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孙才新:中国电气工程的领军人

2016-01-29 15:13:00 5e

简介:孙才新(1944-2011),1944年12月出生于重庆市垫江县;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高电压工程领军人,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重庆大学副校长,重庆市科协副主席,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电工学科评审组组长,国家科技奖动力与电气技术专业评审组成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兼高电压技术专委会副主任;2011年11月25日因病去世。

孙才新院士专长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特别在高电压绝缘和故障诊断技术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对高海拔、污秽、覆冰(雪)、酸雨(雾)等复杂环境中高压和超特高压输电的外绝缘特性及放电机理、绝缘配合原则及防止事故的技术措施等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取得了系统的成果,推进了外绝缘放电理论的发展,被国际大电网会议专家工作组引用为制定标准的技术支持和国内标准引用,并被西电东送等许多重点工程的设计及运行采用,效益显著。

创新驱动

板板车拉出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6年,孙才新受命组建实验室,专门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对输电线路的影响。这就是如今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前身。

要建实验室,可经费又少得可怜。孙才新用创新精神来驱动这件大事。他对自己带的研究生湖南邵阳小伙子蒋兴良说:“快找两架板板车来,咱俩去电力公司拉废弃设备,自己动手修一修,就能用了。”学生蒋兴良对此记忆犹新,他们师生二人顶着烈日,步行两个多小时,拉回整整两板车废弃的高压设备、调压器,甚至还有丢弃的钢材等等,只要能用得上就全部捡回来,最大的一件设备足足有11米高!

几个月后,他们白手起家,一个简陋的、要做大事情的实验室就搭建起来了。从三位老师、两位研究生潜心科研开始,他们就在这个实验室里模拟出冰冻、霜冷等各种恶劣气候条件,并一一摸清各种恶劣气候对输电线路的不同影响,再以此个个攻关如何解决的办法。

高压电实验设备庞大而昂贵,当时摆在孙才新面前的是空荡荡的实验室和少得可怜的陈旧设备,学校投入的15万元人民币还不够购置一套25万伏的交流电设备。在困境面前,孙才新带领一批学术骨干,主动外出推销技术、无偿进行技术咨询,寻找合作企业……艰难地进行着科研之路。

如今的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添置设备等重要开支,大部分是实验室团队从各项科研课题经费节余中,一点一滴“抠出来”的。孙才新院士没有把这些经费用来发奖金,而是用来更好地建设这个常常出成果的实验室。30余年来,实验室先后节余4000多万元课题费。

他们用一只外表像普通锅炉一样的大桶,做到了把各种恶劣的气候搬回家做实验,比如强紫外线、沙尘天气、高海拔(9000米以上)、酸雨雾等等。孙才新说,这些恶劣的气候环境在他们这里都可以被一一模拟,他们把“大桶”视为多功能人工气候实验室。对此,孙才新院士解释道:中国国土的2/3属于高海拔地区,而中国可以开发的水电和煤电资源大约有70%在西部高海拔地区;同时,由于空气污染而导致的酸雨区已达国土的1/3以上。因此,电网系统长期处于高海拔、覆冰、酸雨(雾)等各种综合复杂环境中,做这个人工气候实验室正是为了测试电网在这些复杂环境里的绝缘效果。

这个“大桶”——人工气候实验室可来之不易!在此之前,他们相继创建了多个人工气候室模拟各种复杂环境,并在云南、贵州二台山、六盘水等高海拔地区建立试验站,对在各种综合复杂环境中电网的绝缘特性等性能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试验和理论研究,这才将“大桶”搬进了学校,无论是科研还是学生们做实验,都不需长途跋涉了。

孙才新和他的同伴们一步一步建起的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实验室,从外观看就像是一栋没有规划过的蹩脚建筑。20多年来,他们用“新技术”换来的每一笔钱都用来增加实验室的面积和设备。但就是这个外观很不起眼的实验室打动了前来考察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官员们,因为就在这白手起家的简陋实验室里,他们做出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绩,而且里面还孕育着更大的创新成果。为此,这个实验室获批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成果显著

成为重庆当时最年轻的院士

出身农村的孙才新,自幼就感受到农民因为用不上电,给生产、生活带来落后和贫困。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就有了一生的梦想,立下了使梦想成真的志愿:一定要在电力领域中做出一番成就,用知识驾驭电,为国家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1969年,孙才新从重庆大学电机系毕业后留校任教。那时的他可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越艰苦的工作越是争着做;实验室的焊工活儿亲力亲为;绝缘子实验,他一天能做50个,是别人的两倍。据学院副教授米彦回忆,孙教授患病前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以后才回家。2005年大年初三,他自以为很早地来到实验室,没想到在实验室见到了已经开始工作的孙教授。原来孙教授春节根本没有回老家,而是留在了重庆,每天都在参与研究。

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耕耘,孙才新和他带领的团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孙才新主持了大型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系统研究,解决了在线监测多种特征量提取、故障分类及模式识别等系列技术关键,研发成功实用的变电站电气设备绝缘多参量多功能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与系统,实现了成果产业化,效益显著。他提出和开展了以能量可控陡脉冲对肿瘤不可逆电击穿机理及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用电流杀死癌细胞的研究,取得初步成果。目前癌症治疗中采用的直流法不能彻底清除癌细胞,要想达到治疗的效果,必须对这种方法进行改进。高压研究室老师周湶说,孙教授及合作者分析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后,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高剂量、持续的陡脉冲使癌细胞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从而用电流击穿并杀死癌细胞的新思路。2008年,孙院士被确诊为肺癌,他一边接受癌症化疗,一边拿自己做案例分析。该新思路的论文在国际权威专业学报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目前,重医附一院、附二院利用该技术对部分患子宫癌、乳腺癌的大白鼠进行动物实验,获得了成功。如今该治疗技术正准备向国家食品监督局申报,进行人体实验。为此,孙才新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潲水油变润滑油的技术成果申报了专利。几十年来,在电这个领域,孙才新的“土”实验室取得了许多国内闻名的成果,说简单一点,就是让电在输运过程中减少损耗和事故,让人们少受一些停电的折磨。孙才新的实验室已申报成功博士后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点,获得了电气设备故障诊断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国家信息产业重大发明奖。

在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与工程应用,以及高电压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等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成就,并取得显著应用成效。实验室先后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完成了国家重大技术攻关子课题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8项,获得了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信息产业重大发明奖,为西电东送和电力重大装备研制、电网建设及安全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孙才新院士主持和主要负责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信息产业部重大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1项。著有《大气环境与电气外绝缘》、《电气设备油中气体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电力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配电网中的应用》、《电力系统的污秽绝缘》等专著4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

在中国工程院公布的2003年新增选的58位院士名单中,年仅58岁的孙才新被增选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至此,孙才新成为重庆市最年轻的院士。

培养人才

助力我国电气工程跨越发展

孙才新院士为我国的电气工程培养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稳定的科研团队,创建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的在国内外有显著特色的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他培养的研究生已获博士学位32人、硕士学位60余人、博士后出站10人,其中两人的研究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学生蒋兴良跟随孙院士时间最长,长达26年之久,从学生到工作一直在孙才新院士身边工作,这个很有棱角的小蒋,是唯一一个敢与老师“顶嘴”的湖南学生,为科研大大小小差不多和孙老“吵了几十架”。如今,蒋兴良已是在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领域享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专家了。

孙才新因病于2011年11月25日去世。时任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刘延东等表示沉痛哀悼。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中央和国务院相关单位发来唁电或送来花圈。

孙才新院士作为一名有着22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后,除了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外,还非常关心我国新农村建设,用自己的才智为城乡统筹发展做出不少贡献。让我们永远记住孙才新院士的留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为人梯。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孙才新,电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