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能源
  • 太阳能
  • 采煤深陷区崛起“能源绿洲”——走进白音提布生态光储电站

采煤深陷区崛起“能源绿洲”——走进白音提布生态光储电站

2025-05-14 09:35:37 中国化工报   作者: 陈菲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一片深蓝色的光伏板阵列如波浪般铺展开来。这里是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白音提布光储电站——一座在布尔台采煤深陷区上将生态伤疤转化为“绿色能源+生态修复”试验场的创新之地。近日,《中国化工报》记者走进白音提布,探寻这座光储电站如何以科技之力奏响生态与能源的和谐乐章。

从沉陷区到能源绿洲——一场土地的“重生”

驱车驶入电站,连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板下生长的耐阴植物与远处起伏的地势遥相呼应。“这里曾是采煤沉陷区,地表塌陷、扬尘漫天,土壤结构被严重破坏。”电站负责人康宏介绍说。

通过覆盖光伏板抑制扬尘、板下种植耐阴作物,这片土地实现了从“黑色疮疤”到“蓝色屏障”的转变。更深远的是,光伏电站的建成让传统煤矿区摆脱了对煤电的依赖,每年输送约4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万余吨。

“风沙少了,我们计划让草场慢慢恢复,明年你们再来的时候,牛群也有了新牧场。”康宏指着远方那块他们准备种植苜蓿的空地,满眼的笑意。

从人工巡检到“天空之眼”——光储电站有“智慧”

在电站的智能监控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数据:发电量、储能状态、设备健康度……运维人员轻点鼠标,一架无人机从远处的机库自动升空,开始对光伏板进行巡检。“过去人工巡检3万块组件就需要1天时间,现在无人机仅1小时就能完成。”电站的技术人员高兴地介绍道。

通过可见光与红外热成像双模识别,人工智能系统能精准捕捉龟裂、热斑、蜗牛纹、植被遮挡等17种缺陷,并自动形成包含巡检日志、设备故障地图、设备故障类型、设备故障数量等信息的光伏区巡检缺陷报告。当Ⅳ智能诊断系统发现异常时,无人机还会“接单”飞赴现场二次确认。这种“天眼+地网”的协同,让组件故障处理效率提升40%,每年减少发电损失超百万千瓦时。

从光伏发电到调峰储能——“捕捉”每一缕阳光

电站内,平单轴跟踪支架如向日葵般缓缓转动,追逐着太阳的轨迹。“这种技术让发电量比固定支架提升12%~15%,相当于每天多‘捕捉’1小时阳光。”工程师指着旋转的光伏阵列解释道。

一旁的储能集装箱无声运作,电池组在电网低负荷时储电、高峰时放电,每日完成2次充放循环,年调峰电量达500万千瓦时。更令人惊讶的是,运营2年后电池容量衰减率不到2%,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储能设备的稳定运行,让弃光率始终控制在较低水平。”康宏介绍道。

从示范电站到生态集群——蓝色矩阵不断延伸

荣誉墙上,2023年全国光伏场(站)劳动竞赛优胜奖、2024年安全管理标准化一级班组等证书熠熠生辉。这些奖项背后,是白音提布对行业标准的重塑——它证明了采煤沉陷区不仅能修复生态,还可成为高收益的新能源基地。

未来,他们将通过技术迭代,将“光伏+储能+生态修复”模式复制到更多地区。“我们希望将这种理念传播得更远,在更多合适的场景厚植绿色能源的沃土。”说到此处,值守电站的工作人员望向远方,那里,新的光伏矩阵正在搭建。

白音提布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技术创新的案例,更是一场关于土地重生、能源转型、人与自然和解的深刻叙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革命的另一种可能——用科技治愈生态,让阳光照亮未来。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白音提布,生态光储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