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低价换市场不值得 中国终结稀土“疯狂时代”

2010-08-09 12:57:00 中国新闻网

30年来,中国供应着世界稀土需求的绝大部分,如今这一份额已经达到了90%,但中国的绝对市场占有率是通过长期的低价出口,忽视环境成本换取的,被称为“不值得高兴”的成果,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世界市场实际上是通过我们的无序竞争和忽视应用技术“高价”买来的。

低价背后

“中国控制着全世界的稀土市场,出口配额的减少就意味着价格的上涨,实际上中国已经拥有了稀土的世界定价权。”一位参加首届中国稀土[1.88 0.00%]峰会的外国企业家在私下里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达了中国垄断世界稀土资源的观点。

被国外企业忽略掉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价格。1990年至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但价格却下降了50%。虽然从1998年开始,国家启动了稀土产品出口配额制度,但中国稀土低价出口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扭转,2005年前后,稀土价格低至每公斤16元,被媒体戏称为“比猪肉还便宜”。

与此同时,低水平的稀土开采也给当地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在北方草原,露天的稀土开采不仅破坏了草场,而且分离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剂污染了牧民赖以生存的地下水。在南方,更为分散的开采、分离企业严重污染了当地环境,一位南方稀土企业高管告诉记者,自己真不希望家乡有稀土,“价格这么低,对环境破坏性那么大,卖出的钱根本不够治理环境的。”

“疯狂时代”

而在过去近30年间,中国稀土经历了一个 “疯狂时代”。据澳大利亚矿业公司提供的数据,从1950年至2008年,美国一共生产了54万吨稀土氧化物,同期消费量为64万吨,而后来的中国只用了4年的时间就生产出了美国58年的量。

中国惊人的“生产能力”让美国人“畏惧”,在1984年达到生产的峰值(美国生产了25000吨的稀土氧化物,占世界产量的60%)之后,美国在中国稀土的冲击下,一路下滑,2002年美国停止了稀土分离生产,在此前其他西方国家已经纷纷关闭自己的矿山,专门购买中国的廉价稀土资源。

这一现象持续了近30年,虽然其间国家对稀土资源出口进行配额限制,但中国生产能力供大于求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扭转,“中国用30%的资源供应全球95%的市场”也被国外企业习以为常。

事实上,国家对稀土产业的重视是一贯的。早在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把稀土开发列入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1975年,中国便成立了稀土领导小组,随后国务院机构几经调整,但专门的稀土行业管理机构一直得以保留。1991年,稀土被列入国家保护矿种。但也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中国稀土的乱局达到极致,遍地开花的开采、相互倾轧的价格,让外商左右逢源,从中获利。

也正是这个时候,国家着手对稀土行业的第一次整合,国家原计划组建南、北两大稀土集团,由发改委和经贸委牵头此事,大致规划是北方集团以包头钢铁主导,南方集团以中国铝业主导,结果不了了之。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国稀土乱局在根源于资源与应用不匹配,由于国内的应用技术差,开采出来的资源只能大部分用于出口,加上企业的分散,生产没有计划性,导致中国稀土长期供大于求。“虽然稀土价格最终由市场说了算,但我们的乱局给了外商左右市场的机会。”

新的局面

随着国家对稀土行业的整治,对出口配额的严格控制,中国稀土产业面临新的选择。在许多外商的眼中,中国拥有稀土就如澳大利亚拥有铁矿石,而欧美国家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寻找稀土资源,也如同中国在全球寻找铁矿。

与10年前不同的是,中国现在既是最大的稀土资源供应国,也是最大的稀土产品消费国。按照杰克·利夫顿的预测,未来5年,中国的稀土消费将占世界消费总量的60%至65%,而有国内专家更是预测到2020年,中国对稀土的消费将占世界的80%。

但比西方失去技术和人才出口相对应的是,中国一直没能建立起先进的稀土应用型产业,而西方在利用中国廉价稀土资源的同时,也将精力集中在了应用技术领域。实际上中国付出的经济成本更大,因为西方国家买进中国稀土,而在应用环节又卖给中国,“买的是‘猪肉价’,卖的就是‘黄金价’了。”

“欧美国家需要资源,中国需要技术,已经成为共识,如何协调会成为影响未来中国稀土与世界稀土关系的重要因素。”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现在大家都在观望,“只是中国资源在手,心中不慌,但也期盼出现双赢的局面。”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中国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