正考验即将来临。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售电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