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灯花:垃圾处理如何突破民意“梗阻”

2010-08-12 16:28:39 新民晚报

一边是垃圾围城,一边是垃圾处理步履艰难,北京计划二一年建成的四大焚烧厂一个也没投用,主要原因是遭到居民反对。

资料显示,中国百分之八十的城市被生活垃圾包围。土地高度紧缺是中国最大的资源窘境,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垃圾增量越来越大,填埋方式无疑将走到“尽头”,同时填埋会形成庞大的地下垃圾带,对土壤、水质等产生严重污染。据了解,发达国家破解垃圾围城主要分两步走,一是对垃圾分类,将有用的垃圾变废为宝,二是对无用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尽量做到垃圾零排放。综观我们,这两方面都是“软肋”。

垃圾分类首先需要市民配合,从源头抓起,目前一些市民环保意识比较欠缺,嫌麻烦不愿分类。同时垃圾分类主要靠人工,效率低下,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垃圾分类自动化。垃圾处理如何突破民意“梗阻”?垃圾发电,节约土地,变废为宝,绝大多数公众是受益者,但周边群众则可能成为受害者,政府决策时应尽可能地考虑、照顾到每一个群众的利益,在维护社会公益性与争取民心赢得群众普遍支持之间寻找共同点,增强共识与凝聚力。

笔者以为需要三管齐下。首先,政府指导思想上要把垃圾发电当作城市与市民福祉的重大环保工程,充分突出其公益性而不是盈利性,加大资金投入,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与工艺流程,尽量降低或消除垃圾存放、焚烧对卫生环境的破坏,而不能只交给企业经营,因为企业要考虑经济效益,在成本投入方面会“锱铢必较”,亏损自然不愿干。其次,政府对垃圾发电厂周围居民要给予一定补偿,为他们定期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第三要做好科普宣传工作,让群众懂得,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垃圾焚烧是环保、安全的,帮助群众消除恐慌感,从而赢得理解与支持。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灯花 垃圾处理