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已满一周年。平稳运行一年来,甘肃电力现货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在电力安全保供、新能源消纳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新能源高占比场景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服务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先行先试到示范引领,甘肃电力现货市场怎样实现这一跨越?科技日报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电力现货市场是在电力中长期市场交易基础上,主要开展日前、日内和实时电力交易的机制,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力现货市场以15分钟为一个交易节点,通过发电侧、用户侧‘报价报量’的现货市场参与模式,实现煤电、水电、新能源、用户同台竞价,以实时价格信号引导清洁能源优先消纳、用户按价用电。这已成为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还原电力商品属性、促进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的有力举措。”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调度中心主任杨春祥说。
2024年9月,甘肃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截至今年8月底,甘肃全省共有发电侧563家、装机总容量达7400万千瓦的经营主体参与现货市场交易;用户侧参与现货市场交易的达454家,月均用电量近50亿千瓦时,占市场化用电量的60%,经营主体规模与参与度持续提升,市场活力持续增强。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监事长潘跃龙说,甘肃是全国电力现货市场连续结算运行时间最长的省份,自2021年5月启动结算试运行以来,在市场机制、规则模板、技术方案、运行参数和风控指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正式运行一周年以来,甘肃电力现货市场整体呈现出五大特点:一是市场架构不断完善,机制设计成熟先进;二是运行平稳高效,价格信号真实有效;三是保供消纳成效突出,绿色转型成果显著;四是主体活力充分激发,市场生态日趋成熟;五是持续迭代优化,示范价值充分彰显。
甘肃是新能源高占比省份。截至8月底,甘肃新能源装机规模占全省电网总装机的比重超过65%。甘肃电力现货市场充分挖掘新能源消纳空间,有力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目前,在新能源大发的白天时段,参与现货市场的煤电机组平均出力减至额定出力的33%,为新能源腾挪发电空间。省内用电负荷高峰时段从18点逐步向11点至12点转移,用户负荷曲线更适应新能源发电特点,在破解发电侧新能源消纳难题的同时,用户侧也得到了更优惠电价,进而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提供稳定支撑。”杨春祥介绍。
不仅如此,甘肃作为全国首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省份之一,率先实现新能源发电企业“报价报量”参与电力现货市场,打破了新能源保障性收购的传统模式,实现了新能源发电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重大转变。
在传统的新能源电量保障性收购模式下,新能源发电企业通过与相关方签订年度发电量保障合同,来确保新能源电量得到有效利用。这一模式虽能确保新能源发电企业获得基本收益,但缺乏灵活性,大大消减了发电企业主动提升盈利能力的积极性。
“报价报量”模式则要求新能源发电企业在参与交易时,需同时申报电量和电价两个关键指标,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供需匹配和价格发现。这能更加灵活地引导发电调峰和用户削峰填谷,同时促进火电、新能源、储能等多元主体间的高效协同。
2021年以来,甘肃已有325家新能源发电企业完成“报价报量”功能改造。2024年,新能源企业自主申报电量680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84.4%,申报准确率达到92.3%,较2023年提升8.7个百分点。甘肃电力现货市场运行以来,其新能源利用率在装机翻倍的情况下显著提升。2024年9月以来,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
据了解,下一阶段,甘肃将在提高市场运营监测水平、健全市场运营规则体系、提升市场运营保障能力、提高市场合规运营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继续助推甘肃电力现货市场持续优化和高效运转。同时,甘肃将迭代输出可供借鉴的省级市场建设方案,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贡献“甘肃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