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宁波数箱子,香港数单子,伦敦数票子?

2021-06-10 08:34:49 上观

关于宁波的港航事业,业界一直有“大港小航”的说法。但在宁波港航业,大多数人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

比如,宁波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戴东生听到这个词时皱了下眉头。“这只是以前口头的说法,现在不建议这么说。”戴东生说,“宁波的航运业规模并不小,目前全市航运业运力总和已经突破1000万吨。”

不过,这座散货吞吐量连续12年保持全球第一的港口城市,在2020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评价中在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的排名仅为第11位,航运服务居全球第16位。

影响排位的因素很多,但人才作为产业发展最主要驱动力的作用不容忽视。从某种程度上看,宁波对“大港小航”说法的芥蒂,反映的正是对航运人才缺口的焦虑。长期以来,受限于城市能级、产业基础等原因,宁波缺乏对从事航运金融、保险、交易等中高端航运服务业人才的吸引力,这也是宁波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

最近半年,国际航运风云变幻,集装箱“一箱难求”的状态已维持了好长一段时间,海运运费大涨。航运市场行情折射出当地人才储备的不足,也进一步放大了宁波各界对“航运人才荒”的尴尬与焦虑。

“一箱难求”愈演愈烈

去年下半年开始,因为全球疫情持续蔓延,欧美港口积压严重,大量集装箱滞留海外,集装箱“一箱难求”。今年二季度,随着火热的贸易需求持续,集装箱需求大增。同时,当前全球除中国外的主要港口因受疫情影响出现了集装箱运输卸载需要排队、空箱回流较慢等问题,再加上苏伊士运河拥堵事件等因素的扰动,更加剧了集装箱区域性短缺的状态。“一箱难求”的状况并未改善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据宁波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宁波口岸进口空箱216.6万标箱,但是装满货的重箱出口超过308万标箱,算上空箱出口和新造箱,集装箱缺口仍超过24万标箱。尤其4月,重箱出口环比增加17%,空箱进口环比只增加了2%,单月差额就超过了17万标箱。6月2日,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总部召开2020年度股东大会,董事长兼CEO麦伯良在对行业发展情况进行研判后提出,由于集装箱运输仍然供不应求,今年年内“一箱难求”的局面很难扭转。

所谓的“一箱难求”,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讲,其实缺的不是集装箱而是舱位。“疯狂”的集装箱背后,放大的是相关企业“缺人”的尴尬。“整个市场表现可能是看起来很火爆,但对货代企业来说,最直接的影响是工作量成倍增长。”宁波亿胜国际物流公司总经理朱存勇告诉记者。以往,在舱位足以保证的情况下,货代企业在订舱时只需一票货物订一个舱位。但现在的形势下,可能需要为同一票货物重复预订多家舱位。“其实很多都是无效劳动。”朱存勇话语中有些无奈。

“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加班。”上海和明航运服务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经理陈静骅认为,长时间重复无效的劳动,加上相对低的收入水平,使得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很多年轻人可能干脆就转行了。我们这一行现在是资深人员在流失,但新人入行的意愿在减少。”陈静骅说,技能应用型航运人才的缺口由此产生。

人才储备“有点落后了”

“宁波的人才储备有点落后了。”这是许多货代企业负责人的感受。但这曾是宁波的优势。2003年,浙江省、宁波市两级政府分别提出“水运强省”和“以港兴市”的构想,一系列扶持政策激发了民间投资航运业的信心。民营企业进入航运市场,从船舶运输和港口及辅助服务的装卸堆存、仓储运输、货代等低附加值环节入门,迅速吸引了大批相关人才投身航运领域。在此基础上,宁波的高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开设的涉海涉港专业也多以培养物流管理、跨境电商、报关等专业技能人才为目标,并一度形成优势,有效反哺产业发展。

但如今情况却变了。去年开始,缺箱、缺舱加剧,海运价格一路飙升。从数据看,欧洲、美国等航线运价比去年下半年涨了三四倍。6月4日,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报收于3091.58点,比3月19日的年内最低值2014.61点上涨53.4%,再创历史新高。而一年前的2020年6月5日,该指数报价仅为702.72点。宁波市鄞州区物贸联合会会长高洋江向记者解释:“从中国运到美国东部的一个集装箱往常的运费大约是1500美元,现在涨到15000美元甚至更高,中间存在着10倍的利润空间。”

高洋江表示,过去半年,宁波的货代企业一直是“痛并快乐着”。得益于持续上涨的海运价格,许多货代企业的利润率因此大幅提升。同时,在突破业内普遍预估的9800美元峰值之后,一路飙升的海运价格也带来了难以预计的高风险。根据5月25日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联合发布的《国际物流产业数字化发展报告》的调查数据,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表示,货代企业垫资额突增,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由于缺箱、爆舱、晚点等原因,物流计划执行不可控,业务开展难度大增。

不过,面对将近10倍的利润空间,仍有大量资本进入货代行业。今年春节以后,有新成立的货代企业甚至开出超过50%的加薪幅度“抢人才”,迅速打破了行业原有的薪资结构。许多经营多年的货代企业都感受到了“招人难”的压力。比如,环发讯通(天津)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总经理章群向记者抱怨:“我们从3月份开始打算招一个操作员,现在已经是6月初了,一直没有招到。上周好不容易招到一个,但上了两天班又离职了。”在章群看来,行业缺人的状况今年十分普遍,许多人“待价而沽”,按原先的薪资水平招不到人,即使“溢价”招人也可能面临“恶意挖角”。

院校企业标准“不匹配”

随着用人成本的不断高涨,朱存勇和陈静骅只能转而寻求招聘新人自己培养的模式,但宁波相关院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似乎又不完全匹配。

“学生培养周期长,上手慢。而且宁波的相关院校还是偏少,招人依旧有些困难。”陈静骅说,“目前来看,宁波的教育资源相比一些内地城市比如武汉、成都、南京等几乎没有优势。即便在原有的优势如涉海涉港等专业上,整体相比可能还是有差距。而宁波的生活成本和消费水平又在不停上涨,很多学生可能不愿意到宁波来,有一些在宁波工作几年后可能也会回到内地城市定居。”考虑到“招人难”的现实情况,目前企业已经将部分部门转移到成都、南京等城市。

宁波的“航运人才荒”不是个新问题。从总体看,宁波的港航事业深陷“人才荒”的原因之一是留不住人。“近年来留不住学生,毕业生留甬率低。”戴东生告诉记者,根据2020年的数据分析,宁波16所高校毕业生的留甬率大约为41%,即使细分到物流管理、跨境电商、报关等宁波传统的优势专业,毕业生留甬率最高也仅为60%,若把时间跨度拉长些,有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留在宁波工作一年以后的毕业生离职率也达到了50%。

“宁波现有的人才政策针对性不足。”戴东生建议,针对港航方面的人才,宁波可以出台一些特殊的政策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比如,在“3315计划”和相关的招才引智政策中对港航方面的人才有所侧重,进行专项补贴或推出特定的所得税减免等,助推形成港航人才生态的“热带雨林”。

4月29日,在宁波鄞州区白鹤街道举行的港航服务业人才发展论坛上,宁波大学海运学院教授刘桂云作专题报告,分析了宁波航运服务业的发展背景、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刘桂云强调,引进和培养航运人才是宁波发展航运服务业的重要任务,宁波要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拓宽培育人才的途径,以及营造留住人才的环境。

刘桂云提出,浙江现有港航服务相关的博硕学位点12个,其中博士点1个、硕士点11个。另外,浙江各个高校还设有经济学相关的博硕点20多个、金融学相关的博硕点10多个、管理学相关的博硕点40多个、海洋领域的法学博硕点4个。依托这些高校教育资源,宁波可以“大力推进高端航运人才培训,加快发展航海教育与培训,以及加强航运业务操作人才培训”。

打造船队聚拢船力运力

宁波已在积极行动,探索破局之道。

4月29日,宁波鄞州区商务局和宁波市国际联运协会、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人才协同培养基地合作协议,构建灵活有效的“引智培智”“引才聚才”机制,努力集聚和培养更多的港航服务业人才。

宁波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则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港航物流人才的专项行动方案,就宁波的港航服务业人才情况进行摸底,并配套制定港航物流领军人才、特色人才编制和待遇政策,以及航运金融、法律、税务等专业人才引进、交流、教育培训政策,引导和鼓励专业人才流向港航服务企业、功能性机构。

在宁波城市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做大做强航运服务业始终被视作是一个重大命题。长期以来,宁波也在致力于破解“宁波数箱子、香港数单子、伦敦数票子”的产业链困局。然而,在当前条件下,宁波要在国际海运领域实现突破可能并非易事,一味“押宝”高端港航服务业的效果可能也有待观察。事实上,“无好巢,引不来金凤凰。”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宁波航运服务业产业规模较小、行业传统、附加值低,本身对高端港航服务业的发展需求不足。过于注重高端人才,而忽略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对当下的宁波港航事业可能并非良策。

宁波“航运人才荒”由来已久,要破解可能并非一日之功。只是在当下海运市场风起云涌的新阶段,这种焦虑感被无限放大了。近年来,各类针对宁波航运服务业的发展规划、策略建议,都在强调要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交易经纪、法律仲裁这类“高端”航运服务业。但宁波市港航管理中心航运处副处长俞平指出,这并不是宁波的强项,在主业不强的前提下要实现“高端突破”,难度非常大,“当前宁波发展航运服务业应该聚焦主业,打造一支上规模、上水平的宁波籍海运船队,聚拢船力运力,打牢主业的‘根基’,各类服务业自然会‘枝繁叶茂’。”

俞平建议,应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宁波“航运人才荒”的问题。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一体两翼”格局,强调分工协作、强化比较优势,或许是最有效的合作途径,也是合作共赢的基础。“宁波的优势在于货物和船,我们通过港口把货物集中了,通过相关的政策把船集中了。金融、保险等高端服务业应该交给人才集聚度更高的上海去做。”俞平表示,宁波打牢了基础,整个长三角港口群去跟新加坡、伦敦竞争也就更有底气。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