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受制于自然条件,大电网无法实现全覆盖,传统电力系统,尤其是储能环节,在这里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如今,在海拔超过5000米的西藏日喀则仲巴县琼果乡康琼村、东玛村,牧民们使用烧水壶、洗衣机、电冰箱等电器已经不受缺电的困扰,一种现代化的温暖正悄然改变着这里的生活。
这一变革的背后,是一家来自成华经开区的科技企业——兴储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储世纪)。该公司用一项名为“钠离子电池”的自主创新技术,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高寒地区牧民的生产生活用电难题。
此前,仲巴县电力薄弱地区仅实现了“基本通电”目标。随着牧民生活品质提升,电炊、电暖、生产加工等大功率用电需求激增,供电质量与群众期盼差距大。对琼果乡康琼村、东玛村的110户、500多名牧民而言,一个稳定、强大的供电系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最迫切的向往。
“海拔5000米的地区常年低温,冬季会出现极端持续低温,这种环境对电池是致命的。”
兴储世纪西藏日喀则项目部经理赵鹏解释道,“低温会极大阻碍电池内部电解液的流动性,导致电量‘冻住’,无法释放。同时,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压力小,常规电池极易因内外压差而鼓胀、泄漏,存在安全隐患。”
面对极端环境的苛刻要求,兴储世纪研发团队通过技术创新打造了三大“法宝”,为钠离子电池穿上了一套坚实的“高原铠甲”,从而保证了在高寒环境中的稳定运行。
低温电解液
首先是自主研发的低温电解液,确保其在零下60℃的超低温环境中仍能保持液态,如同给电池穿上了“自热内衣”,使电池在零下40℃的极寒中仍能释放出近90%的电量。
负压激光焊接技术
其次是负压激光焊接技术,在制造过程中就为电池内部预设了合适的低压状态,有效平衡了内外压力差,使其无惧“高原反应”。
导电网络修复技术
最后是导电网络修复技术,它能持续修复电池在使用中的内部损耗,极大延长了电池寿命,使得该电池可稳定运行超过15年。
凭借上述核心技术,兴储世纪的钠离子电池产品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性能优势。
“通过我们自研的技术,结合钠离子电池的本征优势,可确保在极端环境下钠离子电池的高能效和稳定性。”兴储世纪钠电研究院院长苏恒表示,“我们的钠离子电池在-40℃的极寒中,容量保持率仍接近90%,这一数据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主要钠电池类型
正是这样过硬的技术,让兴储世纪钠电方壳产品在业内率先通过TÜVSUD等国际认证。2025年,其“光储并离网式聚阴离子复合磷酸铁钠电池及系统研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成果证书,并被权威机构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截至目前,公司围绕钠电技术已申请专利69项,授权29项。
西藏日喀则项目的成功,只是兴储世纪战略蓝图的一个缩影。
“目前,兴储世纪已形成了‘光伏+储能’的协同产业布局。展望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钠离子电池的自主研发,并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产品的定向开发与优化,如启停电池、二轮车用电池等。”苏恒告诉华仔,公司也保持着对固态电池、氢能源燃料电池等先进技术的热情与跟踪,将在时机成熟时积极切入新的新能源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