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俄罗斯能源合作发展前景分析

2011-01-30 00:44:00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作者: 周延丽  

能源工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基础产业,必须统筹规划,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提供优质、可靠的能源保证。目前,能源合作已成为中俄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在能源合作领域发展潜力巨大,前景看好。这方面的合作主要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核电和跨国输电方面的合作。

一石油合作

由于俄方原因,前两年中俄石油领域的合作出现了一些曲折。2002年12月,俄以中国的石油企业属于国有企业为由,排挤中国参与竞购俄斯拉夫石油公司,使中俄首次失去了开展大型石油资源合作的机会。2003年,原计划开工建设的从俄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输油管道,也因俄方原因而取消。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中俄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前进方向。最近两年俄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不断增加,2004年的出口量达到900万吨[1](上角标)。俄计划2005年对中国出口石油1000万吨,2006年达到1500万吨,2010年达到3000万吨。目前,中俄两国正考虑铺设泰纳线支线(从泰纳线上的斯科沃罗季诺通往大庆)的方案和通过哈萨克斯坦至中国的石油管道向中国出口石油的问题。一旦这些设想变为现实,俄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将大幅增长,达到上述出口目标毫无悬念。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中俄石油合作发展前景看好。

来自俄方的一些阻力缘何未能改变中俄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前进方向,并且今后发展前景看好呢,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俄石油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是两国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基础性条件。俄石油资源远比中国丰富。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中国石油未开采储量为25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2.61%,未勘探蕴藏量为17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1.81%;俄石油未开采储量为1037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14.29%,未勘探蕴藏量115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12.25%[2](上角标)。2004年中国石油产量为1.75亿吨,至2010年也只能达到1.77亿~1.95亿吨。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1.2亿吨。据专家预测,2020年前后,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3]。俄2004年的石油产量为4.59亿吨,是中国的2.6倍,2015年的产量将突破5亿吨。俄2004年的石油出口量超过2.2亿吨,2020年的石油出口量预计在3亿吨左右。

第二,俄需要同中国巩固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称:“全面深化包括能源和投资合作在内的中俄经贸合作,是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4](上角标)2005年2月普京总统重申,“俄方把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作为优先方向之一,希望推动双方在能源、经贸、科技等重点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果。”[5]上角标

第三,俄需要实施东北亚能源战略,占领中国石油市场。2003年5月,俄出台了《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提出“开拓能源销售市场”,“扩大俄罗斯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的地理范围”[6]上角标。其中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提出的任务是,“到2020年石油的开采量最好能达到81000万吨”,2010~2020年萨哈林大陆架的石油开采量争取达到并保持在2500万~2600万吨之间。同时,提出了从这些石油产区建立通往东北亚国家的油气管道计划,使俄对亚太地区国家石油的出口比重“从目前的3%上升至2020年的30%”。中国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能源大市场,2004年的石油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6%[7]上角标。今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一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二煤炭合作

虽然中国是世界煤炭资源储量大国、生产大国、出口大国[8]上角标,但是,2004年中国出现了煤炭出口减少,进口大幅增长的情况。2004年中国出口煤炭由2003年的8567.76万吨下降到7825.21万吨,进口量由2003年的1075万吨增长到1861万吨。电力短缺是导致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国内煤炭供应总量不足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也是导致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后中国仍将会增加煤炭的进口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1)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而煤炭价格相对便宜,中国企业不仅不再改用煤为用油,反而会增加用煤量。(2)中国煤炭生产增长基本接近上限。中国煤炭协会分析指出,受需求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双重驱动,中国多数煤矿以超能力生产、超强度开采的方式提高产量,增加效益,超能力生产的矿井占矿井总数的65%。目前,全国1/3的国有煤矿存在水平接续问题,1/5的矿区存在矿井接续问题,现有煤矿后劲严重不足。而且,为做好煤炭工业宏观调控,国家对在大型煤炭基地范围内开采边角煤的小煤矿,将严格限定资源范围,不再新增加资源储量。对影响大型基地规划建设的小煤矿,将依法予以关闭。因此,现有煤矿生产能力到2020年将降至13.6亿吨。到2010年和2020年,煤炭缺口将分别为1.6亿吨和7亿吨左右[9]上角标。(3)中国许多地区正在搞“煤变油”试生产,这将消耗大量煤炭。中国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煤变油”生产应主要依靠使用进口煤炭。(4)从中国环境保护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也应增加煤炭进口,减少对国内煤炭的开采和利用。

中国进口煤炭来源国主要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俄罗斯、泰国和越南。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出发,我们应加强同俄发展煤炭合作。从煤炭储量、生产和出口能力分析,俄是中国发展煤炭合作非常有潜力的伙伴。俄煤炭储量丰富,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可采储量超过200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2%,煤炭地质资源总量估计为4.45万亿吨,占世界的30%。

2004年俄开采煤炭2.8亿吨,计划2010年提高到3.1亿~3.35亿吨,到2020年提高到3.75亿~4.45亿吨。俄是世界五大煤炭出口国之一,2000年煤炭出口突破4000万吨,2004年的出口量约7200万吨[10]上角标。俄煤炭的主要出口方向是欧洲,每年对亚洲出口煤炭约1000万吨。今后,俄将增加对亚洲出口煤炭的数量,中俄煤炭合作将会加强。

中俄加强煤炭合作,一是通过贸易渠道增加从俄进口煤炭,二是企业“走出去”,在俄开发煤炭矿产,获取产品分成。目前,虽然俄对外国特别对中国合作开发其资源存有一定戒心,但是,俄能源的发展原则是国际合作。2004年6月20日俄总理弗拉德科夫在圣彼得堡举行的“能源对话”会议上表示,俄能源发展的主要原则是与世界能源体系实现一体化,以及在开采新矿和开辟新市场方面进行国际合作[11]上角标。因此,为了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资源,促进其经济发展,同中国加强包括煤炭领域在内的能源合作是最佳选择。中俄发展煤炭合作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三天然气合作

中俄发展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前景看好。首先,是由于两国赞同发展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并提出了一些合作项目意向。在2004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签署的《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称,促进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现实进展是中俄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双方愿继续推动落实中俄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项目,包括中俄原油管道建设项目以及在两国境内共同开发油气田。在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元首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中称,双方将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制定中长期规划,促进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切实进展[12]上角标。同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规定,双方将协调俄对华天然气供应量、接收地点、价格,并在勘探、开采、运输及实施油气项目上进行合作,发展在中国的天然气运输和分配系统,建造地下储气设备,实施包括在第三国的其他合作项目[13]上角标。目前,中俄提出的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项目,除从俄科维克塔修建通往中国和韩国的天然气管道之外,还提出了从俄修建通过蒙古和从俄修建通过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的设想,以及从萨哈林大陆架进入亚太市场的油气管道方案等。

其次,俄已经制定了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天然气市场规划。《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规定,俄“既在西方,也在东方”提升俄燃料综合体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鼓励能源部门制定并实施国际运输项目,吸引包括东方国家在内的外国投资进入俄能源领域,到2020年使俄对亚太地区国家的天然气出口比重上升至15%。为此,俄将加大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天然气的开发力度,到2010年使开采量增加到250亿~500亿立方米,2020年达到550亿~1100亿立方米。

再次,中俄天然气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俄是世界天然气资源第一大国,其储量为127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1/3。2002~2004年俄天然气产量分别为5950亿、6241亿和60339.5亿立方米,2010年将提高到60350亿~60650亿立方米,2020年提高到6800亿~70300亿立方米。俄天然气出口量约占其产量的1/3,2002年的出口量为1580亿立方米,到2020年将提高到2350亿~2450亿立方米。俄计划在其东部建设集开采、运输和供应于一体的管网,2020年预计向亚太地区供应不少于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并且将以中国市场为主[14]上角标。

中国天然气储量为2.2万亿立方米(在世界天然气总量中不足2%)。根据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预测,未来2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迅速增长,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38亿立方米和2037亿立方米,在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比重将从1998年的2.1%增加到6%和10%。如果按目前中国天然气生产的增长速度,如此大量的需求只能依靠进口。俄将是中国天然气能源领域重要的合作伙伴。

四核电合作

据能源专家分析,在未来100年内,世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将逐渐枯竭,太阳能、风能、海浪等再生能源受科学、技术、成本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广泛应用。在可供人类选择的替代能源中,能够发挥现实作用的是核能。因为世界上的铀资源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从生态观点看,核电站比火电厂更符合环保要求。火电厂燃烧煤、石油、天然气,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含有镭、钍等放射性物质的有害气体,而核电不会产生这些污染环境的气体。

另外,核电价格低廉,具有竞争力。核电发展初期,困扰人们的是电站建设工期长,耗资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及工艺的发展,现在核电成本已开始低于火电成本。正是因为核电具有原料充足、污染小和成本低等优点,世界许多国家争先发展核电。

2004年,伴随着中国紧张的电力形势和国民经济的强劲持续增长,核电的发展形势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将“适度发展核电”的政策调整为“积极推进核电”,并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的宏伟目标(到2005年年末,中国将有6座核电站,11台机组,共计850万千瓦投入商业运行),使中国核电比重由目前的不到2%提高到4%。

中国核电的主要合作伙伴有法国、美国和俄罗斯。由于俄核电技术既先进又安全,今后中国应继续加强同俄的合作。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接见俄记者时说,核电站建设是中俄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领域,俄在发展核电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比较丰富的经验。我们已决定在浙江三门等地建设核电站,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中俄已经在田湾核电站开展了有效合作。我们希望双方共同努力,确保核电建设的质量,为双方进一步合作打好基础[15]上角标。在科技合作领域,中俄正在联合进行最先进的快速反应堆的合作研究[16]上角标。

五跨国输电合作

相对于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核电合作,直接从国外引进电力的安全性要低得多。其一,是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可能造成停电,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其二,是非技术上的问题造成停电,如战争、恐怖活动以及社会动乱等。

目前,俄社会发展基本稳定,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从俄引进电力的电网遭到人为破坏的可能性较小。如果两国认为管理制度已经完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应加大两国电力合作的力度,中国可以从俄引进更多的电力。

目前,中国主要是华北地区和黑龙江省的黑河地区从俄引进电力。俄年发电量达1万亿千瓦时以上,其中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电力大量过剩。俄方资料显示,仅伊尔库茨克电力公司每年多余电力就达到200亿千瓦时,中国从俄引进的电量只占其中的很小部分。中俄跨国输电合作潜力巨大,两国都希望继续加强合作。2005年3月,俄国家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副董事长列昂尼德·德拉切夫斯基访华期间,同中方讨论了俄向中国输电项目及中方参与投资俄境内,首先是具有丰富水电资源的远东地区的电力项目等问题。另外,俄也有意参与中国亏损电力企业的现代化改造,其中包括原苏联援助建设的企业[17]上角标。

[1]《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人民日报》2005年3月15日。

[2]IEA,WorldEnergyOutlook2002.

[3]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五大石油进口国。

[4]《中俄联合声明》,《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

[5]吕岩松:《俄总统普京会见唐家璇》,《人民日报》2005年2月3日。

[6]《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3年第10期。

[7]《李肇星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中国外交和国际问题答中外记者问》,《人民日报》2005年3月7日。

[8]中国煤炭基础储量为3342亿吨,列俄罗斯和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是世界煤炭第一生产大国,2004年的原煤产量为19.56亿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煤炭出口位居世界第五,每年出口量在3700万吨左右,2002~2003年出口量达到8384万吨和8567.76万吨,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

[9]http://finance.sina.com.cn,2004年11月3日。

[10]《煤炭工业信息动态》总第47期。

[11]新华网莫斯科2004年6月20日电。

[12]《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

[13]http://www.sina.com.cn,2004年10月28日。

[14]恽亦成:《中俄10月签署天然气战略合作协议》,http://www.chisa.edu.cn/chisa/article/20041008/20041008338182-1.xml

[15]《人民日报》2004年9月22日。

[16]http://news.qq.com,2004年10月21日。

[17]俄通社—塔斯社2005年3月3日。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