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陆如泉:我对全球能源合作治理的三点看法

2018-02-05 10:02:54 全球绿色发展

2018年1月18日“中国能源国际合作论坛2018”成功举办,受到各界关注。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承办,中心主任许勤华教授主持。会上推出了系列研究成果“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16/2017”“2018‘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能源企业全球竞争力评估报告2017”等。为更好地将会议期间的专家思想分享給社会各界,贡献中国能源国际合作事业,我们以专文方式,特配此题目,一一推送专家的发言。

上周我们回顾了开幕式阶段专家发言,从本周起将刊发第一阶段“中国能源国际合作:从能源实力到能源权力”主题发言。

我想表达三个观点,

1、我认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尚未形成一种世界性的国际石油机制。现在形成的石油机制都是区域性的,比如基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IEA(国际能源署),比如基于石油生产国的OPEC,再比如还有在沙特利雅得的IEF(国际能源论坛),因此目前的国际石油机制是分割的。这不像在金融领域有世界银行,有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不像在经济领域,有WTO。但是对于石油领域,全球石油机制到目前为止尚没有真正的建立,为什么没有建立?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先生在《理解全球合作与冲突》这本书中说,没有建立(全球石油合作机制的原因)是美国国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当时的“石油七姊妹”中有五家是美国大石油公司,70年代以前他们是全球石油生产的控制者,也是价格的控制者。他们既控制了产量又控制了价格,任何想改变现状的约束性合作新机制他们都反对。这是导致全球石油机制没有建成的主要原因。

2、第二个观点,如果国际石油机制有的话,它也是分阶段的。分水岭在1973年。1973年的标志性事件是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及IEA正式成立。为什么分水岭不是1960年呢?1960年是OPEC成立之年。分水岭在1973年的原因是大约在1971年的时候,美国石油产量达到历史峰值。1971年之前美国实际上是全球第一大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此后产量开始下滑;同时美国处于“霸权后”时期,全球影响力开始下降,这是外部因素。第二个因素是因为当时美国和苏联在中东战略均势发现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因为我们都知道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美国深陷越战泥潭,美国在中东影响力持续下降。1973年第四次中东石油战争爆发和IEA成立也是一个因素。所以1973年是分水岭,73年之前基本上是“石油七姊妹”为代表的国际石油机制,73年以后是OPEC、IEA联合发挥作用的时代。

3、第三个观点是跨国石油公司起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而且引起越来越大的关注。跨国公司不仅仅是指七姊妹那样的石油巨头,还包括来自欧洲、拉美的石油公司,也包括以中国三大石油央企为代表的中国公司,他们都是跨国公司,他们在全球布局,对全球国际石油机制的影响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当然,全球石油机制的背后是人才。随着中国人越来越多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全球能源合作治理对于中国而言才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陆如泉)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