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伊泰:“非主流”煤制油的悬念

2010-05-24 15:38:58 能源   作者: 马纪朝  

作为国内第一家由民企投资的煤制油项目,因为量产一拖再拖,成本高企不下,正成为困扰这家煤炭巨头挥之不去的恶梦?   内蒙古准格尔旗的伊泰煤制油公司的前门看上去有些冷清,但厂区戒备森严,访客们仍要经过两道门卡才能进入煤制油设备基地。《能源》记者到达这里时,浓烟正弥漫在这个基地的上空,尘土在基地后门的大路上飞扬,持续不断的大卡车载着乌黑的煤炭进入基地。

20年前,伊泰以煤炭运输业务起家,而后进入煤炭开采领域,现在它已经拥有14座大中型煤矿。2001年,这家内蒙古最大的地方煤炭企业因运输瓶颈造成煤炭外运受限而决心上马煤制油项目。2006年5月11日,伊泰煤制油项目正式在内蒙准格尔旗大路工业区启动,至2009年3月,伊泰建成年生产规模为16万吨的煤制油项目一期工程时,已经先后投资约27亿元,比伊泰进入煤制油行业更早的神华集团,则已经在煤制油直接液化项目上先后投入100多亿元。

显然,这是个需要大笔资金投入的项目。“即使在煤制油产业化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每万吨煤制油项目也需要1亿元以上的投入。”伊泰集团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姜建生在接受采访时说,而按照伊泰的目标——到2010年建成年产150万吨油的煤制油加工厂,2015年达到能产500万吨的煤制油生产能力,成为中国规模较大的煤制油基地。

这意味着伊泰500万吨项目需要至少500亿元的投入,总资产规模305亿元的伊泰集团从何处筹备这笔巨额资金?伊泰集团办公室主任王光辉的解释是,资金的来源将更多依赖自身的筹措,剩余部分则需要借助于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信贷和投融资渠道,但资本市场和银行机构会在多大程度上给予伊泰足够的信任,尚无法衡量。毕竟,目前在国内并没有真正投产的煤制油项目。

而外界对伊泰煤制油项目的另一个质疑是,生产一吨油品就需要耗煤约4-6吨,耗水也在12-14吨之间。如果按照未来伊泰500 万吨的煤制油规模计,就需要分别耗煤3000万吨、耗水6000万-7000万吨。眼下,该项目的水源主要来自准格尔旗的南沟水库,它每年能为伊泰提供900万立方的水资源,而伊泰煤制油项目目前的16万吨工程每年的需求量约为250万立方,基本可以满足需要。

针对未来的用水需求,伊泰煤制油公司董事长郝喜柱表示,随着产能扩大,公司希望能引用黄河水,目前公司正在协调这方面的工作。但目前,整个黄河沿线的多个城市的居民用水都需要引进黄河水,如果有工业项目需要申请用水量,将涉及严格的审批,能否获批亦在两可之间,而且,即使获批,也需要按用水量交纳大量的水权置换费。

之前,伊泰也曾有过在决定公司命运时刻的艰难赌注。1988年,伊泰曾在根本不具备营运资格的情况下押宝煤炭运输,这让伊泰在短短3年内便从5万元的小企业成长为年利税上千万元的大企业,并从此成为当地的支柱企业。 几年后,董事长张双旺又在伊泰内部强烈反对的情况下,果断投资修建了准东铁路,这让伊泰的煤炭与竞争对手相比,每吨运费便能节省20元。

但此次的困难绝非前次可比。目前,国内市场的石油供应多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巨头手中,没有石油经营权的伊泰想要顺利拿到石油的经营权,并非易事。伊泰煤制油公司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拿到经营权,伊泰煤制油公司董事长郝喜柱曾先后十余次奔走北京,但至今依然没有音讯,这造成伊泰的煤制油项目不能完全正式投产,至今仍处于示范性生产阶段。

此外,相对于中国煤制油的国企路径,伊泰并不具备成本优势。伊泰进入煤制油行业的2006年,正值中国对石油的依赖日益加深,石油价格逐渐抬头。彼时,神华位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兴建的百万吨直接煤制油生产线已经建成,并曾在2009年1月和7月先后两次试车。

作为世界唯一采用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公司,虽然神华至今仍因设备及技术原因不能正式投产,但它所采用的直接液化技术与伊泰目前采用的间接液化相比,不仅拥有更少的工序和流程,而且,在产出同样数量的柴油的情况下,还能比伊泰节省更多的原煤——换句话说,未来如果神华与伊泰同时正式投产,神华将因更低的成本优势在与伊泰的竞争中占据上风。

另一个尚不为众人所知的考验在于,目前整个伊泰煤制油项目中最关键性的技术,并不掌握在伊泰自身的技术人员手中。整个煤间接液化的关键是如何将煤气化后的气体变成柴油,这个过程需要用到一种特殊的催化剂。“这个技术连我们都不知道,掌握在中科合成油手中,”郝友文说,“他们在伊泰煤制油有单独的办公楼,我们平时打交道不多。甚至,中科合成油的生产基地也不在我们这里,而是在安徽淮南。”而目前,伊泰虽然是中科合成油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它的主要股东则包括潞安集团、山西煤化所、神华集团、连顺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而潞安更是中科合成油的第二大股东。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伊泰 煤制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