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煤炭
  • 综合
  • “基石”作用持续夯实 保障能力更加稳固——“十三五”煤炭发展综

“基石”作用持续夯实 保障能力更加稳固——“十三五”煤炭发展综

2021-01-13 10:10:52 中国电力新闻网

“基石”作用持续夯实 保障能力更加稳固

——“十三五”煤炭发展综述

长期以来,煤炭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为我国社会蓬勃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回眸“十三五”,滚滚“乌金”的“基石”作用进一步夯实——

资源保障能力更加稳固,前四年累计新增查明资源储量1513亿吨;产能结构逐步优化,截至2019年底,全国各类煤矿产能40.8亿吨/年,其中产能120万吨/年及以上大型煤矿产能比重为77.6%;开发布局进一步向资源条件好、竞争能力强、安全保障程度高的地区集中,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增长到全国的96.6%。

​煤炭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2016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煤炭行业发展的高频词。五年间,煤炭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相结合,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紧紧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煤炭行业在加快退出无效低效产能的同时,用市场化手段发展优质产能。国家能源局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累计退出煤炭落后产能10亿吨,超额完成化解过剩产能目标;按照产能置换原则核准煤矿项目规模4.76亿吨,核增煤矿产能1.5亿吨。

“基础价+浮动价”的市场定价机制,为克服煤电双方在电煤供应上长期存在的“翘翘板效应”提供了解决方案。2019年,全年电煤中长期合同比重超过75%、履约率超过90%。由于政府建立平抑煤价异常波动的响应机制,完善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建立最低与最高库存制度,稳定基本盘,大部分时段动力煤中长期基准合同价稳定在绿色区间。市场供需平稳,价格处在合理区间,煤炭行业效益持续好转。

国家能源集团北煤南运主通道的黄骅港,是2020年一季度北方煤炭下水量最多的港口。刘建玲 摄

在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下,煤炭与相关行业加快融合发展,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断增强。2019年,前4家大型煤炭企业产量12.4亿吨,占全国的32.2%,比201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底,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煤电装机容量3.2亿千瓦,占全国煤电装机的29.4%。其中,国电集团与神华集团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控股煤电装机1.8亿千瓦,2019年煤炭产量5.1亿吨。

为使职工安置和企业债务处置稳妥有序推进,中央财政安排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对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工作予以支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广大煤炭企业利用专项奖补资金等渠道,千方百计做好关闭退出煤矿的职工安置工作。四年来,安置职工超过100万人,总体较为平顺。

值得关注的是,“十三五”期间,我国煤矿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著提升,属于高危行业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坚持“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和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发展战略,以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为重点,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查补监督管理漏洞,不断完善综合治理系统。

国家能源集团准能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南端帮干道运输卡车正在有序作业。刘杰 摄

国家每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0亿元,支持重点煤矿开展安全技术改造,实施重大灾害治理,推动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持续改善,防灾治灾能力明显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国达标煤矿2042处,其中达到一级标准化矿井418处。

日益进步的智能化技术,成为促进煤矿安全升级的有效手段。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快了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现监测监控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及快速处理。

​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步伐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快推进

“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加快推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努力将生态环境约束转变为煤炭清洁发展的推动力。

在煤炭清洁生产持续推进的进程中,绿色矿山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建成了以大柳塔、红柳林煤矿为代表的一批绿色生态文明示范矿区,以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为代表的绿色开采技术普遍推广。

随着选煤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大力推广应用,升级改造大型现代化选煤厂,煤炭产品质量不断提高。2019年,原煤入选率73.2%,比2015年提高7.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步伐进一步加快。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广泛应用,截至目前,全国燃煤电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约8.9亿千瓦,占全国燃煤电厂总装机的86%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煤粉型锅炉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锅炉燃料燃尽率达到98%,比普通燃煤锅炉提高28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排放指标达到天然气锅炉排放标准。低效燃煤锅炉的淘汰,使得散煤使用大幅减少,由2015年的7.2亿吨下降至2019年的3.4亿吨左右。

“十三五”期间,随着示范项目持续推进建设,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初具规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超低挥发分碳基燃料清洁燃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神华宁煤400万吨/年间接煤制油等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实现平稳运行;潞安180万吨/年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实现全流程满负荷运行;全球首套煤基乙醇工业示范项目建成投产,低阶煤分级转化、煤电/煤化工废物协同处置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2019年,煤制油产量达到921万吨、煤制气产量51亿立方米、煤制烯烃产量1362万吨、煤制乙二醇产量478万吨。

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煤矿智能化建设也在加快推进。

2019年1月,《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发布,旨在引导更多煤炭企业、科研机构及机器人制造企业参与进来,从煤矿安全生产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这一政策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全面启动煤矿井下机器人研究。

随后,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等8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0﹞283号),分阶段提出煤矿智能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并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标准引领、推进科技创新、强化法律法规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明确了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同年7月,《关于开展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推荐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能综通煤炭﹝2020﹞79号)出台,要求各地和有关中央企业推荐一批不同类型、基础较好的煤矿,作为首批示范煤矿加快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280个“有人巡视、无人值守”智能化采煤工作面。

随着煤矿智能化建设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地方和有关企业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内蒙古、山西、贵州、安徽、山东、河南等省(区)联合多部门出台文件和政策措施,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发布了一批智能化相关标准和规范;有关中央企业制定了煤矿智能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国家能源集团和中煤科工集团成立了煤矿智能化协同创新中心,山东能源集团发布了全球首套矿用高可靠5G专网系统。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正在加快组织实施,将引领带动建设一批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煤矿。​​​​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煤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