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关于实现找煤新突破的思考

2010-05-24 17:40:21 中国国土资源报

当前,煤炭已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6%、社会消费总量的69%。2008年《世界能源统计》显示,煤炭已成为过去五年全球需求增长最快的能源,2007年全球煤炭市场消费量增加了4.5%,其中52%的增长来源于中国。面临煤炭需求与供给的压力,寻找新的煤炭基地、扩充煤炭储量是地质人的当务之急。

如何实现找煤新突破?笔者认为,根本的一条就是积极探索拓展找煤新思路,明确方法、理清思路、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寻求找煤新理论支撑是寻找新靶区的第一选择

地质工作是一项实践性、探索性很强的先导性工作,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需要相关理论做指导,找煤也是如此。从20世纪50年代依靠群众报矿指导找煤到现在依靠先进地质理论和方法找煤,地质找矿工作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应用找矿到目前被地学界认同的板块构造理论,地质找矿理论随着地质工作的逐步深入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在煤田地质找矿理论上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寻求最新的理论支撑。

以往观点认为,地质基础理论研究是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事,实际上这是一种片面认识。我们每个地质实践活动的具体分析总结和研究是具体指导我们找矿工作的依据,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归结为理论。大的宏观地质理论的应用指导地质实践,而具体地质实践又会总结出各种区块理论,适用理论,并快速指导我们寻求新的靶区。所以,加强地质实践理论研究是完全必要的。

当前,应加强成煤时期演化规律的研究、煤炭形成空间展布规律的研究、建立综合信息找矿模式研究、物探的定性定量分析研究、泥炭形成的就位机理和定位研究、勘探手段大范围和大深度的研究等基础地质找煤理论研究。

开展“四下”找煤研究和实践

“四下”找煤,即第四纪厚层盖层下、喷出岩盖层下、推覆构造下、白垩系厚层盖层下的“四下”找煤。

由于以往勘探能力限制和地质研究认识上有误区,“四下”找煤工作没能有效进行,原来单纯依靠煤层出露由浅入深找煤已经很难找到新靶区。对于在陆相含煤建造的缺煤地区、深隐伏区、地槽区、构造复杂区,把找煤期望寄予“四下”已是大势所趋。

“攻深找盲”是实现找煤新突破的关键

“攻深找盲”是我们长期以来总结的一项未来找煤新思路,我们现在多数新靶区还不同程度依赖于矿区外围和第三次煤田预测的范围内,对盲区的研究还有较大差距,很难在找煤过程中有重大突破。因为以往预测区的确定是受局限于当时的勘探施工能力和当时的地质认识程度,但对于盲区找煤还有待于做详细的地质研究工作。

新发现的煤田给予了我们很重要的提示,那就是在新发现的大煤田中的确存在盲区。对于进入盲区畏缩的心理必须消除,当然对于进入盲区找煤的先决条件还是要依靠新的找煤理论和方法进行区域地质研究分析后方能大胆进入。

建立地质资料共享制度

地质成果资料服务主体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在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均应该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此必须发挥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社会的主要作用。地质资料作为地质成果的重要体现理应承担起地质找煤的服务功能,地质资料的取得往往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应在煤炭资源找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全国资源潜力评价工作,需要收集的地质资料应该是全方位的。需要地矿部门、石油部门、建材部门、科研院所的共同协助,因此这就需要统一的协调系统来保证资料收集的完整性,避免部门的条块分割带来无法协调的问题,以减少地质资料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评价的工作效率。

综合找矿信息,加强综合研究

进行成煤分析研究就是要重点研究成煤条件的时、空、物三者的内在关系,分析成煤条件,确定预测准则研究成煤信息,确定预测标志,建立成煤模式来指导找煤工作。当前既要在已知赋煤带、含煤带、远景区开展工作,又要纵观全局,注意新类型、微信息的发现,即重视已有资料的利用,又不受其束缚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根据多年勘探实践经验,“区域约束局部,深层制约浅层”是矿产资源分布的基本规律。地质工作应放眼全球,像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那样,探讨全球范围内的地质规律。我们在应用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理论来认识中国大陆的构造与矿产资源的同时,如果能在更大范围内来认识中国煤炭资源分布规律,可能会提供新的思路。所以,开展固体矿产的比较地质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煤炭资源勘探工作,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此基本前提下综合找矿信息、加强综合研究,根据国内外矿产资源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点,来认识其时空分布规律,规划并指导找矿勘探工作。在地质理论指导下,强化煤炭资源的地质对比研究,大力开展物化勘探工作,攻深探盲,寻找大煤田、富煤田,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作好资源保证。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地质 找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