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实践过程:踏访遗产地,触摸电力发展印记
实践团沿 “近代萌芽 — 红色记忆 — 大国工程 — 现代革新 — 遗产新生” 脉络展开探访:在天津外资电车电灯公司旧址,1904 年《天津电车电灯特许经营合同》与 1905 年老电缆,具象化 “外资垄断” 的历史束缚;福州 “电光刘” 展厅,泛黄账本与图纸还原刘家兄弟 1910 年凑 30 万银元办电、提发电机效率 15% 的民族工业抗争史;河北沕沕水水电站,老员工讲述 1948 年战士熔炮弹壳造齿轮、抢修供电的红色故事,水轮机弹痕与蜡像见证战火坚守;吉林丰满、四川二滩水电站,从 “殖民工具” 到 “年供 10 亿度”“高拱坝技术突破” 的转型,展现大国工程蜕变;长治特高压串补区、广州抽水蓄能电站,“西电东送” 数据与 “电力银行” 调峰模式,呈现现代电力智能革新;青岛胶澳电汽事务所旧址,AR 技术还原 1920 年配电场景,让工业遗产 “活” 起来。
02 实践成果:从记录到转化,夯实实践价值
本次实践并非单纯走访,更形成可落地的成果体系:一是汇编《电力百年遗产史料集》,收录1904年合同副本、“电光刘” 账本扫描件、沕沕水炮弹壳零件照片等实物史料,标注长治站串补参数、广州电站单日调峰数据,为专业教学提供 “实景案例”;二是留存精神载体,录制老员工口述史视频、整理实践日志,将 “战火抢修信念”“慢钻研精神” 转化为故事素材;三是助力遗产活化,向青岛电力博物馆提“优化 AR 互动模块”建议,向丰满水电站献 “青少年研学路线”思路,部分建议获采纳。
03 实践意义:从认知到担当,深化育人实效
对学生而言,老电缆刻痕、炮弹壳温度让 “外资垄断”“拱坝应力” 等课本概念从抽象变具体,团员均表示 “专业认知更立体”,打通 “理论 — 实践” 壁垒;对遗产地而言,实践团的史料补充、活化建议,为电力遗产保护提供青年视角,丰富展示内容与社会影响力;对行业而言,从天津自主萌芽到长治特高压 “领跑”,实践团深刻理解 “电力史是信念与技术的史诗”,这种认知将转化为青年守护能源安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时代担当,为行业注入精神动力。
八处遗产地串联中国电力 “跟跑 — 领跑” 的百年路,本次实践则让这段历史从文字变为 “可触摸、可传承” 的行动。未来,实践团将持续传播电力故事,以专业之力承百年薪火,让电力之光照亮国家发展新程。
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张紫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