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走自主创新的核电发展之路

2010-05-27 08:32:05 新华社   作者: 记者 郑晓奕   

从引进法国技术建造大亚湾核电站,到拥有自主品牌、自主建设全球数量最多的核电机组,再到将来出口民族品牌核电技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30多年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核电发展之路。

从国家花巨资送去法国学习核电站操纵技术的“黄金人”,到担任占据中国核电大半壁江山的中广核集团总经理,贺禹的最大愿望是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用自主品牌的核电技术在国内建造更多大亚湾“升级换代”机组,并让中国核电品牌走向世界。

“中广核集团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推动核电产业化发展。”贺禹还认为,发展风电、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也是中广核集团转方式促发展、建设国际一流清洁能源集团的题中应有之义。

创新管理促“量变”

在深圳东面一小时车程外有一片宁静的海湾叫大亚湾。上世纪90年代,这里建造起中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2003年,它的旁边又矗立起岭澳核电站一期。这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自投产至今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每天将9500多万千瓦时环保经济的核电输送到粤港地区。

以大亚湾为起点,中广核集团开始走向全国。2005年以来,我国核电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先后核准建设30台机组。这其中,中广核集团承建岭澳核电站二期、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一期、福建宁德核电站一期、广东阳江核电站、台山核电站一期等18台机组。

核电建设高峰期的到来,使既有的核电管理模式面临考验。如何实现跨地区、多基地、多项目的同时建设?贺禹的答案是“管理创新”。

贺禹介绍,在中广核集团负责建设的各个核电项目,借助“两级矩阵式项目管理模式”,解决了资源能力与快速发展的矛盾,实现了多个核电项目之间的信息共享、经验反馈、资源共用,确保了资源在各项目间的有序流动,彻底打破了以往“一个项目一个工程部、一个项目一个运营队伍”的核电管理模式。

科技创新谋“质变”

在岭澳核电站二期的主控室里,几名操纵员通过数字化仪控系统监控着核电机组各部分的运行状况。这种数字化仪控系统比以往核电站采用的模拟仪控系统大大简化。

贺禹说,借鉴国际核电发展最新潮流和三代核电技术的设计理念,中广核集团正对自主品牌核电技术CPR1000进行新一轮技术改进,使其最终与第三代压水堆核电站技术融为一体,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ACPR核电技术,最终走向世界。

贺禹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研发工作也已全面展开,首台样机将在今年制作完成。核电工程设计是核电领域的技术制高点。贺禹透露,目前一座全球地域跨度最大、覆盖项目最多的核电站三维异地协同设计平台已在中广核集团建成。

建设国际一流清洁能源集团

业内人士估计,为实现我国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的目标,核电装机规模需从目前的908万千瓦扩大到至少7000万千瓦。

“中广核集团将在其中发挥核电主力军作用,力争到2020年实现核电装机5000万千瓦”,贺禹的话语掷地有声。目前,中广核集团正以平均每年核准开工建设1个核电项目为目标,全面推进核电新项目建设。

贺禹介绍,近年来,中广核集团正以技术输出、项目承包、支持服务等方式参与海外核电项目,通过与国际优势企业合资、合营与联盟等多种形式,稳步走向国际市场。同时也加快了海外铀资源的开发步伐,目前已锁定约17万吨天然铀资源,可满足40台百万千瓦机组26年的换料需求。

当然,对中广核集团国际化最好的检验,是参与国际竞标,出口中国的核电技术和管理,在国外独立建造一座完整的核电站。贺禹坚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核电 之路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