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衢州打造垃圾再生馆模式 三大链条连接美丽乡村

2017-09-06 09:09:55 光明日报   作者: 严红枫  

农村垃圾回收处理体系不完善,治理难度大,已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难题。而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却在治理中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的画面。其中的关键在于,柯城区的垃圾再生馆模式让村民们加入到资源回收利用的队伍中,大大减轻了垃圾分类的负担,改善了农村的垃圾倾倒状况。
 

衢州打造垃圾再生馆模式 三大链条连接美丽乡村

蓝天白云下,清澈的溪水穿村而过;村道小路、房前屋后干干净净;路边花坛里铺满了青苔,茶花、三角梅随风摇曳……

9月2日,记者来到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洞头村,仿佛走进了一幅恬静安详的田园山水画。

“几年前的洞头村,可不是这样的。”村妇女主任邱利芳说,之前,这个700余人的小山村里家家户户养猪、鸡、鸭等,村民图省事,经常把家禽粪便往沟渠“一排了事”,塑料袋、纸板箱、烂菜叶等垃圾堆积如山,散发着阵阵恶臭。一到夏天,蚊子、苍蝇满天飞。条件好点的村民,都到城里买房逃离“垃圾村”。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垃圾产生量也在不断加大,露天堆放垃圾,对空气、土壤、水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将垃圾进行合理处理,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担当。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打响剿灭‘脏乱差’的攻坚战,推进创新转型,创造幸福生活,为老百姓营造干净整洁、和谐有序的良好发展环境。”柯城区区委书记徐利水说:“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富民,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去年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清理垃圾战”在柯城区全面打响:打通生物技术、互联网技术、资源回收三大链条,打造垃圾再生馆模式,实现垃圾分类“高标准、全覆盖、可持续”的目标……

习习凉风拂过郁郁葱葱的山村。在洞头村,记者看到村民老李正提着一袋农药瓶、香烟头等来到村里的垃圾再生馆。

“100个一次性杯子能换一袋黄酒,15个农药袋兑换一袋洗衣粉,6杯烟头换一包抽纸或一块肥皂。老李,挑挑看,想换啥?”村干部问。

“换黄酒、洗衣粉、抽纸吧,实用!”老李乐呵呵地接过物品。他告诉记者:“没想到垃圾还能换盐、换肥皂,垃圾再生馆真好,不仅环境好了,也给我们带来实惠。”老李说,他拎来兑换的垃圾都是捡的。现在,村里的垃圾越来越少,苍蝇、蚊虫也没了,整洁舒适的环境让村民们思想跟着进步,大家都主动保护环境。

沟溪乡洞头村的改变只是柯城区全面推行垃圾再生馆,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柯城区垃圾分类工作在城乡全面展开,实现“一村一馆”“一社区一馆”的垃圾再生馆全覆盖,在再生馆里,各类垃圾都可以“变废为宝”。

柯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徐登富说:“再生馆将可回收垃圾分为旧家电、旧家具、纸张、电子产品等11大类,回收后二次细分至20余种,按类别提供给再生资源公司利用。旧衣物等较优的物品还会清洗消毒处理后捐赠给社会爱心公益组织,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他介绍,对不可回收的垃圾,如餐厨垃圾,则是联合专业公司利用技术手段制成“绿肥”,实现循环利用,破解前端厨余垃圾无处去、终端回收公司“吃不饱”的难题。而油漆桶、农药瓶等常见的有害垃圾,再生馆则定期交由医疗和固体废弃物集约化处理中心处理,在实现垃圾减量化的同时,从源头上避免了有害垃圾流入填埋场,实现安全处置。据统计,从4月末到9月初,全区处理可回收垃圾220余吨,餐厨垃圾1500余吨,有毒有害垃圾1.6万余件。

柯城区打造的垃圾再生馆“长”得都一样:门头是设计成绿底白字,上面嵌有“垃圾再生馆”×××店字样的“绿房子”;专门设计了LOGO,运用蜿蜒流畅的线条,绿、青、金、银四色勾勒出山形,寓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生馆面积、功能布局都进行了统一设置规划;开发了APP等“互联网+”模式,方便群众在手机上直接“下单”预约上门收垃圾,还开通了114“一键呼叫”,提供垃圾上门回收、清运、兑换一条龙服务。

“垃圾再生馆的建立,对我们区的生态环境改变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徐利水表示,与之前政府“唱独角戏”截然不同,现在人人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比如华墅乡,全乡渐渐形成了‘村民见烟蒂就捡,烟民抽完烟不扔’的习惯,村庄垃圾存量被基本消灭,保洁压力大大减轻,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依托垃圾再生馆平台、引入市场主体、制定网格化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常态化机制悄然重塑着柯城区的村容镇貌和乡风文明的高度和厚度:山清水秀、城美人和。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衢州 ,垃圾回收,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