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电力工业进入新时代

——新能源开发聚焦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018-01-23 14:38:00 能源思考2017年12月刊   作者: 李端开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关于新能源开发的思考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中央对我国社会发展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入洞察和科学分析之后,得出的历史性重要论断,对我国社会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反观电力工业,也已经进入新时代,在新能源开发领域,投资商如何参与化解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重要命题。

一、 电改和十八大至今,电力工业进入新时代

从2002年全面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到2016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增长了3.6倍,发电量增长了2.6倍,有效解决了全国用电紧张局面,总体呈现用电宽松状态。15年来的电力体制改革发展,很好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

但是,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发电量4.37万亿度,比2012年前三季度3.58万亿度增长13%,年均仅增长4.4%;而2012年前三季度发电量比2002年前三季度1.15万亿度增长211%,年均增长达21%。2002-2012年十年里全国电力装机、发电量年均分别增长22%、2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年均提高0.3个百分点,平均利用小时年均降低6%。2012-2016年四年里全国电力装机、发电量年均分别增长11%、5%,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平均利用小时年均降低22%。

可见2002-2012年,中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出现量的快速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力工业装机增速回落,发电量增速明显放缓,设备利用率急剧下降,而包括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快速提升,新能源占比提高了2.4倍。电力清洁化明显增强。

这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夯实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物质基础,电力工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二、 从历史和世界角度看,电力工业新时代出现新特点

1、 电力供给总体宽松,部分省份出现冗余。

占发电量71.5%的火电,平均利用小时已从2002年的5272小时下降到2016年的4165小时,下降了21%。2002年全国火电利用小时最高的贵州从7633小时,下降到2016年的3980小时,下降48%;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云南降低65%,2016年仅1922小时;西北、西南大部分省份火电利用小时降幅超过40%。火电机组一般设计年利用小时5500小时,2002年全国有8个省超过设计利用小时,到2012年减少到5个省,到2016年各省最高利用小时还比设计值低5.7%,全国火电平均利用小时比设计值低24.3%。

2、 电力需求总体平稳,增速将长期放缓。

2002年以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从1.45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2年的0.7吨标准煤/万元、2016年的0.67吨标准煤/万元,单位能耗已降至较低水平;电力弹性系数也从1.33降到0.77、0.75,逐步趋稳;人均用电量从1096度增长到3667度、4281度,处于较高水平并趋于稳定。2016年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22.0%,高于世界平均值3.9个百分点,比美国、德国分别高0.8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从2002-2012年的年均20%,下降到2012-2016年的年均5%。电力需求和经济增长同步从高速进入中高速,与国家经济发展转换新动能相适应。

3、 新能源快速发展,火电发展面临挑战。

2012年-2016年是新能源(风电、光伏发电,下同)蓬勃发展的时代,装机年均增长62%, 2017年延续了这一态势,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位居世界第一。火电在一系列政策调控下,2017年前三季度火电装机增速下降2.3个百分点,陆续停建一批、缓建一批火电项目。新能源在未来五到十年依然是电源投资重点,十三五风电规划新增装机8200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装机6200万千瓦,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十三五以来风电已投产2900万千瓦、光伏发电已投产7600万千瓦左右,预计风电将如期完成规划目标,光伏发电将大幅度超额完成目标。十三五期间新能源发展速度将继续高歌猛进。

4、 在这个新时代里,新能源发展面临着老问题。

新能源的弃电问题依然严峻,2012年全国平均弃风率16%左右,到2016年依然在17%左右,在国家非水可再生能源配额、新能源保障性收购、区域预警、补贴下调等一系列政策共同作用下,2017年上半年弃风率下降3个百分点左右,但依然较高,西北、东北弃风问题依然严峻。新能源电价补贴缺口依然较大,2016年上半年已达550亿元,随着装机快速增长,2017年补贴缺口将继续扩大,短期内难以解决。

5、 在这个新时代里,新能源技术发展突飞猛进。

风机技术已经从2012年前后的单机容量1.5-2MW发展到当前的2-3MW,可开发风速已从6.5-7m/s发展到当前5-5.5m/s,轮毂高度从80m左右提高到120m左右,柔性塔筒、钢混塔筒等技术相继出现。海上风电开发水平提高、造价快速下降。随着技术进步,低风速地区风电得以开发,风资源可开发量大幅提高。

常规光伏组件已从2012年240W左右提高到300W左右,转换效率已从14%左右提高到18%以上,不久的将来将达到22%以上。光伏双面发电组件、PERK组件,集散式逆变器、组串式逆变器,单轴跟踪系统、双轴跟踪系统,等新型高效设备投入使用。单位千瓦投资从11000元/kWp下降到6500元/kWp左右,降幅41%。

三、 电力工业新时代里,新能源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1、区域不平衡问题。截至2016年底,甘青宁新蒙冀六省区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已经超过10%,青海最高达到18%;京沪浙豫鄂粤桂川渝藏十省市区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尚不足1%。截至2016年底,五个省区风电装机占比超过20%,八个省市区风电装机占比不到2%,内蒙古风电装机2557万千瓦,西藏只有1万千瓦。截至2016年底,五个省区光伏装机占比超过10%,七个省市区光伏装机占比不到1%,新疆光伏装机934万千瓦,重庆基本没有。新能源发展面临着区域不平衡。

2、网架不平衡问题。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华北、华中、华东、南方各省电网省间断面已从500kV逐步向特高压交直流过渡,东北、西北各省电网省间断面依然在500 kV、750kV,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差异较大。另外,西部个别贫困地区尚无电力供应、一些地市网架薄弱,停留在110kV水平,而东部很多地市以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为主网架,并已经通过特高压联网输送新能源。新能源发展面临着网架不平衡。

3、结构不平衡问题。截至2016年底风电、光伏发电占总发电量5.1%左右,距离2020年,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主要是风电、光伏发电)应达到全部发电量的9%以上尚有较大差距。北京、天津、陕西、海南、山东、河南、西藏、浙江、云南、湖北、辽宁11个省份与国家对各省要求的2020年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差距较大。而上海、江西、新疆、贵州、宁夏、河北、内蒙古、甘肃、青海9个省份接近甚至超过与国家对各省要求的2020年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

4、资源开发不充分问题。东北、华北、西北、云南风资源极其丰富,西北、华北、西藏、云贵川高原光照条件非常好,土地资源充裕,尚有大量风、光资源可供开发。但由于电网送出不畅、当地消纳有限,多地限电严重,大规模开发不充分。

5、消纳能力发挥不充分问题。东部、中部、南部、京津冀地区用电量大、消纳条件好,但受资源所限和土地约束,难以充分发挥其消纳新能源的潜力。目前低风速风电开发技术、高效光伏组件技术发展尚未达到一定高度,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尚未充分释放其贴近负荷中心的潜能。

6、创新与机制优化不充分问题。由于目前风电和光伏发电造价依然明显高于火电,利用小时尚未明显提升,技术创新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提高发电能力、降低单位造价和度电成本,早日实现风电发电侧平价上网、光伏发电用户侧平价上网的目标。开发模式和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创新,提高新能源项目可开发的潜力。为了应对新能源的补贴拖欠问题,国家推出绿色证书制度,但尚未起到缓解补贴压力的功能。目前我国光伏发电成本远高于中东、印度等地区,主要因为利率水平、用低成本、送出成本、相关收费远高于相关地区。可见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机制优化尚不充分。

四、 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统筹新能源开发

1、创新开发思路,立足改善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新能源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但由于其占地较广,在开发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应规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林等生态敏感地带,创新思路,参与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适应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新能源的绿色力量,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也为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2、存量资产提质增效,增量投资锁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新能源相关产业投资决策时我们得问问自己,是否进入过剩产能细分行业?我们的在建项目是否过于庞大?我们的负债率是否逼近红线?我们的项目造价是否最优、成本控制是否合理?我们的短板是否理清楚、补得上?

对于存量新能源项目,如何提质增效、如何参与电力市场竞争、如何与水电、火电、核电等电力板块协同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在新能源的增量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在资源丰富地区建设大型新能源基地,大尺度、不同场址风、光资源互补。通过特高压线路100%输送新能源,让优质绿电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用电负荷中心同步推进绿色发展。在中东南部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推进用户侧储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助力风电发电端平价上网、光伏用户侧平价上网早日到来,在新能源领域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结构不平衡和资源开发不充分问题,规避网架不平衡问题。

3、发挥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创新模式贡献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

新能源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过程。风资源丰富地区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风电开发热点从这些区域慢慢向中东南部转移;光伏的发展也是以三北地区地面集中式发轫,逐步往中东南部、城市分布式转移。三北及西南地区是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区,与新能源的资源分布契合度高,正是新能源产业践行"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一承诺的机遇与使命。

积极探索如何实现通过新能源发展,促进农村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探索资源入股、发展混合所有制等富民方式,进一步提升新能源的发展深度和社会地位。即立足于脱贫攻坚,又服务于富美乡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支持农业发展,也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4、加强技术创新,实现降本增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在未来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领军团队。在新能源制造端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度电成本、提高新能源装备的资源适应性、环境友好性,提高产品竞争力。在新能源应用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新能源大数据应用、实现信息化、提高可靠性、降低运营成本、改善员工工作环境。

5、充分认识行业特点,以市场思维看待发展中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未来,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新能源行业也必然融入其中。当前新能源价格为国家统一标杆电价,预计未来新能源电量通过市场交易、通过竞价获取项目的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平价上网的步伐将会加快。新能源投资企业应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下一招先手棋,规避机制优化不充分问题。

随着新能源补贴电价的逐步退坡,对成本控制、技术创新的压力层层传导,要求新能源投资商、设备制造商、材料与零部件供应商、技术服务商,不断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新能源产业上下游均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市场机制有效,价格传导灵敏,更应以市场的眼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看到补贴电价下调导致利润收窄,也要看到价格下调导致工程造价、运营成本下降。如果不能适应这一趋势,不能实现精准投资,将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被淘汰。

6、绿色发展,更要合法合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将会加大,利剑高悬,震慑常在。在新能源项目开发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合法合规性,加大前期手续办理力度,审慎开工,在发展的过程中严控法律与政策风险。

党的十九大报告博大精深、高瞻远瞩,既立足当前,又谋划长远。新时代新形势赋予能源工作更加重大光荣的使命,这就要求投资商在新能源创新发展过程中,要深刻理解总书记提出的能源革命的初衷,全面落实"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既要立足于第一个百年目标,又要展望2035年甚至第二个百年目标。既要有高度,又要扎实深入,从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凝练发展目标、发展方向,既有市场意识、又有政治担当,抓住关键,审时度势,脚踏实地的为解决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贡献新能源的绿色方案。

作者简介:李端开,男,1984-,国家电投集团研究院新能源与技经室副主任,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高级工程师、中国技术经济学会高级会员,主要从事新能源政策、经济相关研究和项目评价、评审。

电话:13601132599

邮箱:liduankai@126.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未来科技城南区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




责任编辑: 江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