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WGC2025(世界燃气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LNG接收站的建设、运营与发展”时事辩论论坛引发行业关注,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史本训在论坛中发声,从使用方视角深度剖析LNG接收站选择策略与理想建设标准,为行业数智化运营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中燃方案”。
据悉,该论坛由英国石油公司全球氢、氨、天然气市场副总裁吴玥主持,EXMAR公司开发总监Kiell Wouters, Kpler公司液化天然气与天然气首席行业分析师Go Katayama、国家管网市场部副总经理杨安也作为代表参与话题讨论。
据相关咨询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天然气对外依赖程度将超50%,其中很大一部分需求需依靠LNG来满足。中国燃气作为覆盖全国29个省份、运营660多个城燃特许项目的行业领军者,以年均超400亿方的天然气供应及贸易规模,深刻洞察供应链痛点。史本训指出,中国燃气已提前布局300万吨/年长期供应合同,并通过科学筛选LNG接收站,为稳定供气筑牢根基。
在辩论环节,史本训围绕区位布局、运营能力、商业灵活性、流通效率、政策协同五大维度,系统阐释中燃的接收站选择方法论,并创新性提出理想接收站的“基础设施+运营服务”双轮驱动标准。在码头位置方面,提出需以最短经济半径覆盖终端用户,最大程度降低物流成本与供气成本 。同时指出,码头的接卸能力和生产运营能力也至关重要,涵盖以码头水深、岸长为基础的接货能力,货运车辆装载能力,液态气化能力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货物的周转效率。
在商业条款上,史本训强调,中国燃气更看重经济性与灵活性,尤其关注提货周期和气液转换灵活性。并举例指出,去年冬天,受天气变化和国内管道气销售政策调整影响,传统45 - 80天的提货周期难以满足需求,大量LNG积压在码头,这凸显了在提货周期和窗口期安排上要增强灵活性的必要性。此外,管网互联互通、LNG槽运、气液互换等托运和交易的便利性,以及进口退税政策的返还情况,也是选择接收站的重要考量因素。
对于理想LNG接收站应具备的特征,史本训提到,从基础设施条件来看,首先要有强大的接卸能力,包括年接卸量、仓储量、周转能力以及靠岸吨位和水深条件;其次是出色的加工能力,即高效的气化和液态装载外运能力,这与接卸、仓储能力协同,可显著提升接收站周转能力;最后,完备的应急保障能力不可或缺,以应对各类极端天气情况。从运营条件来讲,接收站除做好自身运营调度外,应加强与用户的信息沟通,及时共享码头窗口期货物库存液位、每天装车数量、气化方数,甚至在岗货运车辆等详细信息,帮助用户科学安排,提高运营效率。
作为WGC2025的焦点议题,此次辩论不仅是一场行业智慧的深度碰撞,更将为全球LNG接收站优化运营模式、应对未来挑战指明方向。中燃方案的亮相,有望加速行业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推动LNG供应链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