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煤炭
  • 综合
  • 海外进口能否解除“燃煤之痛”?

海外进口能否解除“燃煤之痛”?

2010-05-24 14:06:00 能源   作者: 张娜  

拥有一块优质的煤田已经成为奢望。但是,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措施,比如海外找煤,再比如对国内的煤炭企业参股,甚至并购小煤矿。   

2010年2月,澳大利亚私人持股公司宣布,已与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国际”)签署了价值600亿美元的20年期出口合同,以此将向中电国际每年提供3000万吨的煤炭。

这的确是一宗大买卖,一旦成功将成为澳大利亚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出口合同。而每年3000万吨的交易也将远远超过目前中电国际的年用煤量,以2009年为例,中电国际完成发电量490.0873亿千瓦时,而供电煤耗是334.58克每千瓦时,如此算来,只需要1639.7万吨煤。不仅如此,从全国来看,这3000万吨煤炭在我国煤炭进口中也占据着很大的比例,据最新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煤炭进口1.25亿吨,3000万吨几乎是2009年的四分之一。

然而,无独有偶,近期传出海外找煤消息的并非中电国际一家。发电企业海外找煤始于2009年的“首届国际煤炭订货会”,2009年5月23日,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以及华润、浙能等9家国内电力企业与来自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印尼等国的17家国际煤炭生产商及贸易商洽谈了煤炭采购。

在这一系列的动作背后,不得不提出的是,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70%左右,而我国也一直是煤炭净出口国家。

发电企业纷纷海外找煤,究其根源,在于发电企业的尴尬境地,面对国内煤价的节节高升,受到“计划电”严格控制的电价却迟迟不能上涨,发电企业的亏损已经不再是新闻。上有煤炭企业,下有电网企业,发电企业几乎是在夹缝中生存。于是,很多发电企业提出“拥有了煤炭就得到了主动权”。

那么,如何在发电企业内部解决“燃煤之痛”?

“煤炭是制约发电企业年度扭亏为盈、扭亏增盈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在中电国际2010年的工作会议上,该公司董事长李小琳提到了这样一句话。

其实,发电企业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在每年的煤炭订货会上,煤电矛盾愈发无法调和之际,很多发电企业也把触角悄悄伸向了其身边的煤矿,比如五大发电集团中,有的自有煤矿的产量已经占到其年用煤量的30%左右,这个数据令其他四家发电集团望尘莫及。

2007年9月28日,大唐集团内蒙古胜利煤田东二号矿正式出煤,标志着大唐集团煤矿控股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该矿拥有世界煤炭开发史上发现的最厚煤层,开采深度创露天煤矿开采深度的世界之最,是中国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一。目前,大唐集团开展前期工作的煤炭项目有9个,总地质储量约166.6亿吨。

于是,近两三年间,发电企业纷纷成立了煤炭公司或者控股煤矿项目。然而,这些还未成规模,比如华电,煤炭自有量还很低。即使五大发电集团中最高的30%也难以自足。“必须要达到自有量60%以上,发电企业才能真正解决‘燃煤之痛’。”某发电企业曾如此表示。

国内煤炭矿藏虽丰富,毕竟煤炭不是发电企业的主业,煤炭资源多由煤炭企业所掌控,几乎没有新的优质资源未被占据。况且,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要求是做强主业,发电企业的主业自然是发电,而非煤炭。

在没有足够的政策支持,资源也划分殆尽的情况下,发电企业对煤炭的介入变得困难重重。拥有一块优质的煤田已经成为奢望。但是,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措施,比如海外找煤,再比如对国内的煤炭企业参股,甚至并购小煤矿。

但是,无论是参股还是海外找煤,都是不一两年能实现的,而是长期的过程,因此,发电企业的“燃煤之痛”还将继续。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煤炭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