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第六届北大能源论坛暨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成立五周年 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2025-10-31 11:26:12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   作者: 能源小编  

2025年10月28日,第六届北大能源论坛暨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成立五周年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本届论坛以“回顾‘十四五’能源成就,展望‘十五五’美好未来”为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出席了论坛活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宏平,东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友宏等27位两院院士和一位国外院士出席了论坛,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Fatih Birol)、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院士、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焦方正、鄂尔多斯市副市长张秀玲分别进行了致辞。出席会议的还有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鄂尔多斯市政府、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管网、国家电网、华能集团、中盐集团、中化集团、中金公司、中信集团、陕西延长石油、宝丰集团、江西天然气集团、伊泰集团、新奥集团、万江新能源、蒙泰集团、腾远煤矿、意大利SNAM、埃克森美孚、康菲、壳牌、切尼尔、中华煤气、奥德赛、法国电力、加拿大CSIT公司、中国燃气协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中国能源网、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西安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政府部门、企业、机构与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北京大学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的领导和教师参加了论坛。

 

国际能源署署长Fatih Birol在致辞中高度评价北大能源研究院与国际能源署在能源研究领域的密切交流,感谢北大能源研究院在支持国际能源署研究成果在中国传播和交流方面所做的努力,并期待双方未来能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

 

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在致辞中表示,北大能源研究院始终聚焦能源战略、关键技术等领域,组建了高水平跨学科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初步建成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院,为国家能源决策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应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北京大学将继续支持研究院发展,培养卓越人才,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我国能源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致辞中表示,北大能源研究院与能源研究会长期保持紧密合作,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国际能源合作等方面贡献了诸多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研究支撑。与此同时,研究院也积极支持国家能源政策制定,特别是在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电力体制改革、“十五五”规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双碳”转型的关键时期,他期待研究院继续坚持“软硬结合、交叉创新”的工作范式,聚焦转型真问题,总结鄂尔多斯等示范项目的成功经验,并扩大国际能源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焦方正在致辞中指出,我国油气行业紧扣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发展主线。北大能源研究院在页岩油气勘探、碳中和路径优化、新能源及数字化等领域成果显著,特别是在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和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方面贡献突出。北京大学与中国石油的基础研究战略合作已成为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范之一。面向“双碳”目标,期待与北大能源研究院一道,持续加强交流合作,以科技突破筑牢安全根基,以体制创新驱动绿色转型,为我国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鄂尔多斯市副市长张秀玲代表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成立五周年表示祝贺。她提到,北京大学与鄂尔多斯的合作硕果累累,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作为校地合作的典范之一,在天然氢气技术攻关、零碳机场建设、智慧矿山示范项目打造等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为鄂尔多斯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未来,鄂尔多斯将继续携手北京大学,聚焦深层煤层气、零碳技术等前沿方向,共同探索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路径,致力于将鄂尔多斯打造为全国绿色转型标杆和北方新能源产业高地,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作研究院五周年工作汇报。他表示,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研究院在能源战略政策、页岩油基础研究、天然氢成藏机理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在与鄂尔多斯市政府的校地合作中,双方合作建设了全球首个零碳机场,实现了全国第一口天然氢科探井的钻探,研究院也在技术上支撑了鄂尔多斯第一口深层煤岩气的探索井。在校企合作方面,研究院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企业开展了广泛合作,推动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力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五年来,研究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余个,在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60篇,培养了6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国际合作方面,研究院也与国际能源署、国际燃气联盟、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机构建立和保持密切交流合作。

展望未来,研究院将继续聚焦国家“双碳”目标,致力于分布式能源研究、地下清洁能源开发、中低成熟度页岩油技术体系构建以及智慧能源系统扩展。金之钧强调,颠覆性技术如可控核聚变的发展将对未来的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他期待研究院能为我国能源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能源研究院杨雷、刘全有、毛善君、刘扣其、章凯强、张川、张远银、吴辉、孙慧分别就“零碳产业园区的机制与政策思考”、“松辽盆地无机甲烷富集与资源潜力”、“煤矿时空大模型”、“陆相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研究进展”、“二氧化碳地质利用封存:从纳米限域走向工程实践”、“综合能源系统优化模型构建与应用”、“天然氢勘探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进展与应用实践”、“‘十四五’能源发展评述”,汇报了最新研究成果。

 

在圆桌环节,出席嘉宾有“十五五”能源规划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龙德,中国石化副总裁、董事会秘书、正高级经济师黄文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宁夏宝丰集团董事长党彦宝,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主持大家围绕“双碳”目标下的能源企业转型路径展开了深入讨论。

刘吉臻指出,能源转型的核心在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系统需要适应可再生能源波动性、间歇性的本质特征。他建议注重发展灵活调节电源、需求侧响应以及新型储能等技术,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和优化电力市场机制,实现能源安全与绿色低碳的协同发展。

孙龙德认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需坚持“稳中求进”原则,发挥油气资源在能源保供中的“压舱石”作用。他认为应坚持“油气+”发展战略,即在保障油气主业的同时,积极布局氢能、地热、CCUS等新兴领域,推动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融合发展。他特别强调,技术创新是转型的关键,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

黄文生指出,能源产业链的价值核心位于微笑曲线两端——勘探与科技创新。他强调,勘探决定资源基础,科技是实现低成本、可靠、可持续能源的关键驱动力。他认为天然氢气在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极具潜力,但需突破成藏理论、运输技术等瓶颈。

吕文斌强调,能源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中之重。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就是要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以更大力度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他建议加强能源布局变化及供需格局调整、可再生能源持续大规模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传统能源有序退出和转型发展的合理路径等问题研究。他提出,要建立健全与能源转型规律和节奏相契合的投资机制,以及能源系统成本上升压力下的合理分担机制。还应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时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提升我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话语权。

党彦宝介绍了宝丰集团在光伏制氢领域的创新实践。他指出,绿氢是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宝丰集团已建成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太阳能电解水制氢项目,致力于打造“光伏+绿氢”一体化产业链。他呼吁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绿氢标准体系和认证机制,降低绿氢生产成本,推动绿氢在工业、交通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为能源革命注入新动能。

在签约、颁奖仪式环节,“北大–宝丰碳中和联合实验室”宣布成立,研究院院长金之钧与宝丰集团董事长党彦宝共同为实验室揭牌。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天然氢气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关键领域联合攻关,为助力“双碳”目标探索落地实践。

内蒙古金氢地质勘探有限公司(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于2023年孵化的全国首家天然氢气专业勘探开发企业)与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签署增资协议,双方将在天然氢气绿色能源勘探开发领域合作纵深推进。

 

 

朴世龙副校长向伊泰集团颁发“北京大学杰出教育贡献奖”,以感谢伊泰集团在推动能源转型、支持高校科研、助力产学研融合发展等领域所做的贡献。伊泰集团此次捐赠的2亿元资金,将专项用于建设“北京大学伊泰能源大厦”。

 

最后,金之钧总结道,未来十年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来自国内外的机遇与挑战,北大能源研究院将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践行“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的理念,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共同迎接充满无限可能的能源新纪元。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北大能源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