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天然气价改鸣枪

2010-06-13 12:51:09 《财经》   作者: 陈燕  

提价只是天然气价格改革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打造价格形成机制,这涉及产、输、配各环节诸多利益主体博弈。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掣肘亦不容忽视

议论多年的天然气价格改革终于打响了第一枪。

5月31日,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提高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的通知》(下称通知),宣布自6月1日零时起包括西气东输等在内的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每千立方米提高230元,同时取消大港、辽河和中原三个油气田的价格“双轨制”。

此前于5月27日,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上强调,今年接下来几个月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深化能源价格改革,调整天然气价格。

约一个月前,包括天津、山东、四川在内的多个省市同时上调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此举在当时即被看成是为天然气价格改革探路。

缓解气价倒挂

发改委在通知中指出,随着国内外能源市场供求形势变化,国内天然气价格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调价旨在促进资源节约,理顺天然气价格与其他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引导天然气资源合理配置。

由于近年来中国实行国家统一的天然气指导价,国产天然气价格与国外天然气价格及相关替代能源价格比价偏低。据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国产陆上天然气平均出厂基准价格仅相当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25%左右。与其他可替代能源价格相比,国内天然气价格相当于等热值液化石油气价格的四分之一,燃料油价格的三分之一,进口天然气价格的一半左右。价格倒挂严重刺激了国内天然气需求的迅猛增长。

2010年进口量预计超过150亿立方米。即便如此,天然气供应仍存在较大缺口。今年初海关总署报告预计全年国内天然气供需缺口约300亿立方米,而据有关方面测算,这一数字在2009年仅为90亿立方米左右。

本次调价前,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为每千立方米925元,加价230元后,为解决供需缺口,石油进口公司将为此多支付的成本较为庞大。

但提价同时也会利好国内石化巨头。据银河证券研究员李国洪预计,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今年天然气产量将分别达700亿立方和110亿立方米,本轮天然气调价或能增收140亿元。

“已签的若干大型天然气进口项目,边境价已比国内市场销售价高出许多,进口高气价与国产低气价倒挂矛盾日益严峻,天然气价格已是非改不可。”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表示,此次上调出厂价,是对国内天然气价格长期被低估的一次修正。

除了出厂价的调整,通知还要求,取消大港、辽河和中原三个油气田的价格“双轨制”,即取消计划内外气量的价格差,将出厂基准价格允许浮动的幅度统一改为上浮10%,下浮幅度不限,由供需双方在不超过出厂基准价10%的前提下,协商确定具体价格。

国土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大伟介绍,取消价格“双轨制”是进步也是过渡。在确定基准价的前提下,允许买卖双方协商定价,符合市场化改革取向。

近几年,全国很多地方出租车和城市公交出于成本考虑纷纷“油改气”。此次调价上调了车用天然气与汽油比价,对此张大伟解释称,与石油相比,天然气是低碳清洁能源,且成本较低,这次只是理顺车用天然气价格,引导适度消费,并不代表政策导向变化。

定价机制博弈

天然气价改千头万绪,并非一个“涨”字那么简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相对于价格的涨跌,更重要的是定价机制的确立,而这牵涉到各个环节利益方的复杂博弈。

天然气从产出到终端用户使用要经历产、输、配三个环节。上游勘探生产主要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手中,中游长输管网也主要由上述三大企业垄断,下游负责终端配送的各城市燃气公司是国有民营外资并存。

对应天然气产业的三个环节,分别有出厂价、管输价、终端价三个价格,其中出厂价加上管输价形成城市门站价,然后加上城市管网输配费后,最终形成终端用户价格。产、输、配三环节均由政府定价,前两者由国家发改委定价,配送环节由地方政府定价。

天然气价格改革牵扯到多个利益主体。作为掌控油气开发和管道运输的上、中游企业的代表,中石油主张进口气与国产气的价格对接采用“加权平均”的形式,即在进口气和国产气的管道连接点或出气点实行加权平均的到区门站价格。其具体方法是将进口气价格和国产气出厂价格根据不同来源供应的气量采用加权平均价格,而管输价格根据天然气经过的不同路径采用加权平均价格,二者相加得到管道连接点或出气点的综合门站价。

采用加权平均价方法把进口气因素通过消费权重纳入到定价体系中,可使国内所有天然气价格迅速向国际靠拢。

目前中国最大境外天然气项目是中石油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气源来自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中石油原副总裁、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会长胡文瑞指出,“天然气价格与国际接轨符合市场化改革方向。”

中国石油大学天然气专家刘毅军则主张,国产气与国内替代能源挂钩,而不应与投机性强的国际原油挂钩太密切。如果气油挂钩,气价将过快上涨,可以降的时候也很难降下来,而且会刺激煤制气项目一窝蜂上马,大量消耗一种稀缺能源去制造另外一种稀缺能源本身不可取,也存在环保隐忧。

此外,中国天然气产业链刚进入快速发展期,发展时间短,价格上涨过快会使一些工程项目转而用煤,以后迫于环保压力再煤改气,投资成本将更高。原有化肥等用气项目的调整压力过大,也易导致社会问题。除上述反对意见外,加权平均方法因为操作复杂遭到诟病,比如多气源管道联网后很难区分用户使用的气源和管道运输路径等。

中国陆上第二条天然气长输管道川气东送项目由中石化承建。中石化咨询公司发展战略所原副所长李良主张“一气一价”,即不同气源执行不同出厂价,加上管输费用确定不同地区的基准门站价格。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用考虑国产气与进口气的衔接问题,操作简便,缺点是同一地区存在多种气价,容易造成市场混乱。 

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城市燃气公司,在天然气价格改革中始终呼吁建立城市燃气价格与上游资源价格涨跌联动机制,实现销售价与门站价联动调整。不过业内人士指出,上下游价格一旦实现联动,民用天然气价格必然大幅上涨,对民生的影响不容小觑。

综合权衡上述方案,以“加权平均法”为基础的“一省一个综合门站上限价”,辅之一定程度的“上下游联动”被认为是最合理的路径,一度亦被传是天然气价改最终方案。

不过,据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大地透露,天然气还没有形成相对明确和固定的调价机制。张大伟也表示,业内分歧较大导致天然气价改方案再度延期出台。

按照决策层的思路,天然气价格应与原油等可替代能源挂钩,逐步实行市场化定价。

此次调价规定进口中亚天然气价格暂按国产天然气供同类用户价格执行。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解释说,进口气与国产气的差价短期内还得靠石油公司内部消化,主要是为了照顾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调价背后隐忧

民用气方面,此次调价明确规定,“从紧控制销售价格提价幅度,居民用气价格调整,应按有关规定,履行听证等相关程序”。

国家能源局天然气储备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将控制在居民承受范围之内,“在10%-20%之间”。

作为东北燃气龙头的长春燃气公司在其2009年年报中写道,2010年实际经营环境比预期要差很多,公司天然气价格调整与国家调价政策出台必定产生时间差,且由于民生因素,很难做到同比例调整。

此外,在业内人士看来,比起调价,储气设施建设是更为紧迫的问题。

发改委在此次通知中提到,用气量季节差、峰谷差较大的城市,应研究推行天然气季节性差价、峰谷差价和可中断气价等差别气价政策,以引导用户合理消费,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缓解天然气供应压力。这就需要加快建立相应的储气和调峰设施。中石油原副总裁胡文瑞指出,由于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仅有近十年时间,城市储气和调峰设施严重滞后。

由于运输和储藏等特殊性,天然气调峰能力建设较一般能源更为特殊和复杂,地下储气库是最经济的调峰手段,“在用气低谷时向储气库充气,在高峰时再将储气库储备的天然气输入管网。”张大伟说。

但是建立地下储库对技术要求较高,项目成本也较大。据张大伟透露,目前在浙江金华、天津大港等地区建立了几个储备库,项目主体还是停留在公司层面。张大伟建议,应尽早在国家层面建立天然气战略储备,以解决储气不足引发的“气荒”。

除了储气和调峰设施严重滞后外,城市天然气管网现状亦不容乐观,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理顺价格造成掣肘。

中国石油大学天然气专家刘毅军曾多次深入二、三线城市了解天然气管网改造情况。在他看来,让下游燃气公司过多“消化”天然气上游涨价成本可能威胁城市管网安全。

“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二、三线城市,现在需要将原来用煤气的老管网改造成天然气管网,旧有成本还没完全消化,现在上游涨价成本又不能很好消化,燃气公司很可能因此而拖延危旧管网改造,管网泄露爆炸等安全隐患将大大增加。”刘毅军表示,让老百姓用得起气,“安全用气”是其不可忽视的内涵。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天然气 价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