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每年报废的动力电池高达80万吨,如果平铺开来,可以堆满750座足球场。
这些废旧电池含有大量的锂、钴、镍等关键金属,既是宝贵的经济资源,也是保障产业链安全的重要一环。
谁能想到,一个大学教授竟然从这些“垃圾”中看到了巨大商机,并通过20多年的努力,打造出了一家年营收超过330亿元的世界级企业。
他就是格林美(6.820, 0.00, 0.00%)创始人许开华。
他15岁就考入中南矿冶学院(后并入中南大学)冶金系,比后来的比亚迪(107.100, 0.00, 0.00%)创始人王传福还早两年入学,两人成为了师兄弟。这个系后来因涌现出大量锂电池行业领军人物,被誉为锂电池界的“黄埔军校”。
从中南大学冶金材料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许开华留在母校任教。2000年,许开华赴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习,与日本著名环境科学家山本良一交流时,对方提出的“地球极限论”让他深感震撼。
山本良一警告说,如果人类不建立资源循环系统,未来的城市将被垃圾埋葬。许开华还注意到,当时日本很多学者都在研究资源循环利用与清洁生产技术。
作为冶金材料专业人士,他非常清楚电池中的重金属对环境的影响——一块手机电池就能污染5吨水体或0.5平方米土壤。
这次日本之行改变了许开华的人生轨迹。他意识到电子废弃物回收蕴含巨大商机,既能为环保做贡献,又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2001年,35岁的许开华毅然辞去大学教职,在深圳创办了格林美,确立了“让废物变宝,还地球绿美”的发展方向。
当时,从电子废弃物中回收超细钴镍粉体的技术,被加拿大等少数国家垄断。而传统人工拆解效率极低,每天处理不足5组电池,还存在爆炸、电解液泄漏等安全风险。更严峻的是,这种回收成本甚至高于直接开采矿石冶炼。
所以许开华带领团队投入大量资源,研发突破技术的壁垒。
不过创业初期,实验室一年电费就需要几十万元,而营收几乎为零,资金一度濒临枯竭。所以工资常常拖欠三五个月,部分团队成员因此选择了退出。
但许开华坚持抵押个人资产贷款,持续投入研发。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团队终于攻克核心技术:研发出湿法冶金工艺,将电池浸泡在特制化学溶液中,通过调节酸碱度实现金属分层沉淀。
这一突破使钴的回收率从传统的30%大幅提升至95%,纯度达到99.99%,甚至超过了加拿大进口产品。
同年10月,格林美荆门园区一期工程超细钴镍粉产线建成,实现超细钴镍粉量产,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技术突破只是第 一步。那时市场对“回收金属”存在广泛偏见,客户普遍质疑“垃圾里炼出的金属能否达标”。
为打开市场,许开华制定了两大策略:一是推出免费试用政策,降低客户尝试门槛;二是主动上门争取合作。
他曾为争取某客户,在对方老总家门口等了4个多小时,直到深夜12点,最终打动了客户,促成考察。
2006年,格林美终于迎来了首单业务,但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08年。那时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第二大矿业巨头力拓的加拿大镍粉供应商停产,力拓急需寻找替代源。
格林美凭借湿法冶金工艺生产的高纯度镍粉,通过了力拓严苛的质量检测,成为其核心供应商。这一合作不仅为格林美带来了稳定订单,更彻底打破了“回收=低质”的行业偏见,为企业贴上了“国际品质”标签。
2010年,依托力拓等大客户的合作基础,格林美在A股上市,成为中国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获得了规模化发展的资金支撑。
此时,许开华敏锐地察觉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即将爆发。他判断: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未来将出现大量退役动力电池,“公路上每一辆电动车都是‘移动矿脉’”。
2012年,许开华推动格林美收购江苏凯力克钴业,打通了“消费电子废弃物—动力电池回收”的循环产业链,正式切入新能源领域。
2017年,当全球资本还在疯抢锂矿时,格林美已在湖北荆门建成国内首条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处置生产线,成为行业内最早布局该领域的企业之一。
此后,格林美加速全球布局,短短数年间在国内外建成16个循环产业园,辐射中国11个省市及南非、印尼、韩国等国家,形成覆盖“回收—拆解—提取—再利用”的全流程网络。
随着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竞争加剧,格林美正持续通过技术创新巩固自己的领 先地位。
截至2025年,企业累计申请专利5000多件,主导或参与起草18项动力电池回收国家标准,成为行业技术标准的核心制定者之一。
在具体技术应用上,格林美研发了多项关键技术提升效率与质量。例如智能分拣系统可在10秒内识别电池型号,配合激光切割与机器人(20.200, 0.00, 0.00%)手臂实现毫米级拆解,每天处理量从早期的50吨提升至300吨。
还有X射线分选机可精准识别废铝中的锌、铁等杂质,使再生铝纯度达98%。另外其首创的分层焙烧术,利用黄铁矿释放的硫蒸气破坏电池结构,将钴的回收成本降低了20%。
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回收效率,还推动了回收价值提升——通过“回收—再生—再利用”的闭环模式,每吨电池回收价值从2.5万元增至8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重提升。
在格林美的荆门基地,每天正理200吨废旧电池,可回收锂金属40吨,相当于减少2000吨锂辉石开采。每年减少碳排放50万吨,相当于种植2700万棵树。
从更大的视角看,中国钴的进口依赖度高达98%,二手电池回收成为化解这一供应链风险的核心途径之一。因此,格林美的业务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关系到国家资源安全战略。
发展至今,格林美2024年营收已达332亿元,目前市值超过350亿元。其一年回收拆解的动力电池达3.6万吨,客户覆盖了三星、LG、宁德时代(279.000, 0.00, 0.00%)等头部电池厂商。
未来几年,动力电池退役数量将迎来大幅增长,被认为是最 具确定性的产业风口之一。
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许开华回忆道:“十多年前,也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投电池?我回答说,我就是做回收的,格林美的使命就是做循环,我们不能把使命忘掉。现在,产业发展的大机遇来了!”
根据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产业研究部预测,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82万吨;自2028年起,退役量将超过400万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产值将超过2800亿元。
格林美作为行业龙头,2024年回收拆解的动力电池达3.6万吨,占中国动力(23.230, 0.00, 0.00%)电池报废总量的10%以上。未来几年,随着电池报废量的急剧增加,格林美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从突破国外超细钴镍粉技术垄断,到建立国际品质口碑,再到抢占动力电池回收赛道、制定行业标准,过去二十多年,许开华的每一步都紧扣技术突破与产业需求。
他带领格林美实现了从“技术跟跑”到“全球领跑”的跨越,也推动中国废旧电池回收产业从“无人问津”,发展为2025年的朝阳产业。
这位在废物堆里埋头苦干的大学教授,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